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有效性探索
——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

2023-01-04 08:56李玉芳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高职

李玉芳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使一个生物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即育人。育人之本在育德。孔子曰:“德者,本也。”赫尔巴特曾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学校要面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三个根本的问题。课程思政要求的提出就是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重知轻德的纠偏,是使学校教育教学回归本质。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等专科层次实施的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是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重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提高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政治思想观点、是非价值观念,在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形成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是成人与成才的有机融合[1]。

(二)课程思政教育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某项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该项活动目标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是指该项活动结果对对应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活动目标本身就是主体需要的内容,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活动及活动结果便失去了有效性。

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是否达到了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取得了育人的成效;另一方面指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是否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就是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简单叠加。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时,他们不是去探寻专业课程本身隐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而是随意选择一些思政元素将其强加进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课伊始教师先进行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思政教育,再进行专业课教学;或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突然切换到“添加”的思政教育内容这种情况,导致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存在生搬硬套、内容空洞,破坏专业课程学科知识的完整性,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成为“两张皮”。这种生拉硬扯为思政而思政的教育,不仅造成学科学习的干扰,也使得课程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2]。

(二)课程内容中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存在着挖掘不足或者没有挖掘的现象。

第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太重视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教育,认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学校专门的思政课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任务。所以不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第二,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对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政治思想觉悟、道德境界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有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水平的确不高[2],导致教师不能把隐含在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

第三,文以载真,文亦载道,专业课的内容中不仅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真”,还有蕴意丰富的“道”——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内容中去寻找运用隐含在专业知识技能中的“道”,把知识、技能教学过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三)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发展需求不对接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需求是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学生发展需求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成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其心理层面的发展需求与其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密切相关。每个人身上都包含了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社会属性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应具有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特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心理层面是人社会性的重要内容,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又包括对人、物、事认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这是人社会性的重要内容。心理层面的发展需求,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需求,也是社会对个体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从一个生物属性的自然人变为具有正确、积极人性的社会人。这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据曾华琴《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李锦源《当前高职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研究》研究指出,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不少高职学生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没有形成对人、物、事的端正态度。如部分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没有兴趣,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自控能力差。在学校里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上课时迟到、旷课,在课堂上也是“人到心不到”“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后更是把时间花在刷手机等方面,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第二,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表现为不愿努力,只想急功近利获得结果,每天浑浑噩噩,虚应故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以及集体利益,对安排的集体工作敷衍塞责等。

第三,部分学生情感消极、心理失衡,对未来既迷茫又不规划,对什么都缺乏热情。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偏离人生正常发展的轨道。

这些方面不仅是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对人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学生不仅没有认识到自身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政治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认为这只是社会的需求,与自己无关。

一些专业课思政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么是大而空泛,与学生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脱节,没有找准学生的“痛点”,针对性不强;要么是简单划一的思想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需求相比,没有精准对接,学生的认同度不高,更没有与思政教育内容产生共鸣共振。自身没有产生积极追求发展的需要,也不会把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求与自己的认知、行为的养成联系起来,更不会把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与行动要求,学生的获得感不强[3]。

(四)课程思政教育方法重形式轻功效

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使得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高,理解力不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也存在理解偏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课题组《全国职业院校教情调查报告》指出,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研究不足,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遵循学生思想品德认知的规律,对教学理论、特别是课程思政教学理论、教育规律没有掌握,导致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不是以学法设教法,而是以教法决定学法。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主要以“我说你听”的单一方法进行抽象大道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缺乏情感感染,缺乏师生互动,使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需要和兴趣缺失,对教师实施的思政教育竖起了屏障。

同时有一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过于注重方法的外在形式,使得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功效不大,肤浅有余而深刻不足,无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目的。

三、提高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对策

(一)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教育培训,消除认识误区

第一,通过专门思想政治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站位。利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培训,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意义认知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使教师明确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和抓手,促使教师形成课程思政教育就是为民族复兴培养担当大任的新人理念[3],增强教师既要做好“经师”,又要做好“人师”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第二,开展课程思政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水平。对教师开展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培训,使专业课教师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专业课程本身隐含的思政元素,而不是在专业课程之外加入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的专业培训,帮助专业课教师理解专业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到既不遗漏也不硬凑,自觉主动地把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机动灵活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厘清育人目标,梳理课程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教师要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等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归属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厘清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规格要求,以此为依据寻找发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4]。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为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不仅体现了正确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也展示了正确的理论来自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

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理解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还要掌握依据这些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对儿童实施有效教育等基本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

通过梳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节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知识节点的内容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的元素(见表1)。这种梳理和挖掘,便于教师在知识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这些思政元素,将成才与育人融为一体。

(三)结合学生发展与职业素养形成需求,选择应用思政教育元素

第一,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应用思政教育元素。根据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社会性发展的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数量占绝大多数,部分女生的人生观、爱情观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她们成长的环境及个人主观认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教师在讲解情感过程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情感种类、高级情感的形成、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情感对个体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站在女性的角度看,美貌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值吗?为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增值?”“怎样理解‘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通过这样的思考讨论活动,矫正部分女生错误的人生观、爱情观,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此类教育活动参与性很高,她们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种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与学生当下的发展需求契合,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表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

第二,选择应用符合学生职业素养养成需求的思政教育元素。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进入社会能够生存和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在未来职场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4]。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师职业特点要求学生要具有高尚的师德、端正的职业态度、坚强的职业心理素质、科学正确的职业技能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内容,来选择应用我们所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如在开展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析自己性格中的长处和短板,让学生认识到学校环境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好老师塑造儿童优秀的的性格,坏老师塑造儿童不良的性格。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更加明白教师职业素养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使自身行为符合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四)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第一,提高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落实因材施教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便是要具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习习惯、方法、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方面,还表现在对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适应方面。要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差异,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学设教、精准施教,而不是大水漫灌。教师要具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研究的能力,既能深入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情况,还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也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政治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状况。通过全面、准确的学情分析,把握学生需求,落实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第二,提高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实现学生主体的课程思政教育。任何课程内容的学习都是一项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活动主体,否则活动任务不能完成,活动目的不能实现[2]。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既不是个体自身带来的,也不是被动消极地由外界给予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化的实践方式自主建构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建构过程,教育内容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思政教育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和学习心理方面的学习研究,切实掌握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及其学习心理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根据学生认知与学习的规律采取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成为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体验者、实践者,让他们通过自主建构来内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提升教师政治思想素养与情怀,践行以情化人的教学方法。个体的品德及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有规律的,既可以按照掌握认知内容、体验产生情感、锻炼培养意志、形成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又可以多开端地进行。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缺失任何一个内容,思政教育的任务都不能完成。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不能只进行“知”的单向讲授,只重视“知”与“不知”而忽略了其他三个因素。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这个因素既是学生形成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内在动力因素,也是学生把思想政治和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因素。

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与道德情怀,对教师职业、教育对象充满爱的情感,树立以情动人的、以情化人的理念,践行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方法,才能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每位教师都肩负重任。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端正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提高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技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