电视媒体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以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为例

2023-01-05 12:59朱慧北京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2年8期
关键词:书画传统文化

朱慧 北京广播电视台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良好形式,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发展,增强了人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央视综艺陆续推出《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宝档案》《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与此同时,北京卫视也陆续推出了《上新了!故宫》《最美中轴线》《传承中国》《书画里的中国》等优秀文化综艺类节目。一经播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观众好评如潮,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2022年4月,北京卫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书画里的中国》,立足首都文化资源,通过邀请专家深入解读经典书画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科普书画中蕴含的茶、古乐器、雕塑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情境演绎的方式再现历史故事,以潮流化的形式带领观众解读国宝级书画,综合多种创新技术手段还原书画名作,直观展示名画艺术精髓,使高雅的书画作品走进观众视野,实现大众化呈现。同时,在视觉突出技术赋能,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彰显了北京卫视作为主流媒体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价值担当和历史使命。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背景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涵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指以文化表达核心,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的电视节目,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虽然形式以综艺为主,但是文化表达是核心,是一种将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的综合艺术审美表达形式。如《典籍里的中国》《衣裳中国》等。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

一是社会环境层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冲击下,人们对电视媒体的关注热度逐渐减弱。尤其是对一些泛娱乐化低俗的文艺节目,使观众观看之后感到精神空虚,对“剧本化”的综艺节目和刻意的话题炒作十分厌倦,亟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形式新颖的电视节目来丰富人们的内心精神需求。电视作为传统媒体需要不断探索转型发展,为扩展受众范围,于是通过改变传统的以主持人讲解、观众收听为主的模式,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受众与节目的双向交流。二是国家政策层面。文件指出,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和转型。文化综艺节目作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它的兴起是文化传播形式的全新探索,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和可持续性,对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作用[1]。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近年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越来越多,特别在2017年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除了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良好条件,还有实际红利的加持。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一经推出便屡受好评,但是就节目收视率而言,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叫好不卖座”成为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显著特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突破这一困局,实现文化类综艺节目高质量、高收视率并重的目标,便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一)受众面狭窄

文化类综艺节目和娱乐类综艺节目相比,受众面狭窄。观众观看电视节目更多是为了放松心情、获得快乐,娱乐类综艺节目恰恰符合观众的这一精神需求,帮助观众暂时脱离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的疲惫心态,不需要用脑思考,获得即时性的愉悦感。而文化类综艺节目依托厚重文化,其中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知识,观众在面对这类节目时,更多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需要特别集中注意力,记录和理解节目中提到的文化知识,并结合节目内容,对文化环境、文化本质、文化意义等产生深刻思考。再加上文化类综艺节目受题材限制,节目较少出现惊险刺激的内容,便失去了对一部分观众的吸引力。结合以上特征,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够留住的观众便不多了。

(二)形式内容单一

结合各个平台实际数据,可以发现现今观众喜欢的综艺节目类型,都有真人秀、户外竞技的因素存在,或是以真人秀、户外竞技直接形式出现,或是在节目中应用其形式。文化综艺类节目虽然也有户外形式,但是数量很少,趋近于无,更多是演播室录制,节目形式多是传统演讲、比赛等,这种单一的形式会让观众产生审美和视听疲劳,失去兴趣。除了节目形式,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上的表现效果不佳,诗词和文章是这类节目的主要内容,很多节目离不开这两方面,但传统优秀文化除了诗词文章,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需要电视节目制作者发挥想象,积极创新,融合先进的传媒技术,对节目形式求新求变,同时还要考虑受众观看节目的心理负担,改变节目“高大上”特点,使之更“接地气”,让节目亲近于民。

(三)广告赞助较少

文化类综艺节目往往缺少广告商品牌赞助,这与节目收视率和受众面狭窄有关,虽然节目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其商业价值却是广告商考虑的首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推广费用多是央视或卫视提供,但毕竟有限。缺少广告赞助,会直接造成节目制作质量的下降,而节目制作质量又直接影响节目价值,如此便进入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为维护传统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口碑,文化类综艺节目对制作人的文化修养有较高的要求,节目制作人是影响节目质量和直接因素。如今对文化类节目建设扶持力度不足,同时缺少优秀节目制作人,都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书画里的中国》传播策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民族,书画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灿烂的文化名片,很多流传至今的书画文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神韵和精神气质。《书画里的中国》通过给传统的书画特别的出场方式,使其更加鲜活、生动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2]。

(一)戏剧化演绎

《书画里的中国》借鉴《典籍里的中国》模式,通过戏剧化的演绎实现内容的生动传播,实现了历史故事的新表达,邀请明星嘉宾走进历史,成为书画中的人物,演绎历史故事。例如:在讲述东晋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时,以“至情”为主题,邀请著名演员化身洛神,“穿越”到《洛神赋》中,讲述曹植对神女洛神倾诉自己思念亡妻崔氏的故事,再现曹植和洛神相识的故事。再如:在讲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由主持人和嘉宾分别扮演一对父女的角色,“穿越”到画中,二人站在桥上探着身子看船上的事故和城里的热闹,摆摊的小贩,无人看守的城门,在他们背后篮子里装满货物后,画面一转,主持人和嘉宾收起伞,挎着篮子急匆匆地跑进万寿寺里,回到现实,继续这场书画之旅。在鉴赏《竹林七贤图》时,演员“穿越”到魏晋时期,化身竹林七贤嵇康,演绎了与好友山涛“决裂”的来龙去脉,将两个人“绝交于江湖,却相知于内心”的情感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通过戏剧化的演绎将久远的历史置于鲜活的故事中,让历史通过现实演绎“来到”当下,让今人以当事人身份“回到”过去,让观众置身其中,跟随不同作品“穿越”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加真切的感悟历史、感受中华文明[3]。

