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曾庆南 程 平 况小宝 余 林 李 怡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南昌 330023)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原产于浙江,是我国传统的优良中小型笋用竹种,笋味甜美、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2.74%)、脂肪(0.52%)和糖类(3.54%),以及对人体有益的植物甾醇、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物质和人体必需氨基酸,还有Se、Rb、Mn等多种稀有元素及活性物质[1-2]。雷竹具有适应性强、年年出笋、出笋早、笋期长、产量高等特点,极具商品价值,作为食用资源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江西省东部地区借助区位和市场优势,雷竹经营发展势头迅猛。然而以从江浙一带引进的雷竹为绝对优势竹种,存在着竹种单一、品种和产量、质量参差不齐、供笋季节集中、产品供应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产业效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也给经营者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雷竹作为中国特有的优良笋用竹种,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工栽培,在不同的种源地种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形成了若干变异类型[3-5]。因此,对雷竹不同种源地竹种进行引种试验,筛选适宜在江西省红壤区推广的雷竹优良类型,是目前雷竹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雷竹产业安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地设置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葛溪乡红星垦殖场深坑林场的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笋用竹试验基地内, 地理位置为东经 116°51′30″—116°59′41″、 北纬 28°18′23″—28°27′21″。 年平均气温 17.9 ℃, 平均日照时数l 700 h,年均降水量1 900 mm,年无霜期约248 d。试验地内有零星马尾松和黄栀子,草本层为铁芒萁,坡度平缓,红壤土、微酸性,上坡石砾含量较高。
2014—2015年通过对雷竹原产地及江西省赣东北地区气候、立地条件等进行比较分析,2016年初从浙江临安、余杭、江西弋阳等地引种细叶乌稍雷竹、花秆雷竹等10个栽培类型 (表1),在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笋用竹试验基地内进行试验。
表1 引种雷竹栽培类型
1)整地。种植前进行全垦整地,深翻60 cm,捡净石块、树桩等,疏松土层,平整后将林地区划成667 m2左右地块,四周开挖隔离沟,沟宽40 cm、深40 cm。在地块内按株行距3 m×3 m挖种植穴,穴规格为长60 cm、宽40 cm、深50 cm。施5 kg左右有机肥,与底土拌匀后作为基肥备用。
2)引种栽植。2016年2月底在种源地选取3 cm左右、枝叶繁茂、生长健壮、无检疫病虫害、相对分枝较低的2~3年生竹苗。保留土球25~40 cm、紧固不松散,保持鞭芽完好无损,留枝5~8盘。逐株贴标签,视墒情及时喷水、遮阴,36 h内运至试验地栽植。栽植深度为20~25 cm,栽后浇足定根水。
3)抚育管理。在母竹蔸部覆盖杂草等进行保湿,干旱季节及时灌溉,遇长时间降雨、林地有积水时则及时开沟排水。出笋季节注意防止鼠、兔危害。笋期过后,适时松土除草,勿伤竹鞭。7—8月份进行竹腔施肥,促进笋芽分化。
2016年9月、12月调查母竹存活情况;2017年2月15日开始,每2 d观察、记录1次试验竹种的各项指标,直至笋期结束。观测记录数据有:天气状况、存活率、母竹发笋情况、地径2 cm以上的出笋数量等。
引种母竹存活率的调查结果显示 (表2),引种当年母竹存活率平均值高于97%,仅细叶乌稍雷竹(临安)、安徽早竹、玲珑雷竹、雷山乌有部分死亡;到2016年底存活率均高于90%。2016年2次调查结果显示,母竹平均存活率基本一致;2016年9—12月间,仅玲珑雷竹、雷山乌有少量损失。
随时间推移竹种存活率变化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到2017年,除青壳雷竹和细叶乌稍雷竹 (弋阳)外,其余各竹种存活率均明显下降,2018年4月存活率的调查结果则与2017年一致。存活率在95%以上的竹种仅3个,为玲珑雷竹98.5%、细叶乌稍雷竹 (弋阳)96.3%、青壳雷竹95%;其余竹种存活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雷山乌 (88.0%)、黄槽雷竹 (86.7%)、黄条早竹 (86.7%)、安徽早竹(85.0%)、细叶乌稍雷竹 (临安)(81.7%)、花秆雷竹 (80%)和弯秆雷竹 (71.4%)。
