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视域下后现代新媒体影像发展的奇观化探索

2023-01-05 10:50:50李俊颖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媒介艺术

李俊颖 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双向联动使处于后电影时代的我们开始探求跨媒介融合下电影艺术发展的新的范式,而这一现象对于艺术学、电影学和艺术理论的演变产生了强烈冲击,本体论之于电影艺术的地位正在动摇,大部分电影学者也展现出超前的末日意识,开始对新媒体技术之于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深刻探讨。现阶段新技术大发展的前提下,观众们在面临观影选择时更加趋向追求“想象力消费”和“虚拟消费”,导演针对观众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不免要消解艺术性,而向工业化、产业化、网络化和进行模式的转变,投射至电影内容则故事情节和创作手法要逐渐从叙事化向奇观化转变。由影视创作者百年以来的实践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影像艺术透过屏幕可以延伸出视觉化的一切可能,将头脑中虚幻的掠影变成屏幕中的真实,创造出超越我们日常视觉经验的新奇景观。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对于视觉的欲望愈加强烈,电影技术的发展令我们能够感知到真实世界中本不存在的“超真实”影像,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使影视作为视听艺术更加生动和鲜活。

一、探究跨媒介语境中电影艺术的融合态势

媒介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存在方式,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后现代社会,传统的艺术媒介正在由物质载体的物理性视觉审美对象,开始向数字化多传播渠道的跨媒介形态转变。迪克·希金斯曾说:“如今许多最好的作品似乎都是来自于媒介之间的”,这进一步说明跨媒介性是当代艺术在存在方式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而数字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则加速了各艺术媒介之间的转换与融合,IP改编电影的井喷式发展以及影游融合影像集合与影像引擎的思辨无一不是跨媒介范式下催生出的现代化命题。纵观前沿世界,早从2002年开始,德国新媒体艺术重镇卡斯鲁的“艺术与媒体科技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具有前瞻性的“未来电影:影片之后的电影想象”展,策展人杰佛瑞·萧(Jeffrey Shaw)与彼得·怀柏(Peter Weibel)对当代变迁中的影像创作与研究图谱进行了历史性的检阅,并借此项新媒体艺术创作与相关论述,抛出一系列诸如“视觉语言、视觉经验与视觉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想象”等一系列相关概念[1]。从此延伸可以得知,在新媒体语境中,影像艺术已由原初物质形式的预设中被拆解开来,转向当代无所不在的媒介性的多元形式,跨媒介形态已显露出原初表象,电影即将伴随技术的开发延伸而转入“混合”形态,成为当前消费市场的一种文化 议题。

相比于其他艺术媒介,电影这一艺术媒介是复杂性、包容性最强的媒介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可以综合观众视觉与听觉的感官能力,以及心理、精神和梦境的三重维度共同对一部影片进行探索与感知。所以电影媒介的这一优越性使得电影可以再媒介化其他一切艺术媒介。而针对于电影可以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深度融合和交互关系这一现象,学术界也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指称,即电影艺格敷词(ekphrasis)[2]。艺格敷词这一概念在西方学术语境中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由最开始的词语与图像之间的跨媒介关系演变成了如今不同媒介之间相互转化的代名词,其为思考电影媒介与其他艺术媒介的关系提供了载体。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头号玩家》这部影片,其将游戏故事以电影的方式呈现,以“玩游戏”的剧情直接推动情节发展,并构筑了游戏世界中的光影玄幻场景深深吸引受众,解构了传统电影美学的特点而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游戏化特征,一经上映便受到广大青年游戏爱好者的推崇,而其中找彩蛋环节则更好的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呈现出与影迷与电影交互的态势。作为全球首部油画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也是一部跨媒介运用的电影实例,这部电影的主要贡献在于实现了从油画到电影的艺术形式上的成功融合。影片有鲜明的作者风格,采用全手绘的方式制作而成,表现出了创作者精心打磨的诚意,为我们奉上了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美学表现形式的佳作。这些跨媒介运用实例也为跨媒介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切入点,成为奇观化影像新的思维范式,使更多艺术门类以更加多样化的姿态彻底打破媒介边界,促进了异质元素之间的交融与渗透。

二、新媒体路径中奇观电影在后现代主义下的美学分野与 现实颠覆

从古至今基于安德烈·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与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复原”等经典真实电影理论基础之外另辟蹊径的奇观化电影叙事,也乘着新媒体的快车,逐渐开始漫溢进观众的视野。当卢米埃尔在咖啡馆放映他们的影片时,乔治·梅里爱用他超前的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另一条特技奇观化道路,创造出了如《月球旅行记》《贵妇人的失踪》等影片中的奇异景象,使当时的人们大受震撼。萨杜尔曾称赞:“梅里爱发明的是未来电影语言的音节”。[3]经过时代洪流的不断涤荡,电影技术的不断更迭,越来越证实着萨杜尔的先见。现如今影像已经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来到了多屏互动的影像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能辅助电影创作者开阔思维的边界,获得超乎现实的想象力,还可以不断扩展电影叙事内容和奇观化的视觉表现,使观众置身于如梦似幻的审美体验中,这种数字视觉的召唤力可以激起观众的情感感应,使电影更接近于“造梦术”的艺术本质。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来临和跨媒介之间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奇观电影也更加扩大了其生长的土壤。在探寻奇观电影这一命题时,不得不提及的是其发展产生的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大背景。后现代主义是从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新阶段,但又反叛于现代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前后的绘画领域,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西方人文传统的一次重大反思和审视。后现代主义虽然没有一个公式化的定义,但这一风潮却颠覆了高雅艺术在人文领域的主流地位,使其出现在大众化的视野之中。它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情绪,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再拘泥于传统道德、人生意义和国家前途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行动更加自由。我们当下就生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所笼罩的范围内,其精神价值弥漫到文学、艺术、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也逐渐在电影的视角中呈现出美学特征的独特分野。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是提倡多元化、宽容、边缘性、消解叙事中心和不确定性。其中《毕业生》就是典型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下的产物。男主人公本对前途十分茫然,而不再年轻的鲁滨逊太太也难以忍受寂寞,一再勾引本,致使两人形成了一段非正常关系的身体寻欢。这一作品也映射了当时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在经历民权运动、反越战、摇滚乐、性解放等一浪又一浪的社会情绪冲击,动荡不堪的情形下,必然导致年轻一代的迷茫与困境,由此体现出后现代主义中的边缘性与反叛特质。

