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领导力提升

2023-01-05 00:33霍卓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定势领导者思维

□文/ 霍卓莉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 广东·湛江)

[提要]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诚是,党和政府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并升级化,如若继续沿用陈旧的思维方式看待、处理新出现的问题,不仅无益于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处理出现的新问题,更加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特别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演进、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发展共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迅猛发展变化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与时俱进,摒弃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及时升级、转换思维方式,这对于治理过程中科学决策、以思维创新促进工作创新、高效处理并解决问题意义重大。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反言之,当今世界,如若不主动在发展过程中识变求变,不靠前一步思考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有可能在新的发展形势中陷入被动。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并升级化,如若继续沿用陈旧的思维方式看待、处理新出现的问题,丢不开程式化的固有做法,不仅无益于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处理新出现的问题,更加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提升。特别在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演进、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发展共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迅猛发展变化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与时俱进,摒弃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及时升级思维方式,这对于治理过程中科学决策、以思维创新促进工作创新、高效处理并解决问题意义重大。

二、理解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1942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创作了著名雕塑作品——《牛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路易·雷里美术馆。出乎意料的是,这尊雕塑的外形并不“高大上”,甚至可以用“不起眼”来形容。《牛头》所用的材料来自一个废弃自行车的零件:车座和车把。普通的日常物品却激发了毕加索创作的热情,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身边随处可见的事物同样可以用来创作艺术,亦即艺术来源于生活。由此,作品《牛头》获得了世人的瞩目,这也使得毕加索成为“ready make”(现成品)雕塑的先驱者。

从创新思维的角度而言,该案例纠正了一个关于创新的误区。提起创新和创新思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即是“创新”一定是诞生了一个新生事物,它应该是前所未有的、闻所未闻的,能够打破空白,至少也要推陈出新,所以人们首先束缚于自己定义的“创新”。而从上述案例中来看,创新不一定完全来自未知的领域,也不一定要闻所未闻、举世瞩目,渐进式积累的工作也能够创新。特别在领导者管理过程中,有时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其实并没有完全可套用的方法进行照搬照抄,那么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具有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思维方式,都是领导者的创新思维。因此,除了“敢于做吃螃蟹第一人”式的创新,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进行叠加式、积累式的创新,同样也是一种创新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并非天生所有,也许有人在创新方面天赋异禀、能力突出,但必须承认,创新思维也可以后天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工作,有意识地定位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并及时将之摒弃,同时寻找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三、跳出思维定势,重塑思维习惯

何谓思维定势?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因先前经历的活动而引发,导致后续活动具有向先前活动发展的倾向性。其正效应显而易见,会使得领导者在常规工作中因经历过此类工作活动而驾轻就熟、事半功倍。而负效应通常产生在非常规性工作中,例如面对工作中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需要开拓创新时,如不深入分析面临的问题,仍旧沿用以往的思维方式对待和处理,思维定势即会变成思维“枷锁”,限制和封闭人的思考,难以爆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更加不利于工作创新。

(一)惰性思维:惰性思考。一个创造性事物的诞生,背后必然需要主体的创新思维支持,而惰性思维恰恰躲在创新思维的背面,一是缺乏积极主动思考的意识;二是缺少积极主动思考的心态。主要表现为两种思维定势:一是惰性思维;二是经验型思维。

1、惰性思维。关于惰性思维的关键词:人云亦云、缺乏主动思考、逻辑思维待在舒适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拖延、“遇事想当然”等,可以说惰性思维不仅常见于生活中,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更是随处可见,如若不善于思考问题,习惯于让“想当然”贯穿于工作中,那么后果就如同一只狂奔而来的“灰犀牛”,积累过多的恶性状况让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它撞向自己却无能为力。例如,2014年“8·2”昆山工厂爆炸事故就是一起典型的由于惰性思维导致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事后调查工作人员发现,工厂员工长期在粉尘浓度超标的环境下生产作业,加之企业自身忽视安全生产、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监管责任不到位,几重原因叠加共同导致发生粉尘爆燃事故。由此可见,惰性思维在突发事件中带来的破坏性,不仅造成正常工作的停滞,更有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鉴于此,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做的是保持思维敏捷性,特别在工作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的细节,因为它可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经验型思维。经验型思维是一种典型的思维定势,在熟知情况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因其能加快情况判断,故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会因此带来负效应:容易导致墨守成规,不利于工作中的创新。人们通常会在工作中不断发问:这怎么可能?这根本就不可能。这种自我束缚式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经验型思维的不良效应在展现。事实上,如果不经历实践,仅依靠已有经验,极易固化我们的思维。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曾说过:妨碍我们创造的最大障碍,恰恰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其中的道理,就是在警醒众人不要迷信经验,努力克服思维定势,拓宽知识领域,善于创新思维,才能在工作中亮点纷呈、不断创新。