表2 引种竹种存活率
图1 不同时间竹种存活率变化
2017年7—9月份,天气持续高温、干旱,试验地附近水库干涸,无浇灌用水,土壤含水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影响了竹种的存活率,到2017年9月份调查时有7个竹种存活率均低于90%,这表明高温、干旱对雷竹引种栽培极为不利。进一步观察发现,弯秆雷竹、花秆雷竹、黄槽雷竹、黄条早竹等秆形变异的栽培类型,存活率相对较低。
从表3可以看出,引种次年,各竹种陆续开始发笋,平均发笋率达68.6%。其中以细叶乌稍雷竹(弋阳)母竹发笋率最高,为92.5%;其次为花秆雷竹 (87.5%)和弯秆雷竹 (80.0%),其余竹种发笋率均低于80%。黄条早竹 (53.8%)和雷山乌(54.5%)发笋率较低,仅有近一半的竹株发笋。2018年母竹平均发笋率为76.8%,其中花秆雷竹发笋率达100%,存活的母竹均发笋了,且地径均大于2 cm。其次为细叶乌稍雷竹 (弋阳)(98.1%),仅有少量存活母竹没有发笋。黄条早竹母竹发笋率最低,为53.8%。分析还发现,2018年母竹发笋率明显高于2017年,特别是细叶乌稍雷竹 (弋阳)和花秆雷竹,远远高于其他竹种。
表3 引种竹种母竹发笋情况
表3显示,2017年平均每株母竹发笋2.2株,其中以安徽早竹最高,为4.3株;其次为玲珑雷竹(3.4株)、细叶乌稍雷竹 (弋阳) (3.1株),再次为细叶乌稍雷竹 (临安) (2.7株)、花秆雷竹及青壳雷竹 (2.6株),最低的为黄槽雷竹和弯秆雷竹。除安徽早竹外,其余竹种发笋量与引种存活率、发笋率的规律基本一致。
2018年平均每株母竹发笋3.2株,较2017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安徽早竹,平均达到了6.7株,除个别黄槽雷竹、黄条早竹、青壳雷竹母竹发笋数有所降低外,其余竹种单株母竹发笋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安徽早竹的存活率和发笋率并不是很高,但是单株发笋量却很高,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1)细叶乌稍雷竹 (弋阳)不仅第1年成活率高,母竹发笋率也很高。
2)弯秆雷竹由于种源稀少,引种数量仅为7株,2017年死亡2株,导致存活率数据较低。
3)玲珑雷竹及雷山乌引自浙江临安偏远山村,引种时处于野生状态,引种存活表现均较好。特别是玲珑雷竹,引种到江西后,无论是存活率还是发笋情况都比较好。
4)引自江西弋阳和浙江临安的细叶乌稍雷竹,虽然竹种原产地均为浙江,但引种表现差异较大。初步分析原因有:其一是气候原因,引自弋阳的种源已经过较长时间的驯化,基本适应了江西气候及土壤,即便出现极端天气,也能较好的保持生命力;其二是土壤原因,浙江种源地为黑壤土,而种源试验地为红壤土,因此临安种源在极端天气状况下不能很好地适应;第三,高强度经营导致其生理衰退,浙江临安经营时间较长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竹林衰退甚至死亡,而江西雷竹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来,高强度经营时间不足10年,因此临安种源生命力较弋阳种源弱。
5)花秆雷竹一直作为观赏竹种,引种江西后,存活、发笋情况都比较好,总体表现仅次于细叶乌稍雷竹 (弋阳)、安徽早竹。
6)弯秆雷竹、花秆雷竹、黄槽雷竹、黄条早竹等秆形变异的栽培类型,存活率相对较低,引种栽培时需注意气候适应性。
7)部分竹种发笋率较低、发笋量较少,除了适应性外,还有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螺丝钉断开,导致竹株和竹鞭分离,造成存活的假象,但不能发笋。
本文对10个雷竹类型/种源引种存活率、发笋率、发笋量进行了初步分析,各竹种的笋期、高生长规律、竹笋产量、品质及经营效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王海霞,曾庆南,程平,等.江西省雷竹产业发展概况[J].世界竹藤通讯,2017,15(4):54-58.
[2] 陈琬盈,李江,郑育桃,等.3种膳食纤维的抗氧化活性及主要吸附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酿造,2015,34(1):99-104.
[3] 周玉敏.雷竹产业发展探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4(6):95-96.
[4] 胡德敏.生态线雷竹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14(36):80-81.
[5] 方伟,何祯祥,黄坚钦,等.雷竹不同栽培类型RAPD分子标记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