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硕,施仕胜,刘志新,夏文娟,郑 丽,邱首哲,胡江龙,徐绳武
(1.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咸宁市咸安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北 咸宁 437100)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及消费升级,人们逐渐开始关注饮食健康问题,而竹笋富含膳食纤维及多种氨基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无重金属及农药残留,作为一种新兴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鲜食竹笋为主要产品的笋用林经营模式开始蓬勃发展。受竹产业创新不足、市场萎缩、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竹材价格下跌明显,竹林经营收益显著下降,相较之下竹笋产业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雷竹(Phyllostachys proecox)是原产于中国浙江的一种优良笋用竹种,主要分布于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地区,相比于楠竹笋,其笋味道更加鲜美,且无涩味,笋期早,持续时间长,是规模化栽培最成功的笋用竹品种之一。近年来,咸宁市雷竹笋用林的栽培覆盖面积正逐步扩大,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完善,但仍无法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因此亟需探索总结出一套实用的雷竹引种建园以及雷竹笋绿色栽培技术,并进一步大力推广,将有利于延长竹笋供应周期,丰富竹笋消费市场品种多样性,极大提升竹林单位面积生产效益,提高竹农收入,促进咸宁市竹笋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竹类资源丰富,共计有17属140多种(含引种、种下等级),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为楠竹[1]。全市现有竹林面积1 023 km2,立竹2.6亿株,其中楠竹1 002 km2,立竹2.5亿株[2]。丰富的竹类资源为竹笋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咸宁市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楠竹笋,占全市竹笋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其次是雷竹笋以及水竹笋,出笋期集中于2—4月。
咸宁市竹笋产业发展较晚,但具备较好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竹子生长,咸宁属低山丘陵地貌,位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降水充沛,土壤肥沃;二是笋用竹的引种栽培工作开展较早,20世纪90年代以来,咸宁市崇阳县就开始开展了雷竹的引种试种工作,并逐步在全县推广种植,面积最高达0.26万hm2;三是竹笋消费市场广阔,竹笋作为新兴绿色蔬菜,鲜食、初加工及深加工产品需求非常旺盛,且咸宁市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消费市场广阔。因此咸宁市发展竹笋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虽然咸宁市竹林面积发展迅速,但是竹笋产业发展仍然较慢,主要制约因素有四点:一是笋用林面积占比低,20世纪以来主要以材用林砍伐竹材并制成竹制品获取收益,笋用林的经营面积极少,无法支撑市场需求;二是竹笋品种单一,咸宁市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楠竹,品种过于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不同竹笋品种的消费需求;三是竹笋供应期集中,楠竹笋供应期为2—4月,淡旺季十分明显,生产效益较低;四是竹笋栽培技术欠缺,由于咸宁市大部分竹林长期以来栽培管理方式粗放,因此竹笋单位面积产量极低,平均每667 m2竹笋产量仅200 kg,而竹笋产业发展较好的浙江等地,平均每667 m2产量可达1 000~2 000 kg。因此引进一批优良的笋用竹品种并研究配套的竹笋培育技术迫在眉睫。
雷竹(Phyllostachys proecox)是原产于中国浙江的一种优良笋用竹种,主要分布于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地区,其笋味道鲜美,无涩味,笋期早,持续时间长,是规模化栽培最成功的笋用竹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雷竹笋的需求日益提高,雷竹的栽培覆盖面积也在逐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崇阳县开始开展雷竹的引种及试种工作,并逐步在全县推广种植[3],目前全县雷竹种植面积超过33 km2,以雷竹笋用林覆盖增温早出技术为核心的雷竹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已日趋成熟完善。以崇阳县长富雷竹专业合作社为例,其采用雷竹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种植雷竹,核心面积130余公顷,辐射面积逾1 300 hm2,2020年雷竹笋产量平均每667 m2达2 284 kg。