(二)自我型思维:以“我”为中心。适度的自我型思维值得褒奖,它是指无需依赖他人,在人们的正常交往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够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但如若自我型思维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例如过于封闭或是刚愎自用就会造成不良影响,这里即指自我型思维的负效应:想问题、做事情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和利益出发,却忽视了他人存在与想法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这种缺乏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自我型思维对于政府治理事务是无裨益的,这种思维方式在治理过程中更是需要改善、成长和提升。

(三)非理性思维:不易被察觉。对于非理性思维的解释较为“抽象”,这也是其“不易被察觉”的缘由。因为在这种思维方式中,个人的思考偏离了理性,但却误以为自身仍旧在理性思考。而事实上,思维中的非理性、情感、潜意识等因素早已占据了思维的绝大部分空间,导致事物发展呈现并非科学合理的形态与结果。在很多案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思维的存在,其破坏感极强。例如,“12·31”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上述思维方式的存在。事件发生后,2015年1月上海市公布“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相关部门思想麻痹、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起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调查发现,2015年外滩新年倒计时灯光秀活动发生变更后,黄浦区政府直至12月30日才就活动变更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相关信息。由于发布信息不及时,大量游客仍旧以为新年倒计时活动在外滩举行,客流量不断提升,达到现场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最终踩踏事故爆发。

该案例中,相关政府部门认为自身已是在理性思考问题,已将问题处理得科学合理(活动较之以往易址、风险降级),这就体现出主体的非理性思维,殊不知风险降级后仍需进行风险降级后的评估,由于思想麻痹、非理性思考,多重隐患交织叠加,导致事故爆发。

四、创新思维理念,提升领导力

(一)突破类同达到独创。创新思维,首先表现在敢于另辟蹊径,敢于突破类同达到独创。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深圳调研时鼓励当地干部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敢于吃螃蟹”。可以感受到,习近平是在鼓励领导干部作为领导者,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创新方式搞好工作。

工作过程中能够体现创新思维的是减法原则。人们时常在工作中做加法,很多时候多多益善成为常态,但必要的时候也要做减法。乔布斯曾说过:“创新不是对一切都说‘yes’,而是保留最重要的功能,对其他一切说‘no’”。素有“小蛮腰”之称的广州塔,其名称的由来实质上就是一次做减法的过程。最初征集广州塔名字的活动,产生了10 个备选名字,但由于广州塔的命名本身还兼具对外传播“广州”概念的功能,让全世界除了知道北京、上海,对广州也能够加深了解。因此,本着“不是错的就是好的”原则,设计团队最终做了减法,选择“广州塔”这个名字,虽然原始直白,但却达到了对外宣传广州美誉度的效果。这就体现出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运用做减法的方式创新,突破限制,简明却不简单。

(二)突破单一达到多样性。工作中如果仅沿着事物的一个维度思考问题,可以获得相应的效果,但不容易出现“亮点”。鉴于此,作为一名领导者,如果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使得观念延伸,更加具有发散性,更甚者能够打破、颠覆原有观念,使得面对的事物、思考的问题能够拆开重组,元素调配,因此获得更丰富也更加有突破性的结果,故而这种发散性思维方式有益于进行有创建的思考,收获更加丰厚的效果。对于常态化的工作,领导者只需要按照程序处理即可,但一些突发事件的爆发打破了工作程序的平衡点,使得事态易向不可控的态势发展,因此需要非常态化思维甚至创新思维方式,方能对其妥善处理。以疫情防控为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均发生了各种突发事件,深入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能够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紧急情况应急预案,特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建立总体预案的基础上还需进行情景构建,即对应急预案进一步发散:细分场景,使得应急预案更加有针对性,更加能救应急管理中的“急”。这就是运用发散型思维解决事务,做好工作。

