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斐玉
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紧密协同创新,加速创新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转化,打造科创发展的良性循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从建院伊始,即以开拓创新为己任,秉承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多项“第一”。
近年来,中山医院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和登记数量逐年递增,在全院范围形成了“积极申报专利、推进临床转化”的良好态势,约300项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签订转化协议,部分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以及部分产品已正式投产应用,实打实提升了“一切为了病人”的临床服务能力,将医务人员在日常实践中的创造火花真正引燃,实现了“Bench to Bed”。
近年来,中山医院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在全院范围形成了“积极申报专利、推进临床转化”的良好态势。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中提出:“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一直以来,上海高度重视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多条政策出台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11月17日,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从基本要求、转化流程、实施保障等方面规范了操作路径。
“虽然上海公立医院一直在积极全力打造创新服务体系,多举措大力鼓励科研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痛点: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转化过程中无从所依、转化服务专职人员短缺和对应的激励职称评审方面的政策与第三方公司的辅助不足等问题。”中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程蕾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上痛点都在此细则里有了明确的规定,将会进一步促进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医研产更加紧密结合,打造科创发展的良性循环。
《细则》中提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能力,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部门或工作岗位。早在2008年,中山医院就在科研处下成立了成果管理科,由专人负责知识产权项目申报、管理和转化,并形成了知识产权专职人员负责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的全程管理,及时发现有价值的专利申报点;借助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专业力量优化专利材料、全程跟踪、及时提醒审定,多渠道、全方位推介专利项目;协助谈判、拟订合同、转化签约、免税登记、舆情宣传的科研成果一体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不但能确保高质量专利项目及时申报,而且有助于帮助重点项目形成系列知识产权科研产出。
医学知识产权转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项目成交前后均牵涉多项流程。中山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临床一线从实际工作中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已知技术的新用途、某创新点的进一步突破等,均给予全流程支持与指导。”
为促进转化,高效管理,中山医院建立了标准化全流程制度:项目签约前由专职人员实时跟踪,细致分析,反复谈判,全面管理;签约由多个部门(法务、资产办、财务、审计等)评估审核合同;签约后进行项目的合同归档与跟踪,形成了从科研处—国有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法务—财务—总会计师—分管副院长—总审计—科研处的闭环管理。
企业与医生的联合攻关一直在进行,调动医务人员的创新活力极其重要,他们对于器械、设备有着明确的判断和诉求。为提高医生和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中山医院科研处于2009年设立科技创新基金。2021年又对“科技创新基金”进行改版,根据发明成果处于产品化的不同阶段进行资助,分为孵化、培育、助推三个类别,进一步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尽快达成产学研合作。
中山医院为大力促进科创工作向纵深发展,更好地激励全院人员积极投身于知识产权创新重新梳理了相关规定,在既往医务人员考核晋升体系中,科研指标重点考核基金课题、论文以及获奖等基础上,将申报专利、知识产权项目转化等纳入评估体系,保障“医学科创专家”在体系内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实现知识产权项目转化,中山医院向各个科室征集“科室创新官”,主要负责所在科室的知识产权宣传和本科室人员的知识产权咨询工作,成为科室与科研处日常知识产权工作对接与传达的桥梁。并为科室创新官提供各种充电学习的机会,如组织其参加科研处定期举办的专业知识产权培训、资助其参加由官方举办的知识产权经纪人培训等,为不断推进转化医学培训、储备优秀人才。
用于与FGFR1、2 或3 基因杂交的DNA探针库及应用专利转化联合签约仪式。
《细则》中还对加大专利转化宣传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突破性成果、杰出贡献人才等典型案例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对卫生相关机构技术转移人才的价值认同感,提高社会资源对医学科技创新的投入,更好地服务于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自2020年起每年定期举办专利沙龙活动,是中山医院自主研究出的一种新媒体推广的科创成果模式。专利沙龙为发明人和企业提供平台,使得他们直接面对面交流。沙龙请来“天使投资人”,手把手教授科研转化思路,助力临床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引导医生将临床中的奇思妙想转化为临床创新,为“科研苗子”提供成长土壤;专利沙龙现场“孵化”金点子,签约创新成果。沙龙全程由超过50家媒体报道,多家平台全程直播及后续回放,使得专利项目被更多人知晓,从而促进医学科技创新转化。
2021年,中山医院专利申请579项,授权225项,转化83项,转化金额超3000万元,其中37项转化有后续销售额提成。2022年10月,中山医院获得2021年度中国医院创新榜综合榜单全国第三的领先排名,而专利转化更位列全国第二。
截至10月底,2022年中山医院已申请专利796项,其中发明专利274项、实用新型专利522项;已授权专利324项,其中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27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3项;国际专利授权3项;转化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91项,签约总金额近4000万元,其中35项有销售额提成,科创成绩创下新高。11月14日,中山医院被授予首批“上海市产研融合创新基地”,上海地区仅有两家医院获此资质。
在重大疾病的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盒、药物研发和转化等方面,中山医院取得的成果尤为突出。葛均波院士团队自主研发了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药物涂层支架,进一步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例完全可降解支架,标志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入“第四次革命”;樊嘉院士团队自主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个miRNA肝癌诊断试剂盒,并进行了国际专利布局;李小英教授团队成功研发了人工智能胰岛素辅助决策系统,真正实现了AI与临床场景的有机结合。随着一个又一个项目的不断落地,医学技术成果转化领域的“堵点”也正在逐步被打通。
接下来,中山医院将瞄准世界前沿,聚焦重点领域,建设国家样板,不断推动医学创新转化,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断培育医学顶尖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的顶尖医学中心而持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