(二)运用现代技术

在《书画里的中国》制作过程中,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的3D技术,通过数字绘景,3D复现等多种技术再现历史故事场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第二季的一期节目中,使用3D复现技术让嘉宾与清朝宫廷画作《胪欢荟景图册》的“香林千衲”融为一体,通过镜头变换,实现了由虚入实、古今交织的画面效果;运用动画技术“复活”《早春图》,让古典名画中的人、景、物动起来,生动呈现了一家人春游还家的场景;使用3D技术带领观众和嘉宾一同入画,走进《虢国夫人游春图》,近距离观察人物神情和马匹装饰。再如:在《宫乐图》的展示过程中,在动画技术的助力下,唐朝仕女们围着桌案宴饮行乐的场面不仅被定格,而且还“动”了起来,有的仕女拿着乐器欢快的演奏,有的仕女品酒饮茶。节目通过技术复原、放大画作细节、细致描绘古人的生活意趣和思想情感,再现了一幕幕历史场景,让古典书画更立体、更真实,让历史更加可亲可感,为观众提供了逼真的视觉效果体验,带领观众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打破了传统文化遥远、陌生的刻板印象,完成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朝圣之旅。

(三)科普式讲解

《书画里的中国》立足北京首都的文化资源,从故宫到颐和园,从长城到万寿寺,在带领观众欣赏古代优秀的书画作品时,也想观众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书画背后的历史故事,可以说是一次科普式的讲解了文化知识。在以“知音”为主题的这期节目中,邀请了青年演员、古琴演奏家、书法家协会专家学者、知名评论员等嘉宾共同品鉴古代文人的知己之情,向观众讲解了《伯牙鼓琴图》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品味《紫金研帖》中米芾与好友苏轼的深厚友谊,在古琴曲《流水》《广陵散》的演绎中感受“高山流水觅知音”的风流传奇。节目通过提问巧妙设置悬念,以好奇心驱动带领观众深入解读画作,让观众在不断“探秘”过程中勾起对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在专家“揭秘”的过程中感悟附着在书画中的文化传承,让观众在与古典文化对话和思想碰撞的过程中领略古书画的魅力、读懂书画的内涵。在“共美”为主题的节目里,在欣赏《宫乐图》《张好好诗》《捣练图》三幅作品时,紧扣主图展开叙事,在探寻书画文物所呈现的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的同时,更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女性之美;以“傲骨”为主题的这期节目里,王刚老师与嘉宾从创作背景、隐藏的细节、蕴含的情怀等不同角度鉴赏了三幅书画作品,让观众能体悟到附着在书画作品中的古代文人的铮铮傲骨。同时,节目围绕“饮茶”文化、壮丽江山、人间深情等方面进行解读,阐述古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并用当代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破解了书画文物与观众之间的“疏离感”,在潜移默化中撬动着观众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4]。

四、《书画里的中国》传播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一)推动文化综艺类节目立体化发展

随着观众审美和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文化类综艺节目逐渐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得到了现代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当前,文化综艺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各级地方台和视频网站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更是层出不穷,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书画里的中国》也为文化综艺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运用剧情演绎、现代技术等手段让观众耳目一新。在节目镜头的呈现中,更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以往的说教讲解,以戏剧的方式科普了文化知识,使节目呈现了一种立体化的发展,真正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并且爱上书画文化。

(二)传播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的民族,中华大地物产丰富,文化养分充足,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书法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的是由文字构成的,文字是一个民族史诗的承载。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它是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文字,承载文化,传播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都是用文字书写的。书法是文化的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责任担当,学习继承和发扬好中国书法艺术,在面对中华民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子孙后代讲好中华文化故事[5]。

(三)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书画里的中国》让传统文化与观众血脉相连,从《宫乐图》《捣练图》不仅欣赏到了创作的高超技艺,还体悟到了古代文人的铮铮傲骨,从《萧翼赚兰亭图》《撵茶图》《苦笋贴》中国不仅品味到了传统的茶文化,同时也看到了壮丽山河的美景。《书画里的中国》精选古代优秀书法和绘画作品,通过节目将传统文化与观众紧密连接在一起,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和让人们走进书画,了解书画背后的故事,帮助关注近距离地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忧欢离愁。中国人在传承中华文化在的同时,始终有一种情感贯穿古今。通过这种穿越让观众更能明白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五、结语

《书画里的中国》为传统书画文物赋予了别致的“出场方式”,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表达和新思路,是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段精彩印记。在新媒体不断冲击下,电视文化综艺类节目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在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积极承担宣传主流文化、传播正确导向的责任,以充满正能量的电视节目引导观众,借助新技术手段,通过技术赋能,升级节目的表现形式,打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书画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