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岭 龙岩电视台
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发现,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创作纪录片之前,编导人员必须对真实的生活素材进行梳理,提炼出精髓部分,进行艺术加工,在艺术创造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编导意图。编导人员应熟练掌握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剪辑技巧、创作技巧等,不断反思问题所在,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使纪录片更加的故事化、艺术化、国际化。因此,本文简单阐述了一些自己的工作体会,希望能为其他的纪录片编导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纪录片通过艺术加工记录了真实的生活,使人沉浸在作品当中,体验最真实的生活。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为影视发展史添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纪录片、专题片、宣传片在本质上有着一定区别,纪录片结合时代背景,不同情节的发展,都具有真实性特征。纪录片的编导人员应当走进生活,去现实生活中发现素材,围绕真人真事,展开艺术创作,制作出大量的精品纪录片,为我国影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包括:第一,了解真实生活,观察真人真事,站在独特的角度上剖析社会问题,加入编导的生活感悟,来引发观众的理性思考,通过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问题,使观众共情,从而呈现出最佳的拍摄效果。第二,需要明确拍摄思路,突出纪录片的重点,正确选择拍摄手法,善于捕捉正在发生的事情,记录不同的社会现象。观众共情之后,赏析纪录片会更加的深入,才能够有所收获。
编导意图充分体现着编导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在纪录片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及后期制作等环节,编导意图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编导人员应该学习专业的知识,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对于经典纪录片进行仔细的研究,借鉴其他编导人员编导意图的实现方式,用心制作更加真实的纪录片作品。编导人员也要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技巧,在实现编导意图的同时,思考观众的观看感受,考虑观众是否能够理解自己的编导意图,通过调整纪录片的编导思路,制作出具有真实性、影响力的精品纪录片。
编导人员创作纪录片时,不论是整体选题,还是镜头语言,都会注入自己的情感。更为准确地实现编导意图,会使纪录片的感情色彩十分浓郁,从而更具观赏价值。如果无法准确地实现编导意图,纪录片难免会出现枯燥乏味,流于形式,内容简单,不具备任何的回味价值,更难收获观众的一致好评[2]。由此可见,编导意图的实现就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关键,编导人员只有深入研究有效的实现策略,更好维系受众情感,才能制作出更高质量的纪录片作品,从而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
以前,一提到纪录片的编导意图,人们通常会将其定位到“后期制作”或者“后期剪辑”等工作上,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纪录片创作水平的提升面临着很大挑战。但事实上,编导意图在选题、拍摄、后期制作等多个方面有着更好的体现,才是成功创作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关键。始终围绕编导意图,编导意图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促进纪录片创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多个环节的创作问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编导意图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
大多数的纪录片,选题都与创作者本身的价值观念、艺术审美有着直接的关系,创作者对于纪录片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受到法律因素、道德因素的约束,选题环节充分体现编导意图,重要性不言而喻。纪录片虽向大众传递着最真实的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适合用镜头表现出来,融入编导意图,彰显作品主题,应该考虑市场因素对于纪录片审核、推广等产生的实际影响,准确定位纪录片内涵。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丰富纪录片的选题,更好地融入编导意图,纪录片可以凸显一定的时代意义。
融入编导意图,充分发挥编导意图的作用,紧紧围绕编导意图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这决定了纪录片的真实程度。镜头面前,所有人都将不自觉地进入伪装状态,很少有人能够将最真实的自己,彻底展现在镜头面前。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有效地融入编导意图,从纪录片的拍摄环节,妥善解决人的本能反映问题,纪录片的宏观主题范围随之扩大,越来越多真实的信息展现在大众面前。
纪录片的剪辑风格决定着它的社会价值。纪录片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后期制作,都能完美融合编导意图,不断创新纪录片的剪辑风格,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纪录片作品的社会价值迅速提升,可以呈现出最高的社会价值。
编导意图应贯穿于纪录片创作活动的始终,坚持有效融入编导意图、充分体现编导意图的原则,提高纪录片内容的吸引力、真实性,更好地表现主题,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将直接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编导意图的贯穿需要把控好节奏,掌握好一个度,要想真正地、真实地呈现出更加完美的纪录片,赢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任何纪录片的创作,都应该遵循内容真实性原则,尊重客观事实,不掺入任何虚假的东西。优秀纪录片的创作,多基于现实生活,以生活素材为核心,融入编导意图,精准体现着纪录片的内涵、真实性、社会价值。比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这档电视节目的播出,使大众了解到了不同美食的制作过程,希望有机会尝试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编导意图是让全国人民不仅了解本地区的美食,也能了解其他地区的美食,借此弘扬中国美食文化,该纪录片凭借“真实性”“引导性”,成功掀起了美食热潮。
