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平 新疆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
融媒是一种新型的宣传理念,它能够充分地整合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力量,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宣传目标,无论是对于哪一种广播形式而言,都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和产业链的改革。基于此背景,视听新闻作为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广播形式,应如何坚守新闻思想、温度、品质和态度,不断创新和扩宽传播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视听新闻是通过电台、广播以及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以及反映时代的一种重要文体,同时也是社会群体了解热点事件,分析社会影响的重要渠道,在我国的思想宣传工作当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各类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充斥于各类媒体渠道当中,一方面不利于群众进行信息的筛分和辨认,对提升社会信息敏感性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宣传阵地的进一步坚守,对把控宣传导向,提升新闻价值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1]。相关新闻媒体与舆论主管单位应当进一步强化对视听新闻质量的重视程度,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地位,使视听新闻媒体得到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把握和控制,同时也为宣传阵地的坚守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视听新闻得以真正为党的纲领方针宣传与为人民服务作出重要贡献。视听新闻从业者应当结合当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的趋势,找好视听新闻的切入角度,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的各项惊人成就进行深入宣传,选取优良素材,有效提升与视听新闻受众之间的共鸣,发挥出视听新闻的直观性特点,使视听新闻的宣传更加深入,宣传效果更加良好。此外,相关媒体宣传人员还应当针对视听新闻的素材、文案等方面进行细致审核,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当中的内容与相关精神进行素材选取与审核,使视听新闻的立意与制作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性得以有效显现。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飞速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得到了充分进步,对视听新闻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因此视听新闻以其直观性、丰富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为新闻媒体传播的主要形式。然而很多媒体渠道在针对视听新闻进行制作的过程当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这一广泛主体的需求,导致视听新闻的制作模式、制作风格脱离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层次,新闻稿件当中官话、套话比比皆是,来自群众生活、基层生活当中的新闻事件较为欠缺,与新闻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为有限,制约了当下视听新闻渠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失去了新闻应有的监督与引导作用,成了“空中楼阁”。相关视听新闻从业者应当强化对新闻表达的重视程度,有效转变自己对视听新闻的制作与宣传态度,在针对新闻进行视听稿件的撰写与报道过程当中,应当时刻遵循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报道原则,让视听新闻的制作者能够面对面地与新闻受众进行实际的沟通与协调,进而让视听新闻能够有效反映百姓的实际生活,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更加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同时也更能发挥出新闻媒体渠道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作用,为提升视听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实现视听新闻的“接地气”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2]。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真实性是其基本原则与基本特点之一,要求在报道过程当中的每个具体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与事件经过都得到真实性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确保视听新闻的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使新闻观众的情感得到更加深刻的共鸣与调动,进而促进视听新闻传播渠道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一些新闻媒体当中,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与点击率,采用“标题党”“封面党”等形式来吸引观众与读者,导致视听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伤害,新闻品质不断降低。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针对这类不良行为制订出较为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并予以坚决落实,媒体从业者同样也应当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根据事实进行新闻报道,并把握好热点事件的各个角度,从宏观上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整体化把控,进而有效避免新闻真实性受到削弱,提升视听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些联系和交流不仅单纯地局限于经济和政治领域,在文化、传媒、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较为深入的沟通,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当中的影响力,使我国的态度和声音能够传播到更加广泛的群体当中,拓宽国际新闻的视野同样也极为重要。相关新闻媒体和有关单位应当及时转变新闻报道思路和流程,跟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脚步,从大量的社会信息当中找寻出值得切入的新闻角度,结合国外先进媒体的运营思路与报道思路,使我国的声音能够响彻国际舞台,进而使视听新闻的受众得以进一步拓宽,促进新闻形式的进一步发展[3]。相关媒体单位可针对国际人才进行广泛吸纳,融合我国特有的表达方式与表达策略,将我国在经济、科学、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依托视听新闻渠道进行深入报道并传播,使海内外新闻受众能够听到更加具备中国态度的表达声音。例如在电视新闻作品《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水稻获成功》当中,就利用了国际化的镜头语言针对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针对水稻作物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故事和过程进行了表达和传播,紧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机制,依托视听新闻形式使我国农业成就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使我国视听新闻的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迎合融媒时代的到来,应充分整合和优化相关资源,将传统视听新闻传播形式与新媒体创新方式进行融合,避免单一媒体竞争力薄弱的现象,实现多媒体共同竞争的局面,拓宽传播途径,取长补短。