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导向研究
——基于居民感知的抽样调查问卷分析

2023-01-04 01:04胡敏马頔翔张晶晶
世界建筑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关注度人居受访者

胡敏,马頔翔,张晶晶

1 研究背景

按照最新统计,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已经超过1200片[1]。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关系到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塑造特色风貌,需要全行业全社会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人文特色、乡愁记忆,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改善人居环境是保护工作的天然使命和重要任务。

近些年,学术界对街区保护,尤其是对街区人居环境提升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持续研究,如刘希杰[2]、赵宪峰[3]、韩雪[4]等学者,从个案角度对街区环境改善的公众感知进行了讨论。但全国层面的综合比较研究较少,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全国的总体情况[5]。本文通过对全国范围内31个省级单元的51片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人居改善的公众感知和需求抽样调查,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感知情况的差别,为未来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改善的理论方法研究、政策制度建设提供工作基础。

2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研究,调研内容为公众对街区的便利度、舒适度的感知以及对人居环境改善的需求,对问卷结果反映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总结,归纳提出街区保护更新的内容和方式。

(1)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实际工作和文献研究,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特点来设计问卷。问卷采取选择题的方式,基础信息以及简单评价类的题目为单选题,现状问题和迫切需求类的题目为多选排序,要求至少选择一个选项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题目主要涉及总体需求(5项)、居住安全性(10项)、生活便利性(基础设施7项、交通出行7项、服务设施9项)、居住舒适性(7项)等4小类45项。

1 调查对象来源省份

2 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学历构成

表1 历史文化街区问卷调查名单

(2)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对单选题进行频数分析,多选排序题根据综合得分情况进行重要性排名分析,得分越高表示越重要,综合得分算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频数×权值1))/本题填写人次,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例如有3个选项参与排序,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3,第二个位置权值为2,第三个位置权值为1:例如一个题目共被填写12次,选项A被选中并排在第一位置2次,第二位置4次,第三位置6次,则选项A的平均综合得分=(2×3+4×2+6×1)/12=1.67分。

2.2 研究对象

(1)街区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1个历史文化街区,其中东部26个、中部12个、西部13个。主要包括18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10个以商业功能为主的街区,19个商住功能混合街区和4个其他类型街区(表1)。

(2)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的受访者共计1468人,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图1)。受访者的年龄构成方面:12-18岁的受访者占比1.09%;19~30岁的受访者占比19.28%;31~45岁的受访者占比34.67%;46~65岁的受访者占比34.13%;65岁以上的受访者占比10.83%。性别构成方面:女性受访者占比58.38%;男性受访者占比41.62%。文化程度方面,兼顾各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者占比2.52%;初中的受访者占比13.56%;高中或中专的受访者占比28.20%;大学本科或大专的受访者占比48.30%;硕士及以上的受访者占比7.43%(图2)。

3 结果分析

3.1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总体需求分析

总体来看,“保障安全”“生活方便”“居住舒适”是居民关注度最高的3个方面,关注度均超过70%(表2),远高于对“社会认同”“商业发展”的关注程度;从选择位次看,54.9%的居民将“保障安全”列为第一选项(图3),充分表明安全是街区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居民普遍认为“生活方便”比“居住舒适”更应优先关注,“生活方便”列为第一、二、三位选择比例分别为20.77%、47.00%、9.26%,而“居住舒适”列为第一、二、三位选择比例分别15.26% 、19.89%、38.83%。

3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总体需求首位选择率

4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住房安全性需求首位选择率

5 地震多发地区居民住房安全性需求分析

6 潮湿多雨地区居民住房安全性需求分析

表2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总体需求调查结果统计表

表3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住房安全性需求调查结果统计表

表4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居住舒适度需求调查结果统计表

3.2 住房需求分析

(1)住房安全性

住房安全方面,“建筑年久失修”是街区居民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不仅70.98%的居民将其纳入安全性需求中(表3),其中55.45%的居民将其作为首选项(图4)。“消防隐患”是居民关注的另一个安全焦点,59.20%的居民选择该项,其中48.09%的居民将其作为第一、第二选项。“电路和燃气管道安全”“内涝隐患”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关注度均超过50%。

“一直以来,色彩控制都是印刷行业的痛点。”项建龙向我们介绍道。欧美国家的胶印机制造水平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准,现在的难点是如何让将那些已经服役了一些年限的传统印刷机改造升级,转变为智能化的设备,实现精准供墨。此外,近些年由于传统印刷受到数字印刷的冲击,不少企业经营者在与项建龙的交谈中也表露了困惑:下一步该如何走?