纪录片的最终呈现,对于真实的素材进行了艺术加工,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是艺术加工的关键环节,有效融入编导意图,真实素材的描述,客观事件的描述,都将体现出艺术性特征,实现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巧妙融合。编导意图融入纪录片的艺术加工环节,编辑人员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成片质量,不同的编辑人员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或多或少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按规定实行艺术加工,完美地融合编导意图,可使纪录片更具艺术感染力,同时在不同的受众群体当中有着不同的反响。
纪录片的拍摄必须按照客观事件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原有的逻辑关系。未能体现原有逻辑关系的纪录片,就像是教育片,会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大量受众。拍摄环节、剪辑环节融入编导意图,尝试用新鲜的元素突出主题,同时提升纪录片的引导性、趣味性、逻辑性,体现原有的逻辑关系,表现内在的逻辑关系,展开合理化的艺术剪辑,将大大提高纪录片的吸引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纪录片创作要遵循历史性原则,将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将更多的历史资料传递下去。融入编导意图,遵守这一理念,纪录片才能肩负起记录历史、传承历史的重要责任。与此同时,纪录片创作要遵循主观性原则,在融入编导意图的同时进行客观事物的准确表述,以艺术加工、剪辑处理等方式,重新构建图像素材,使得纪录片始终呈现出正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
纪录片运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展现着真实的生活。要想实现编导意图,就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合理预设主题,整合生活素材,统筹安排纪录片创作的全过程。拍摄期间,编导人员应站在观众视角上,确定最佳的拍摄角度、拍摄方法、材料内容等,需要思考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方式,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选择合适的艺术手法、表现方式,更为准确地实现编导意图。纪录片要有“灵魂”,创作团队对于编导意图有着很好地理解,才能于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不同时刻,协助编导意图的准确表达,优质完成创作任务。进行人物的表现以及事件的表现,更好地实现编导意图,满足了所有要求的纪录片,才算有深度、有灵魂的艺术作品。纪录片的前期准备工作足够充分,实际拍摄非常顺利,纪录片完成质量将超乎预期[3]。比如,纪录闽西人在新疆创业的十集系列纪录片《闽西人在新疆》,前期创作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关于场景的设计、镜头的转换、受众的需求,都进行了多方确认,选择最佳的拍摄方式,使得该作品具有深刻的意义,编导意图的准确实现,使该纪录片的内涵、价值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以编导为核心,编导人员需要把控拍摄时间,将自身积累的拍摄经验全部带入其中,通过反复的尝试,找到最佳的叙事方法,进行团队协调后,实现编导意图,各部门工作达到更高质量,纪录片所传递的情感,会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4]。一般来说,实现编导意图可以通过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拍摄现象、拍摄环境直接发挥施加作用,同时产生反应,摄影师追踪拍摄某一事件,注意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启发性、感染力。比如,在纪录片《闽西人在新疆》创作与拍摄过程中,就先与主人公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时明确了纪录片的创作意图。在新疆创业的主人公们从初次面对镜头时表现得并不自然,到最后阶段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真实状态,通过拍摄最真实的画面,观众们可以看到创业者们真实的生活,犹如身临其境般,沉浸在纪录片所表现的环境氛围中,整个作品完整地复原了真实事件,故事开头、高潮、结尾部分,添加音乐烘托气氛,各种画面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艺术加工相当到位,纪录片节奏感的控制非常和谐,最终呈现的拍摄效果,展现出创业者们十分积极乐观的创业态度和生活状态。
同时,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必须加强现场管理,通过加强现场人员的管控,严格限制人员的出入,以免外界因素直接影响着纪录片质量。首先,编导人员可以结合纪录片拍摄的实际需求,尽可能控制现场人员的数量,开始拍摄后,要求无关人员离场,营造出良好的拍摄氛围。其次,编导人员需要明确不同人员的职责划分,通过建立现场责任制,确保每一环节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多方协作下更好地完成纪录片拍摄任务。最后,编导人员可以选择有能力的导演,实行分组拍摄,注意加强现场指导,确保编导意图更好地融入分组拍摄环节,使最终的作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此外,编导人员也负责管理现场的设备器材,必须做好专业器材的保护工作,将经验丰富、责任意识较强和专业水平更高的拍摄人员编入创作团队,实现相关工作的协调配合,有效减少纪录片拍摄现场的资源浪费,全面提升纪录片的创作价值,使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更加轻松。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有电视节目呈现出来的精彩瞬间,都是经过编导人员反复推敲、反复打磨的。纪录片的前期准备、实际拍摄以及后期制作同等重要,编导意图在准备环节、拍摄环节、制作环节均有着充分地体现,才能成就优秀的作品,任何一个环节忽视了编导意图,未能准确地实现编导意图,都将导致纪录片质量的下降[5]。有效开展纪录片的剪辑工作,其必要性不言而喻,要从几个方面实现编导意图。首先,必须组接好镜头,通过剪辑画面,更清晰的叙述事件。要避免纪录片的镜头关系整理不清,出现重复冗长的问题。后期加工母片时,剪辑人员应该选好故事内容,将一件事情完整地叙述出来,保证纪录片故事的连贯性。其次,必须坚持原则进行谋篇布局,编导人员具有一定的大局意识,对于整部纪录片做出系统的调整,确保画面的呈现,故事的介绍,人物性格的刻画,与真实情境融为一体,以“润物细无声”的编导方式,提高纪录片的创作质量,展现出纪录片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编导意图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纪录片的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后期制作,都应该充分地展现编导意图,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运用好镜头语言,使受众更好地理解编导意图,沉浸在纪录片当中,发现纪录片的艺术魅力,感知到纪录片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