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玮
(无为市农机管理局,安徽无为 238300)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取得了迅猛发展。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然而,无为市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农机具配套比例、操作人才培养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无为市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无为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助力。
近年来,无为市农机部门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聚力“机械强农”,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绿色、复式联合作业机械,补齐关键环节短板,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迈进。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27.6万kW,各类农业机械拥有量达82.6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95%。全市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45家,建成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48家、节能环保型谷物烘干中心38家、钵式育秧基地4家。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开展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大力推广高效、绿色、复式联合作业机械,应用钵式育秧、机械化抛秧、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粮食烘干等技术,推动粮食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转型。通过举办水稻机插秧、宽窄行侧深施肥现场观摩会、春耕备耕暨早稻有序机抛秧作业现场会、再生稻头茬机械化收割暨秸秆还田现场观摩会、水稻田间管理机械化作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探索水稻节肥增效栽培新模式,推广有序机抛秧新机具新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收割、管理机械化率。202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81%,比2015年增加9.76%,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无为市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暨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切实在“改地适机”上转变观念,在改变宜机化生产条件上求突破,推进农田平整,小变大、短并长、弯变直、乱变顺,着力解决农业机械立地条件。目前,全市已建成“宜机化”高标准农田133 640 hm2,高效助力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农机作业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大户遍布全市各乡镇,建立了以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农机大户为补充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在长期的农机作业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服务市场,通过网络、手机发布供求信息,服务区域打破了地域界限,实现了“无机户有机用,有机户有钱挣”的新业态。目前全市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45家,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48家,节能环保型谷物烘干中心38家、钵式育秧基地4家,农机服务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通过“互联网+农业机械化”大数据应用,在无为市建设全国领先的农机精准作业和服务监测系统,核心部分采用农机作业远程监控系统,对粮食生产的几个关键环节,如旋耕、机插秧、植保、机收、秸秆打捆等实现作业状态识别、面积测量和数据实时回传等,通过农机监测系统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农机服务组织产业化、机械化进程。目前无为市已安装农业机械终端1 028台,累计监测作业面积11 300 hm2。
无为市地势多样、作物多种,农机化发展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水稻和油菜种植(机播)、高效植保、秸秆回收利用等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滞后,在本地特色产业生产环节上仍处于无机可用状态,如荸荠、蓝莓、席草、辣椒等,现有的农业机械种类不能满足各类农作物生产需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
农机与农艺联合研发机制尚未建立,品种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产后加工、农田改造、配套设施与机械化生产等方面的“宜机化”仍存在问题。实际生产中,不光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需要农机农艺融合,而在农田整治、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养殖品种等方面也需要实现“宜机化”。农机农艺融合度不强,制约了农机研发、新机具推广和农机作业的效率与效益。
无为市现代农机产业链发展初具规模。但不足的是在农机核心零部件(液压、变速箱、传感器等)关键材料上仍存在短板,企业之间经营分散,衔接不紧密,协作能力弱,产品关联度不高,本地配套能力不强。现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标准比较简单,以喂入量或马力分段等单一指标确定补贴额度,导致企业围绕着补贴标准开发产品,忽视市场的实际需求,亦不重视研发投入,不利于农机行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农机化人才、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匮乏,有农机专业技术的较少,知识结构单一,缺少懂农机又懂农技、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农机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机专业合作社、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发展迅猛,但社会化服务以及管理运营缺少专业人才,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目前无为市农机从业人员人口老龄化严重、受教育水平低,大多数青年人不愿从事农机产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小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老龄化、生产成本高现象比较突出,虽然有接受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观需求,但是普遍面临如何对接大生产所带来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等问题,缺乏相应的实际能力。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上仍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低、日常运行不规范的问题,缺乏竞争力、吸引力。服务环节不到位,大部分在产前、产中开展服务,产后服务涉足较少,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难以满足需要,在全程社会化服务上有差距。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市级财政相关扶持政策的杠杆和引领作用,重点支持农业生产薄弱环节、设施农业等关键机具发展。如有序抛秧机可通过行政方式在省内主要水稻主产区确定5~6个地区,每个地区试点2 000~3 200 hm2抛秧作业,从而快速形成大规模应用。积极探索水稻和油菜、本地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秸秆回收利用等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重点解决农机下田难、作业难、效率低等主要问题。继续扶持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创建和机械化育插秧(钵式育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农事经营服务组织,完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简化用地审批流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农业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支持中联“智慧农业”“智慧农机”“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建设,以形成示范效应。建立各级农机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
为了实现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加快农机农艺融合非常必要。紧扣粮食安全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一主线,加快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支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国示范县(区)创建,多措并举,破解水稻种植机械化率不高的难题,推进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集成配套,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和生产经营模式,落实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意见,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推动各产业机械化水平提速发展,协调农机与种植、畜牧、渔业、种业、农产品初加工融合发展。
加强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岗位技能培养和知识更新,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农机化管理人才。加强与省市院校合作,强化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和农机手培训,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培养农机操作、维修等实用技能型人才,造就一支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有技能、会经营、业务过硬的农机化产业大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扶持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创建和机械化育插秧基地建设,支持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农机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区域化、专业化、“一站式”“保姆式”方向发展。优化冷链物流仓储服务,开展蔬菜、水产、畜禽冷链物流仓储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开展果蔬、茶叶、中药材等分级清选深加工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