2.1.1 气候条件咸宁市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1 577.4 mm,年平均日照时间1 754.5 h,年平均无霜期245~258 d,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雷竹的生长,其他气候条件相近的引种地区均可以考虑发展雷竹笋产业。
2.1.2 土壤条件雷竹喜土层深厚、肥沃且易排水透气的微酸性土壤环境,咸宁市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土,占总面积的54.65%,pH 5.5~7.4,适宜雷竹生长[4]。雷竹笋用林的规模经营还需要保证土壤肥沃且砂石含量少,否则不利于新造林地的开垦及整地,增加经营成本。
2.1.3 地形地势条件雷竹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良好的水分供应,但同样不可长时间积水,因此雷竹新造林地应选择有一定坡度、光照充足且海拔在500 m以下的山坡地或丘陵地,避开低洼的山谷、山沟等地势[5]。
2.2.1 挑选母竹雷竹新造林地的母竹一般选用1~2年生、生长发育良好、分枝低且无病虫害的竹子,母竹胸径3~4 cm,竹竿墨绿色为宜。
2.2.2 母竹起苗选定好母竹并做好标记后即可开挖,一般选择天气晴好的时候开始起苗工作。首先在距离竹根25~30 cm处小心挖开表层土壤,找到来鞭与去鞭后,用锄头截断,保留竹鞭长度在15 cm以上,截断时注意不要损坏竹鞭上的笋芽,随后沿来鞭与去鞭的方向将母竹挖出,切勿损伤竹鞭与竹根连接处,以免影响母竹的存活率。
为保证母竹运输过程中水分的平衡,应在起苗时尽可能保留竹根处土球,土球重量在10 kg左右为宜,同时用锋利的竹刀砍去竹梢与多余的枝条,保留枝条5~6根即可,竹梢切口应为斜面,否则竹竿易开裂。
2.2.3 母竹运输母竹在运输过程中易受到颠簸导致土球因震动而碎落,因此需在母竹装车后进行捆扎固定,避免对竹鞭造成损伤。完成母竹的装车后,应使用黑色篷布对母竹整体进行覆盖,降低母竹蒸腾作用,防止不良气候环境对母竹的侵害。如运输路途较远,可考虑选用稻草或玉米秸秆对土球部分进行覆盖并浇水保湿,为母竹的运输过程提供适量的水分,提高移栽后存活率。
2.3.1 造林地整地雷竹新造林地前应提前2~3个月开始开垦及整地,开垦时需清除地表附着物并全园翻地,将深层土壤翻至表层,以清除地表下的树根、石头及其他影响雷竹生长的杂物。清园完成后,将底肥配合整地施入土壤中,底肥施入量一般为优质腐熟羊粪有机肥2 t∕667 m2,三元复合肥(N-P2O5-K2O 15-15-15)50 kg∕667 m2,施入深度以40~50 cm为宜。
6.定性与定量测评。对被测评的对象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岗位技能方面是可以按照一定的评估标准来进行定量测评的。但是对于个人在思想、品德、态度、意志、品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则需要从定性方面进行测评。实践证明,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运用,更有利于保持测评的全面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因坡地在降雨充沛的条件下若排水不畅极易引起水土流失,破坏表层土壤结构,进而导致新造林倒伏及死棵,因此在开垦翻地后,需要沿坡地方向每隔5 m开1条排水沟,沟宽30 cm,沟深20 cm,排水沟的方向与山坡等高线平行。
2.3.2 母竹定植雷竹的定植一般集中在春季3—4月及冬季11—12月,适宜的土壤温湿度及竹鞭内养分的积累有利于母竹根系的愈合和生长,成活率较高。
定植前应提前挖好定植穴,穴的间距一般为3 m×3 m,穴底应适当平整,以利于竹鞭在穴中舒展。穴的大小一般较母竹土球直径大15~20 cm,穴深一般30 cm左右为宜,过深不利于竹鞭笋芽的生长发育,过浅不利于养分的吸收且竹竿易倒伏。
母竹定植时,需要使竹鞭在穴底保持水平,方向上与坡地等高线平行分布。培土时应注意适当夯实竹鞭处土壤,以利于竹鞭生长,表层土壤则适当松软,提高其透水透气性。定植完成后,根据当地降雨条件浇足定根水,促进根系伤口愈合。
2.3.3 幼林抚育幼林成活关键在于定植后的抚育管理,主要包括:一是新栽竹防倒伏;二是水分管理;三是合理施肥;四是留养新竹。
新栽竹防倒伏,指新栽竹因根系尚未展开,极易受大风影响使竹竿倾斜歪倒,从而导致竹鞭受到损伤。因此在此类情况下,应及时用木桩固定在竹根附近,防止倒伏现象发生。
水分管理,指新栽竹因竹根生理功能尚未恢复,若定植后遇到连续高温干燥天气,母竹根系水分摄取速率长时间低于水分散失速率,易引起母竹干枯死亡,因此要及时浇水补墒,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若遇连续降雨天气,则应及时排水排涝,防止母竹根部积水烂根。
留养新竹,雷竹新建林在定植后当年即可分化笋芽,但出笋质量不高,大多难以成竹,因此需要适当留养新竹,防止养分过度消耗。第1年一般每株母竹留养1~2株新竹,随后2年每株留养2~3株,留养新竹标准应遵循“舍近留远,舍弱留强”,待新建林立竹量达到900~1 000株∕667 m2后即成标准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崇阳县就开始开展了雷竹的引种试种工作,并逐步在全县推广种植,面积最高达0.26万hm2,以覆盖增温早出技术为核心的雷竹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完善,该技术可使雷竹提早至12月底出笋,笋期延长3~4个月,一方面满足了冬季竹笋供应需求,另一方面冬笋的价格远高于春笋,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覆盖增温早出技术是利用谷壳、水稻秸秆等有机材料对竹园地表进行满铺覆盖,通过土壤表层与覆盖物中有机肥的发酵增温作用提高土壤温度,从而满足雷竹笋生长发育对温度的需求,实现雷竹笋提早萌发出土,高产高效。
