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港头镇中心小学 王莹莹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以及新的教学理念的渗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课堂上师生双方的配合也开始走向灵活与默契,阅读教学的效率不断地提高。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人的课堂艺术和技巧还是有区别的,这也许就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体现。但总的来说,目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还存在着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的现象,亟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到了小学高年级,课文的篇幅增长了,内容的难度增加了,这给教师的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导入得恰当,学生就会感兴趣;学生感兴趣,师生之间的配合就会灵活、默契,教学过程就会更流畅,教学效率就更高。但有时,教师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导入语,就会使后面的教学显得很“滞涩”,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讲解很吃力,导致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但利用名言导入是一种常见且效果比较好的方式。中华古诗词、名言警句,亘古不衰,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极其深厚,我们在阅读教学的伊始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出现崭新的一面。但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名言导入成为“噱头”,而应该使名言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最好能同课文的主旨相契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由于所写的人和事与学生的生活相隔时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教学伊始,用“有的人死了,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来导入,就非常恰当,一是学生对“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非常熟悉,二是“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与本文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然后教师按照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即:读薄——读厚——读薄。第一个“读薄”是指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内容。这要求学生必须真正地读懂课文,同时也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读不懂,自然无法概括;读懂了,如果没有概括能力,自然就概括得不准确、不全面。学生的概括如果能够抓住“磨难”“发愤”“《史记》”这三个关键词,概括的句子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读厚”是指在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之后,要能够对课文的有关知识、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如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有的学生写道:“我们要学习司马迁的精神,虽然遭受屈辱,但要奋发图强。”有的学生写道:“司马迁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这与他的家庭熏陶及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有的学生写道:“汉武帝的心胸也太狭窄了,没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居高临下,恃强凌弱,太不够意思了。”第二个“读薄”是指在学生“读厚”之后,能够在本文中提炼出精彩语句,为写作备用。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之后,提炼出的句子就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和三个层次的设计,学生一直是课堂的主人,学习起来感到非常轻松,并不感觉课文有多么难;教师讲解也非常轻松,不再感觉学生难教了,因为教师只起到适当点拨、指导的作用,但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显而易见的。
阅读教学自然要注重学生的“读”,无论什么文体的课文,都要注重读,尤其是诗歌、散文、文言文等。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只是学生齐读、朗读或是默读,还要有学生的个读。个读很重要,因为个读能发现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另外,分组读、男女生读、比赛读、浏览、速读、跳读等,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运用这些读的形式。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的内容,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都需要加强读,而教师对学生读的情况一定要指导到位。那种只强调读的重要性而对学生的读却没有具体指导的做法,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时会为怎么读好某一节内容而苦思好久,尤其是文言文和鲁迅的文章。其实,读好书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味。读文言文,关键是把握好句子内部的节奏。读鲁迅的文章,如《好的故事》,由于内容艰深,一些句子又不符合现代语法规范,学生读起来就感觉很困难。虽然教师也分析了课文的内容,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读多了,顺口了,结合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也就慢慢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诗歌教学更要加强诵读,要让学生能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人物,读出画面,读出感情。如学习《船长》时,让学生研讨读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有的学生认为第一、二节要读得“酸酸”的,因为舍己救人的事迹总是给人以心酸的感觉;最后两节要读出“辣”的味道,船长高大的形象像烈烈旗帜在鼓舞着读者,这不应该读出昂扬的“辣味”吗?学生能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人物,说明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基本把握了。
阅读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课文讲的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示人们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但该退让时也要退让,也就是说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由于课文内容比较好懂,教学时,教师主要采用的是以读促悟的方法。因为读是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途径。学生在朗读第三节时,教师要给予评价,督促他们把课文读好。如有的学生读后,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听了你的读,我还没有感觉到大雪纷飞的寒冷景象,说明你还没有跟着两位旅行者走进山谷,你还在山谷外徘徊。”听了教师的评价,其他学生都笑了,同时也领会到了该如何去读书了。果然,在以下起来读书的学生中都能做得比较符合内容的意境了,也就是能读“进去”了。接下来的读书是“走出”,这个“走出”也就是学生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为己用。当学生“走进”山谷,领悟到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意后,教师让学生身边的例子来深化这个含义。学生经过简单的思索,有的说:“压在石头下的小草,依然弯曲地伸直了它的身躯,顽强地生存下来。”有的说:“爸爸第一次做生意折本了,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认真地总结经验,第二次做生意就成功了。”……这就是学生“走出”文本的能力。能“走进”文本的学生就一定能“走出”文本,学到有利于己的东西,更能体味出读书的乐趣。走进的是行动,走出的是精神。