(三)突破惯性达到创新。我们习惯于运用正向思维思考问题,这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如同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进行思考,欢喜是否一定要用哈哈大笑来表达,悲伤是否一定要用潸然泪下甚至抱头痛哭来表现一样。如是,作为一名领导者,很多时候工作一直沿用正向的惯性思维处理,获得的结果虽然达到预期但不能“出彩”,这时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事半功倍的基础上更能呈现出“亮点”。然而,逆向思维并不等同于反向思维,其内涵要更加广义,是反向思维的一种拓展和外延。第一,反向思维。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善于站在问题的对立面思考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够提出相反的独到的见解。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京广线全部中断,公路通行受阻,如果按照思维定势的惯性思考,恶劣天气下封闭高速公路是正常做法,但因此必然导致人员车辆大量滞留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探索出“除雪清障、重车碾压、路警开道、结队通行、限载限速、科学调度”的“高速公路低速行驶疏导法”。此外,各地纷纷采取“大分流、大破冰、大救援”以保交通、保电力、保民生等创新性做法。这种反向思维的理念不仅创新了思维方式,而且极大地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交通拥堵和人员滞留可能引发的事故。第二,雅努斯思维。在罗马的神话中,雅努斯是守护神,他有两幅面孔,一副在前、一副在后,分别寓意过去与未来。由此,“两面人”的寓意被引申至反向思维中,成为反向思维的一种外延,指既看到问题本身,又看到其对立面,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不矛盾和突兀,以此获得好的效果。例如,作为领导者,虽然每个人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分管工作亦各自不同,但不意味着所具备的能力是单一的、仅与分工对应的。对此,2020年10月,习近平在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即成为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需要是多方面的,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提升,而非复杂多元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单一化、一元化。毕竟,对于领导者而言,多一个维度看待问题也许意味着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雅努斯思维帮助人们拓展思维,增加并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突破非理性做到科学。不可否认,人类社会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现象与行为,在上述非理性思维的论述中也确实看到了该种思维方式的危害性,但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非理性思维和行为并非是不可控的。如何突破非理性做到科学合理?需要我们培养、运用理论建构性思维:从感性到理性,阐释问题、判断恰当、论证有力、得出结论。例如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当问题出现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解决问题却压缩思考过程,表面看似已将问题处理好,但过后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自身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尴尬境况。如若嵌入雅努斯思维,应在问题导向(怎么办)的背景下,首先探寻问题的根本和边界(是什么),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挖掘原因(为什么),最后一步是解决问题,更甚者在探寻问题之时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以往案例中,一些地方政府恰恰搞反了顺序,缺少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过程,直奔“怎么办”而来,缺少了论证过程,结果自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理论建构型思维的过程表明:问题具有多面性,必须理性地看清楚这些多面性,不能仅考虑问题的一面,更不要让其彼此之间孤立甚至隔绝,而是想方设法运用其来对问题进行解构,如此方能将问题看得更加透彻与清晰,行为的逻辑也更加科学。

(五)突破自我达到共赢。事实上,创新思维不仅意味着思路、理念的创新,更意味着需要不停地审视自我,例如努力在下一个阶段突破上一个阶段的自我,因此思维的创新带有批判性质。然而,突破自我不仅是人类自身在博弈,更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世界进行的博弈,但此博弈并非两方一定要在事务中分出“胜负”或是“输赢”。特别在进入新时代后,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等多重风险造成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较之“输赢”甚至是“双输”的局面,“共赢”成为当今乃至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也就是说,领导者需要在工作中既要注重博弈,更要注重博弈是否能够带来双赢或共赢,无论对个人、工作还是对组织而言,皆能够带来裨益,运用互利共赢的思维方式实现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定势领导者思维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