为了进一步的顺势而为,深入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应加强内容建设,构建全新的传播格局。例如:在2019年的媒体论坛发展中就强调,要在激荡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考题。在建国70周年之际,就实现了5G、8K、AR/VR、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传播形式的引入,呈现出了高站位、视角范围广、呈现形态新的视听新闻传播途径,实现了图画、文字、声音、视频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像由中央电视台打造的H5产品《央视新闻多角度全景看盛宴》,新华社融媒体系列报道《60万米高看中国》以及人民日报围绕“我爱你中国”系列策划等新融媒体产品,都获得了极高的关注程度,在网络的观看流量和互动量超过了10亿,在秉承传统新闻理念的同时,又在新闻的传播形式和策划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严肃的新闻内容题材变得更加富有新意。
为了进一步地深化融媒体形式,增加新闻传播的创新程度,应从生产和传播模式两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其革新深度。现代视听新闻的创新与改革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入,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高速时期,其技术在每一个行业和领域中都有所应用,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需,其改革途径有三个方面:第一,采编播流程方面;第二,新闻信息传播方面;第三,智能化新闻传播升级方面。对于采编流程方面而言其记者的实地采访,新闻稿件的编辑和撰写以及产品的生成是规划重点。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仅能够改变记者以往亲临现场采集的模式,还能够通过5G全息异地同屏技术,实现云采访提高工作效率,清晰采访画质。MGC智能写作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引入,能够帮助新闻编辑撰写更加有针对性的文章,实现产品的个性化,推送的合理化[4]。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大多是以视频化和播报的形式,通过现代化网络平台的介入,能够实现新闻的灵活性,增加其互动,得到更加直观化的反馈意见。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实现新闻信息视觉和听觉上的层次感,让观众能够更加具体真实地感受到新闻案件。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较快,所以当代人更多的是用琐碎的时间去观看和阅读新闻,传统的新闻播报和推送模式往往都是长篇大论,现代社会之中很少有人能够耐心地将长篇大论的内容一一读完。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新闻传播方式,防止视听新闻被其他传媒形式所瓜分,导致越来越边缘化,应该通过转变传播观念充分抓住新闻消费者心理的模式,进一步转变传播形式。当代媒体内容及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短视频+文字+图片”的形式开展,所以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充分利用微信、抖音以及快手等网络平台,将新闻内容进行提炼升华,通过公众号短文推送、微博图片刷新、抖音和快手小视频播放等形式,直观地将内容推送给观众。通过这种移动化、及时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形式,能够更符合当代人的消费心理需求。经过大数据技术的统计,能够生成个性化的推送模式,精准定位,获得不同新闻方向的受众群,在巩固原有观众基数的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视听新闻[5]。
为了进一步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实现新闻传播服务上的创新,应注重智能化平台的搭建,通过设立手机APP或者在其他网络平台开设专栏的形式,利用媒介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实现智能一体化沉浸式新闻的升级,有效地实现生产、传播、效果分析上的创新。例如:人民日报颠覆了传统纸媒的形式,通过手机以及平板HD软件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实现沉浸式新闻升级。在APP中清晰的版面设计,犹如阅读真实报纸般的观感,按照日期逐一分类进行了规划,客户可以根据日报时间和关键词提取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实现了个性化新闻传播的模式。其中最出彩的部分在于批注板块的设置,当代很多文字工作者和学生都会依靠模仿官方笔杆的形式,提升写作技巧,这也为新闻的传播功能增添了一个新的角度。通过批注板块的设置,客户能够直接在电子新闻版面上做批改,并且可以长久保存,在下次阅读和查找新闻时,就能够清晰直观地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一步增添了人性化新闻传播服务。
想要做到新闻传播模式上的创新,一定要改变新闻生产的定势,解除固有的传统思维,在符合新闻题材播报的前提之下,丰富其模式。例如:在2020年抗疫过程中,雷神山和火神山的慢直播视频,就是依靠智媒体传播技术,加大了观众的参与程度。传统的播报形式主要是以记者为主体,进行实时的播报,通过此项技术能够颠覆传统播报形式,加大观众的参与程度,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社会关注度,给予观众全新的体验,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能够得到直观的反馈意见,以此不断地提升新闻传播的流畅性,调动观众的共情程度。2021年3月,新华社又推出了AI合成主播的升级技术,在“两会”期间给予观众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视听体验,这也是新闻生产与传播上的阶段性飞跃,通过此项技术能够避免在播报过程中产生的人为失误,可以进一步提高主播语言的流畅性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准确程度,解放了人们对新闻生产模式上的固有理解,实现了创新和改革的目标。
现在新闻更应符合时代标准,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应大胆地使用分层式推送的形式,将视听新闻传播工作细化。通过智能化平台的建立,应在设置功能上突出个性化需求,让用户有进行设置的权益,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挑选,将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主动接受新闻,这种决策模式也能够增加客户对于平台和新闻使用的利用率。在智能传播技术上也要加强革新,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同时,也要做好用户的属性分析,按照性别、年龄、地域以及社会属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依据对用户性质的分析,对新闻产品的内容进行优化,在选择内容和报道题材方面要尽量地贴合实际生活,这样观众才能更加有代入感。一个能够得到大众关注,长久不衰并形成社会现象的新闻内容不仅仅要依靠分析用户个人的需求,也要充满正能量和反映时代气息,只有在质量上不断提升才能够使新闻周期寿命变长,提高在社会中的公信力,才有更多的用户选择观看。
综上所述,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心气较为浮躁的时代之中,坚守新闻的中心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领社会大众不断的扩宽视野是视听新闻传播的基础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更应该重视视听新闻传播的创新,探索融合之路使新闻颠覆传统传播模式更加具有新意,改变原有构造,为符合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而做出改变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