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明星
目前,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其影响下发生着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对此,本文重点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与其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方面,网络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实现信息资源的传输与共享,而且改变着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网络的广泛应用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具有多样性。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以下特点:
一方面,互联网凭借自身技术特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互动性。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进行对话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实时互动性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活动空间也得到有效拓宽,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随之提高,从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网络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方式,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相互关系”[1]。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时具有双重身份。在过去,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定占据主体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就像一个大型知识工厂,网络是知识信息的“传送带”,一边是知识输送的发出者,即教育者,另一边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即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网络起承载作用,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大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传输内容,学生们对这些内容也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因此,双方地位不平等。但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不断增加,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呈现出主体性的特征。此时,教育者不再必然占据获取信息的支配地位,双方地位日趋平等。总之,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呈现出双重身份的特点。
受教育者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所吸收到的内容来自教育者的直接灌输,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教育者,传播方式单一且内容相对固定化。与此不同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资源愈加丰富,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可以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新问题、了解新情况、掌握新动向。另外,大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优势等对这些富有多样性的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并拓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网络条件下的“双向互动式教育”,教育手段更具创新性。另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易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育者知识的传递与受教育者知识的接收和疑问的解答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而网络能够打破人际交流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实现实时有效的交流互动,当受教育者遇到疑点或感兴趣的内容时也可以迅速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让信息资源的传递与问题的探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了更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进步的新环境,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新兴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诸多难题随之显现。
首先,网络世界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世界,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内容、各种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发展进步都有一定的影响,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尚未健全,自主判断、有效选择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成长阶段,极易遭受不良信息的干扰,不利于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相关工作者可以选择符合主流价值观指向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加之网络的无国界性,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可以接收到来自各个国家的文化信息,西方文化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这极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上这些问题展现出相关政府部门和网络平台管理主体深化网络秩序,加大监管力度的重要性。总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信息的有效监管,将难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助推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专业性的新标准也应运而生。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教育者并未对网络这一新型教育手段引起足够重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网络知识的运用,不能灵活使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工具,自身专业素质有待强化。另一方面,信息在网络的助推下快速传播,学生能够及时有效甚至先于老师抓住热点信息资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主体的权威性遭受弱化,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凭借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为大学生输送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造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知识获取途径。但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把重点放在校园活动上,忽视了学生群体的兴趣与诉求,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其中表现出极大的自主选择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满足,因此受教育者享受在互联网上自由交流的学习模式。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把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此产生受教育者的身份偏差,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和自身长远发展。
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对提升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要完善互联网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监管能力,对于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良信息进行有效整顿,着力打造正能量网络空间。另一方面,各大高校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不良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过滤和剔除。总之,政府与高校要加大信息监管力度,共同致力于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更好地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利用网络手段不断充实自身专业知识,重视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灵活运用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知识传授,丰富课堂内容。另外,为深入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掌握学情,思想政治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重视学生的情绪表达,积极了解学生个人正当需求,鼓舞学生发挥主体性,建立新型网络师生关系。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平台快速发展,使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环境”[2]。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举办校园活动或传授相关理论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运用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大学生们可以在隐匿的网络空间中自由表达真实观点,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设置线上问卷,快速捕获大学生的关注点,从中汲取有效关键信息,选择受教育者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定期举办心理咨询活动,时刻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与面临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注重学生的特点、需求、个性化等因素,分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另外,各大高校应大力开展网络特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除了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外,应将社会民生、新闻热点等融入课堂中,让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现实生活,不断增强教育模式的丰富性。最后,在网络条件下,要多开展有关于思想政治建设趣味性活动,增强教育实效,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应对网络所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时代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与大学生的成长形影不离,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各种难题,高校工作者应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创新教学思路,在实践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