整体来看,居民对于“抗震结构”的关注度不高,但通过交叉分析可以得出,该项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在地震多发省份,如新疆、云南、青海等地居民对于房屋抗震结构差的问题关注度超过5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图5)。在气候潮湿多雨省份,如上海、江苏、湖南等地,居民相较其他地区,更加关注漏雨内涝的问题(图6)。由此启示我们,不同地区在开展住房安全工作时应有不同侧重。

8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基础设施需求首位选择率

(2)居住舒适度

居住舒适度方面,居民普遍认为房屋保温是影响居住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共有67.30%的居民认为房屋的保温隔热效果差(表4),其中51.29%的居民将其列为首要影响因素(图7)。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居住面积也逐渐成为关注点,51.02%的居民认为现状人均居住面积过低,其中43.60%的居民将其列为前两位。屋内潮湿和缺少厨房、卫生间设施也是居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此项问题上,居民对于舒适度的需求比较一致,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不大。

3.3 服务设施需求分析

(1)基础设施

在基础设施方面,居民的关注度明显低于其他问题,反映出近几年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6]。居民普遍比较关注排水问题,48.23%的居民认为排水不畅(表5),但将其列为第一位的仅有18.73%,而有24.73%的居民将水压不稳、经常断水等列为首要关注的问题(图8)。此外,47.28%的居民比较关注冬季采暖不足的问题,经过交叉分析,在无集中供暖的省份,如江苏省、浙江省等,更为关注冬季采暖不足的问题[7](图9),与在百度指数中搜索“南方供暖”的地域排名前列的省份也比较一致。

(2)公共服务设施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度方面,居民普遍对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服务设施和广场、绿地等休闲空间关注度较高,均超过50%(表6)。其中,社区服务中心是便民利民服务的主要设施,有41.96%的居民将增加社区服务中心设施排在首位(图10)。比较而言,老年服务、养老设施的关注度高于广场、绿地等休闲空间,28.81%的居民将增加老年服务、养老设施列为前两位,而广场、绿地等休闲空间的前两位占比仅为16.96%,这充分表明,目前历史街区的适老性发展滞后,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8]。但就养老服务设施方面,不同年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65岁以上的居民就更为关注老年服务和养老设施的完善问题;而31~45岁居民,相较之下则更加关注增加儿童活动场地的问题(图11)。

表5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基础设施需求调查结果统计表

9 无集中供暖地区居民基础设施需求分析

10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首位选择率

11 不同年龄段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分析

表6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调查结果统计表

表7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街道安全性需求调查结果统计表

3.4 街道交通需求分析

(1)街道安全性

(2)交通设施

在交通设施方面,居民普遍认为最主要的问题为汽车停车位不足,共有69.07%的居民关注该项,其中43.60%的居民将其列为首位(图13)。其次,道路拥堵问题的关注度也高于其他选项,有50.75%的居民认为街区道路系统无法适应现代交通,容易拥堵,但大部分受访者将该项排在第二位。而22.96%的居民将打车、坐公交不方便的问题排在首位,相较其他年龄段,65岁以上的居民更为关注这一问题。而以学生为主的12~18岁年轻人,对共享单车的关注度则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图14)。

4 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目前的街区人居环境与居民的期待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上述需求度调查的题目中,仅有不到25%的居民选择1~2项,而选择3项以上的居民约占75%左右,侧面反映出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居环境仍存在诸多短板,居民们整体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于生活安全、便利等问题亟待改善。

12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街道安全性需求首位选择率

13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交通设施需求首位选择率

14 不同年龄段居民交通设施需求分析(上:12-18岁,下: 65岁以上)

表8 历史文化街区居民交通设施需求调查结果统计表

4.1 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安全性是街区居民最迫切需求

安全是衡量一个街区是否适宜居住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无论是住房还是街道,居民们最关注的是其安全性。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居民们普遍认为住房亟需修缮保护,消防隐患较大,街区的安全通道不畅通,对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因此,街区的人居环境改善,应该将防灾减灾作为首要任务。

建议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突出问题导向,及时消除街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首先,对老旧民居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和加固改造,建立建筑安全动态监测机制,提高建筑的防灾能力;其次,系统规划街区街道的消防人防通道和设施,改善水电气热设施老化及失修失管问题;同时,推进构建街区内的交通治理模式,引入交通安宁化措施[9],梳理街区内整体交通组织,建立保障应急通道。

4.2 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度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方向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居民们对生活便利度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需要满足日常生活的使用,还要向高品质、高水平的方向升级[10]。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供水排水、社区服务中心、停车位等设施需求较为迫切,对冬季采暖、老年服务设施等提出更高的需求。

因此,对于历史文化街区,首先需要有序提升排水排污、水电气路、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在有条件的地区增加供暖设施,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其次,促进社区便民服务、养老、教育、开放空间等设施覆盖街区居民,完善街区公共服务体系;最后,疏通街区间的支路网系统,探索创新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管制和停车管理机制。

4.3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推进街区改造更新工作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更新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从住房安全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需求来看,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调查结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针对不同需求的居民,应该减少“一刀切”的盲目改造,探索差异化解决方案,实现精准施策[11]。

针对不同地区居民的需求,如对处于地震带上的西南、西北、华北、东南等地区的省份,积极开展抗震防灾的专题工作,提高建筑设防标准,进行综合性防灾建设;一些受到多雨气候及特殊地形的双重影响的省份,更易发生内涝灾害,相比其他地区,更需采取铺设透水性较好的地砖材料、提升街区排水管网建设等针对性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统筹协调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教育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尊重大多数居民的意愿,尽量扩大受益面,惠及更多人群。□

注释

1) 这里分数与选项个数有关。比如有3个选项来进行排序,排第一位的得分就是3分。有30个选项,排第一位的得分就是30分。

猜你喜欢
关注度人居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暴力老妈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