阅读教学有时也需要一种挑战精神的慰藉,对于学生来说,尝试挑战也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能力的展示。
永远也忘不了上高中时我们语文老师给我们上《祝福》时的提问和激发。我们本来对《祝福》这篇课文并不感兴趣,但老师的“……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把他揪出来”这个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整个一节课,我们都在阅读、侦探、争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最终揪出了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凶手”。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同样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阅读教学如果只是教师枯燥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主动探究,只能是收效甚微,甚至根本就没有收效。而以学生为主角的舞台永远都是辉煌和灿烂的。
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针对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陆地上能源的利用资料等。教学时,教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挑战自我,先理解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的作用),接着理解“希望”的含义(海洋是人们生存的依靠)。然后引入学习课文一至三节,思考: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如何?让学生仔细品读感悟,体会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以及“望洋兴叹”的无奈。然后过渡到: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不再望洋兴叹,从哪些方面对海洋进行了开发、利用?从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地球上人类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向海洋要什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5至8节。检查时,学生大都能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如第五节有的学生概括为:“由于人口的增长,加上土地的沙化,人类的食物越来越少,而海洋中含有许多高蛋白的海洋生物,所以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可以说学生已经将自己的已有知识与书本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书本知识的集合与合理输出在学生的思维网络中已能够自由组合而灵活变换了。阅读教学的挑战,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的喜悦是学生期待的温暖,更是对自己探究的肯定。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讲得太多,而应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多品味,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挑战自己。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教师要让学生提炼出课文中包含的两小故事:一个是吴王不听大臣劝阻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个是少年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实。那么,这两个小故事之间就肯定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其实,这也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所在。学生品味之后,最好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感悟形成文字。学习课文,跳出课文,联系社会生活和自己生活的实际,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如有的学生写道:“星期天,为了能尽快与小伙伴们出去玩,我就潦潦草草把作业写完了,没想到星期一挨了老师的批评。”还有的写道:“邻居王叔叔买了一辆出租车,手续还没办齐,就开始拉客了,没想到刚上路就被交警逮个正着。”……可以说学习的目的达到了,学习的效果也收到了,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也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阅读教学必须同写作教学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读写促听说,再以听说促读写。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填鸭式”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和沉闷的教学环境使原本实践性、活动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此,对这种教学方式必须改革。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做才能真正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通过实践,教师发现可以从增加阅读量入手,开设阅读课、写作课、活动课等课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语文的好的大环境,即课堂内外相衔接。
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的旧的程式、观念、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讲读课文时,施行培养读写能力与课外阅读教学相衔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新课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广泛查找所学文章的作者概况、体裁特点、时代背景、写作技巧、鉴赏评鉴,并进行生字词的预习掌握;学习新课之后,要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走进家庭和社会。如学习《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后,让学生回到家里给母亲或父亲洗脚,并要记下过程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会收到来自父母的夸奖;在反思自己成长的十几年中对父母少说了太多的感谢。这样一个轮回下来,学生的写作有了自己的真实感情,阅读促进了写作,也促进了听说,何乐而不为?
另外,校园文学社的活动可以看作是语文课堂内外相衔接的纽带,通过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而它不仅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阵地,还能培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才。我们在搞这些活动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同课堂学习相呼应,共同促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内外相衔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太多,它使我们充分认识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总之,在近两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精心设计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语文,发展语文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
阅读教学有时很简单,它并不需要多少华丽的辞藻来装饰外表,也不需要多少“声光影电”的演示,只要轻轻的一声点缀、一指航标、一丝幽默,课堂就会变得生动而有趣,激昂而澎湃,让学生看到阅读学习的明媚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