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逸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且行心肺复苏术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行心肺复苏患者60例为对象,常规应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常规组施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施以急诊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康复有效率和满意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可提升康复效果与护理满意度,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骤停;常规护理干预;急诊护理干预;康复有效率;护理满意度
心肺复苏属于急诊常用抢救方式,主要用于发生心脏骤停患者,可迅速改善患者的心脏状态,预防器官不必要的损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2]。心肺复苏抢救患者大多属于急危重症,对临床治疗与护理有很高要求。而既往临床多提供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程序固定且死板,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急诊护理干预近年来在急诊科广泛应用,可迅速为心肺复苏急救患者提供全面、科学、有效的护理,促进躯体早期康复。本文以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行心肺复苏患者60例为对象,常规应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8.73±10.25)岁;体重40~88 kg,平均体重(64.33±10.29)kg;发病至入院时长0.5~7.0 h,平均时长(3.84±1.21)h;急性心肌梗死10例、脑梗死15例、中毒2例、其他原因3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8.42±10.22)岁;体重40~90 kg,平均体重(64.71±10.33)kg;发病至入院时长0.5~7.5 h,平均时长(4.03±1.24)h;急性心肌梗死11例、脑梗死13例、中毒3例、其他原因3例。上述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在心脏骤停的基础上成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2)入院时均有直系亲属陪同、完成缴费挂号等一系列医疗活动;(3)均在抢救成功后恢复清晰意识及清醒神智;(4)患者、家属均知晓此次护理研究,理解开展原因及意义,并配合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1)入院时生命体征基本丧失或心肺复苏抢救失败;(2)因原发性疾病或合并症导致认知功能障礙,且不能进行正常沟通交流;(3)信息不全且缺乏直系亲属照护;(4)存在其他严重疾病,且需会对此次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1.2 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心电图检查,及时提供对症救治;积极监测患者的相关心肺指标,一旦发生心脏骤停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并安排专人提供护理。
观察组施以急诊护理干预。(1)气道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气道状态,重点评价气道湿润状态,积极采用有效措施进行气道湿化,保证气道始终湿润。若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还需进一步强化气道湿化干预,并在气管插管操作前创建无菌环境利于无菌操作,最大程度上减轻气管插管对气道造成的损害,维护气道湿润状态。气管插管应用期间,需及时应用医用胶带固定导管近端,及时更换胶带。低压气囊应用期间,需严格掌控低氧气囊的放弃频次,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咽喉部位分泌物误吸。若患者存在痰液需进行吸痰操作,在吸痰前给予3min纯氧吸入,密切监测患者面色情况,之后进行吸痰操作,严格控制吸痰时间与吸痰管深度,减轻吸痰对患者身心造成的刺激与损害。(2)头部护理:积极为患者提供脑部复苏操作,并在操作完毕后落实头部护理。若患者尚未恢复清醒,主动提供冷毛巾、冰帽进行头部冷敷、冰敷,以减缓脑部氧气代谢速率,预防脑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同时嘱咐家属做好配合及监督工作,发现冷敷、冰敷效果减弱要及时上报。(3)心理护理:护士需做好患者情绪监测工作,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其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考虑到患者担心治疗效果,护士可列举成功典型病例,增强患者康复信心。(4)病情监测: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护士需积极遵照医嘱落实病情监测工作,比如心电监护,详细记录各个时间段的心电监护指标数值,结合记录结果评估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为保证患者的监测依从性和有效性,护士还需做好沟通工作,主动向患者普及病情监测的原因、意义及注意事项,辅助护士全面掌握病情变化。(5)环境管理:需结合疾病特点为患者创建优良的诊疗、康复环境。嘱咐清洁人员严格遵照病房要求清洁消毒,定时进行病房环境检查,采集相应空气样本检测细菌浓度,调整消毒力度与方法,预防医源性感染发生。及时更换脏污、潮湿床单被褥,保证患者的病床舒适度。定时更换病房内绿植,或适当增加绿植数量,定时在病房播放轻柔舒缓音乐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6)认知干预:在患者意识清醒、病情相对稳定后,主动向其普及疾病知识,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医疗服务的认知程度。考虑到患者缺乏疾病康复意识,还需结合患者疾病特点进行康复知识宣传与指导,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1)康复效果评价[3]。心脏骤停症状消失,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生疾病并发症,疾病转归相对理想,为显效;心脏骤停症状缓解,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有一定改善,未发生疾病并发症或并发症十分轻微,疾病转归情况尚可,为有效;心脏骤停症状变化不明显,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改善不显著,发生明显并发症且对疾病转归情况造成较大影响,为无效。汇总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获取前两项指标计算康复有效率。
(2)满意度评价。护理干预7 d后进行满意度调查,由患者自行评价,满意度总分是100分。 80~100分为十分满意,60~79分为部分满意,0~59分为不满意。汇总十分满意、部分满意、不满意的例数,获取前两项指标计算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的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康复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后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心脏骤停属于心脏疾病,可被多种疾病诱发,如脑梗死、中毒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该病属于急危重症,也是急诊科常见病,需在发病后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操作[4~5],否则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常用抢救方法,可迅速改善人体心肺功能,挽救脑细胞,预防脑组织缺氧坏死,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及结局。但要保证心肺复苏效果,必须做好相关护理服务,尤其是抢救后的护理。既往临床并未明确抢救后护理的重要性,多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有限,预后改善不明显。
有研究[6]指出,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急诊护理干预更具针对性及科学性,可结合心肺复苏患者实际需求提供护理,保证心肺复苏效果,改善患者身心健康水平。急诊护理干预是基于常规护理干预的现代化护理模式,主张针对心肺复苏患者的疾病特點及护理需求制定护理方案,重视患者各方面的护理需求,保证护理干预的完整、科学、合理、有效。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大于对照组,可见急诊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原因分析如下:急诊护理干预包含气道护理、头部护理、病情监测、环境管理、心理护理、认知干预,前三项属于生理护理、第四项是环境护理,第五与第六项属于心理护理。从护理内容组合可见,急诊护理干预内容详细,同时兼顾患者的生理、心理、环境需求,通过多方面护理可创建优良康复环境,有利于患者康复效果提升。此外,护理过程中重视护士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在多个护理操作中均要求护士做好解释工作与沟通工作,有利于患者认知水平、依从性、满意度的提升,进一步改善康复效果。
综上可知,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康复效果及满意度显著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盖纳,严兆娴,董青苗.评价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及安全性[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50):123.
[2] 高淑贞,高绪玲,刘正梅.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147,156.
[3] 彭华.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10):220,226.
[4] 许孟平.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1):121.
[5] 蒋朝玲.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2):122,136.
[6] 郭丽.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8):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