就国内来说,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娱乐大片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有戏谑反叛之作和视觉奇观等超真实幻象营造,很多都是受到后现代主义传统颠覆的影响,热衷于边缘题材和边缘人物的塑造。其抛弃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手法,体现出打破精英文化,走向通俗文化的价值立场。如米家山导演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故事讲述了北京三个无业青年,异想天开的成立了一家“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其中形形色色的怪人怪事接踵上演,最具有后现代特色的莫过于那场文学颁奖大会的T台走秀,舞台上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人凑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反传统奇观,在这荒诞的氛围中逐渐消解了参与者的身份、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度,打破了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用拼贴和混杂来构筑奇观,进而反讽历史和现实,挑战中心话语 权威。

三、奇观影像的“超现实”化与新媒体理论的重构述说

现如今,现代奇观的改造和运用在逐渐往超现实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似乎在消融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物质现实的关系。电影、游戏中的虚拟现实现如今能做到比现实更加真实。由此上升到理论的境界无疑是对电影本体论的重构和颠覆。电影艺术的本体论从古至今体现的是一种影像逼真性的述写,无论是再现论和模仿论都强调影像要具有真实性。但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数字虚拟技术运用日益普遍,对影像本体论构成了强烈的冲击。从20世纪70年代CGI(Computer Graphic Image)技术在《星球大战》这部影片中实践成熟,再到《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等电影中的广泛应用,发展至现在21世纪的《霍比特人》《双子杀手》这两部分别使用40帧/秒和120帧/秒所呈现的高清分辨率下更加流畅的运动影像,呈现出了超级真实的美学倾向[4]。在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看来,我们处在一个由电子媒介所构造的符号影像的现代消费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原始事物被符号编码,真实被不断复制和再生产,实现了比真实还要更真实的超真实。这是其最著名的类像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仿真阶段。这种超真实模糊了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颠覆了现实与虚拟的逻辑。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影视作品实现了影像本体的虚拟和仿造,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无限接近于本体或超越本体的仿像和拟像。奇观化的影像极大地扩展了影像的表现空间,乘着数字技术的快车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其强烈的进化特征再一次扩容了观众的数字视野。在这种视觉文化时代,观众们对于视觉奇观的迷恋超过了以往,越来越乐意接受具有震撼力效果的奇观电影,因为其为观众们营造了一个“视觉乌托邦”,也为未来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现如今,以数字技术、计算机语言为基础和媒介的互联网也已经全面介入我们的生活、现实以及思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胞。这使我们必须将旧有的理论扩容到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理论体系上来。《新媒体的语言》这本书的作者列夫·马诺维奇就曾说:文化的计算机化进程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形式,例如计算机游戏和虚拟世界,而且重新定义了现有的文化形式,比如摄影和电影。马诺维奇作为新媒体理论家试图通过运用艺术、人文、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探讨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与新媒体作品如何创造现实的假象以及如何与观众进行空间交互等种种新式命题。在电影的相关领域,他提出电影的本质是“以物质形式记录和存储可视数据”,认为电影注定会被数字媒体所取代,随着电影、游戏、动漫等新媒体艺术的边界消融,胶片和电影院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现如今胶片时代已然没落,电影院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下面临严重危机,这已然实现了马诺维奇的“双重预言”,至此再也无法忽视新媒体的力量对于电影发展的颠覆和挑战,人们将会逐步从现实世界“移居”至虚拟世界,新媒体也将引导我们逐渐走向“轮廓重绘”的新 时代[5]。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境况愈演愈烈,同时也在电影艺术本体上引发了新形态的变革,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近年出现的气味电影、打造元宇宙等文化热点现象无疑不是新的媒介形式对电影视听本体以及现实世界的冲击,我们不禁发出该如何与新媒体技术和虚拟时空共同发展、和谐共处的诘问。也许以数字技术、互联网媒介为推动力的电影及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只是丰富和拓宽了艺术的疆域,而不是取消或者割裂了相应的艺术形态。艺术的生命力从某种程度而言就蕴含在其巨大的包容性和革新性之中,技术的革新为创造梦幻提供了条件,它存在的目的是促使电影工作者不断寻求新表现的可能。我们期待在技术的支持下,电影奇观的未来能更加辉煌,新时代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使艺术之树常青,艺术的生命力更加璀璨。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媒介艺术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6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纸的艺术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7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21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