3.1.1 覆盖材料的选择覆盖材料一般分为保温层和发热层2个部分,其中保温层一般选用的有机材料为谷壳、竹叶等,发热层一般选用麦麸、稻草秸秆、玉米秸秆、充分腐熟的菜子饼、豆粕饼、牛羊粪、鸡粪等[6]。有研究指出,发热层发热温度高低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好氧性细菌的活动强弱,这与衡量酿热物酿热性能的重要指标碳氮比(C∕N)密切相关[7]。高热材料发热快,温度高,但持续时间短,一般碳氮比小于20,如菜子饼为3.2,豆粕饼为5.5,猪粪为15;中热型材料碳氮比在20~30,如麦壳为20、羊粪为20、牛粪为23、玉米秸秆为26;低热型材料发热慢,温度低,但持续时间长,一般碳氮比大于30,如水稻秸秆为70,小麦秸秆为72等[8]。具体材料的选择要遵循来源广泛、就近取材、保温发热效率好且成本低等原则,以简化操作流程,降低经营成本。以咸宁市崇阳县桂花村雷竹基地为例,其覆盖过程中一般选用谷壳作为保温层,水稻秸秆及菜子饼和鸡粪作为发热层,可达到良好的土壤增温保温保湿作用。
3.1.2覆盖技术要点覆盖处理根据气温变化一般于11月中下旬进行,清理竹园地表杂物后,依次施用水稻秸秆、菜子饼,用量分别为1.5 t∕667 m2、250 kg∕667 m2。因竹笋生长发育过程需大量水分,因此在铺平后需浇水提高土壤及发热层湿度,浇水量为10~15 t∕667 m2,待水分沉降1~2 d后再覆盖谷壳,谷壳用量一般为16 t∕667 m2,覆盖后厚度应保持在22~23 cm,可提前在林地中选取几处在竹竿上做好标记,以保证林地覆盖厚度均匀。一般覆盖后3 d覆盖层开始发热,土壤温度可提高至23~26℃。在温湿度、水肥条件合适的条件下,覆盖处理后30~40 d即开始陆续出笋,笋期可持续2~3个月,此期间是竹笋供应淡季,竹笋价格较高,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9]。
雷竹笋用林是以竹笋为主要产品的经济林,竹笋在前期因覆盖处理大量提前出笋后消耗了竹林及土壤中的大量养分,且笋期结束后为竹鞭及笋芽积累养分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无法补充足够的养分,易导致竹林生长势减弱,出笋量降低,笋期缩短,新竹瘦弱,影响雷竹笋用林的可持续经营。为保证雷竹笋的绿色高效生产,肥料的施用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化肥、硅肥及微生物菌肥[10],具体施肥量按雷竹生长发育时期一般分为五个阶段:5月施促鞭肥,此时笋期基本结束,林地养分匮乏,应配合翻耕施用有机肥1 t∕667 m2,竹笋专用复合肥50 kg∕667 m2。7月施用腐熟鸡粪有机肥500 kg∕667 m2,竹笋专用复合肥用量50 kg∕667 m2。9月施笋芽分化肥,施用竹笋专用复合肥100 kg∕667 m2;10月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施用菜子饼肥500 kg∕667 m2,尿素10 kg∕667 m2,降雨不足的情况下需配合灌水进行;11月施孕笋肥,施用竹笋专用复合肥80 kg∕667 m2,为笋期生长储备充足养分。
雷竹笋用林的虫害防控方面主要以预防为主,蚜虫是为害雷竹的主要害虫,可在雷竹竹竿距离地面1.2 m高处悬挂黄色粘虫板,平均每667 m210~15个,另外可在蚜虫为害初期投放寄生蜂捕食蚜虫,可有效杀灭。若蚜虫为害较重,可采用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3 000倍稀释液配合增效剂喷施防治。
雷竹病害发生较少,主要病害为丛枝病,发病初期,少数竹枝发病表现为枝叶生长密集且产生白色米粒状物,发病后期易导致病株逐渐枯死。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定期樵园,压土施肥,促进新竹生长,增强竹株抗病性。若发现病株,应及早对病株进行砍伐并集中焚烧处理,避免病菌蔓延。
雷竹一般在覆盖处理后30 d左右开始陆续出笋,挖笋时仔细观察覆盖物表面,有细微不平整处即为新笋即将破土的迹象,此时可用专用挖笋锹顺着竹笋一侧插入底部将其挖出,并将覆盖物回填。
雷竹冬笋的价格较高,一般以鲜笋进行销售,因此主要贮藏方式为冷藏,采收后首先放入冷库中预冷,随后对笋体进行预处理,将多余的笋衣剥除,剔除品相较差的竹笋,最后集中分拣装箱后放入-4℃冷库中贮藏。
雷竹笋冷藏保鲜期一般为15 d左右,因此新采收的雷竹笋应尽快包装销售,运输交通工具应使用冷藏车,以保证雷竹笋的新鲜度。
咸宁市竹笋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对雷竹的引种建园及雷竹笋培育技术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总结与归纳,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知识与技术提供参考。然而在笋用林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林地退化、绿色可持续生产、鲜竹笋贮藏保鲜等环节也显露出诸多短板,因此在后续研究过程中,仍需要继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针对竹笋生产中各个环节中的关键问题逐个击破,补齐竹笋产业短板,方能形成规模化、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