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馨 纪立金
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患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或时醒时寐,严重时整夜不能入寐[1],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对此很早有论述。《黄帝内经》中虽没有明确提出“不寐”一词,但是有“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多种称呼,古今医家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几乎达成一致,认为“不寐”是阴阳失调引起的,但多从“五脏”论治,鲜少有从“六腑”治疗的相关论述,“不寐”的病机复杂,今从六腑之不寐作一探讨,以期更全面地发掘“不寐”的问题,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1 六腑之阴阳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人有阴阳、脏腑有阴阳,不寐的病理现象出现是因为阴阳生理失调,阴阳有名而无形,赋形到各腑则具体体现为功能变化。与五脏性质相较,腑为阳性,多具有运动向外的特点,即“泻”的功能;藏属阴,泻属阳,脏腑的阴阳属性决定了脏腑的藏与泻,六腑属阳主泻,如大肠的“变化”、小肠的“化物”、三焦的“决渎”、胆的“疏泄”都是“阳”的体现。但阴阳具有可分性,阴中又有阴,阳中又有阳。六腑并不是只泻不藏,只有先吸收水谷精微,如胃为“仓廪”储物,小肠“受盛”,膀胱“藏津液”后输送精微物质于五脏,然后才将饮食糟粕下输大肠、膀胱[2]。可见六腑内含有阴阳,但是以“阳”的功能为主。
1.2 六腑与营卫营卫源自水谷精微,又赖脏腑气化布散,脏腑皆有营卫但其功能各异。卫以阳用,生清气化浊气,人体饮食摄入、消化,津液运行,官窍的开合和排便泄浊等皆赖卫气的作用;营以阴用,入脉化血,血主濡之,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皆靠营气的滋润濡养。饮食糟粕与五脏浊气形成二便,二者又赖六腑传化。《灵枢·平人绝谷》曰:“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肠胃不断处于充满、空虚交替的状态,气才能畅行全身上下,五脏功能正常,血脉通畅,精神才能旺盛[3]。即饮食水谷、二便排泄也能影响人的精神活动。营卫气血贯穿六腑,使其功能上成为一体。营卫来源于水谷,水谷精微产生营卫、津液、糟粕,睡眠又与营卫盛衰相关,营卫之气能润化六腑,而六腑所传化的水谷精微物质又可以充实营卫之气,二者相辅相成。
营卫失和,六腑气化失常,邪气自内而生,或由外入。营阴可以制约热邪,若营阴不足,易生内热;卫气抵御驱除内外邪气,若卫阳不足而寒、湿等邪气易袭六腑而致病,或通过水谷、二便影响人的精神而发病。
1.3 营卫与不寐《灵枢·营卫生会》中言营卫二气相伴而行,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夜半合于手太阴肺经,运行周身,循环反复,如环无端。这是营卫正常的生理运行。
《灵枢·邪客》曰:“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卫气过盛,营卫平衡被破坏,营阴不能收敛卫阳,阳盛于外,阳不入阴,故不寐。《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老者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营气衰少,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寐”,少壮之人“昼精而夜寐”是因为其气血胜,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充分说明营卫二气的运行与睡眠有密切关系,营卫运行失常则不寐[3]。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再通过脾、肺的功能布散于五脏六腑,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一阴一阳运行正常则睡眠无碍,若卫气(阳)偏盛不得入于阴,或营气衰少(阴虚),无力固阳,阳越于外不入阴则导致睡眠异常。故营卫运行失常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灵枢·邪客》亦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说明了邪气客于五脏六腑,卫气奋起抗邪,不能循于常道,气机逆乱、营卫失和、阴阳不交故不瞑[3]。上述所举“老者”“壮者”之例也说明了脏腑气血失和同样会造成卫气内伐、营卫失和则寤寐失常。
综上,对不寐病因病机的阐述,都不出“阴阳”范畴。无论是卫气偏盛、营气衰少或邪气阻滞、脏腑失和,皆是营卫运行失常,阳不入阴而致失眠[4]。由此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睡眠理论的总纲领。“营卫不和,阳不入阴”乃是不寐的根本病机。
腑中的阴阳二气决定了它的功能变化,若则正常功能受影响则说明阴阳不能维持平衡,阳不入阴则不寐。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在功能上相互配合。胃受纳腐熟水谷形成食糜,在胆疏泄的配合下传与小肠;小肠承接食糜并在脾气的运化下进一步分清别浊,其清者输布于全身,浊者下降归于大肠和膀胱;大肠传导并而形成粪便;膀胱贮藏排泄尿液;三焦则通行津液和气机。整个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六腑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在病理上不可分割。因此六腑引起的不寐以调节其功能(阴阳)为治,六腑以通为常,若满则病,“实而不能满”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六腑所致不寐需以“通”治疗,适其性而“通”,“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而使失调的营卫阴阳恢复平衡。
2.1 调畅气机治胆之不寐胆主决断,有判断、刚直的特征,为“中正之官”。人的精神活动虽然分属于五脏,却“取决于胆”,胆虚则谋虑不决而致神魂魄意志不安,引起气机的失常,使阴阳失衡则不寐,另胆居少阳之枢,为气机出入之枢机,在卫气由阳入阴的运行中起着关键作用。若胆气不舒、气机不通,阴阳出入不畅必致不寐[5],应调畅胆腑气机。临床上,胆失疏泄,少阳枢机不利,气滞水停而痰生,胆热痰扰,实邪困阻,阳气不化,胆不能保持“清虚”,使阳不能入阴,常用“温胆汤”理气化痰利胆;胆气虚的人易多思多虑多惑,夜卧人静时常思前顾后而难以入寐,或神魂不安而做恶梦、易惊醒,阳气虚不入阴,可用“十味温胆汤”益气养血化痰。
2.2 平衡枢机治胃之不寐胃为腑之主,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受纳于胃,食物经胃的腐熟消磨后下传于小肠,其中的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化,以供养周身,而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做进一步的消化。胃中气机失常,就会形成“阴阳反作”的病态,而生飱泄、胀,胃气不得从其阴降之道,因此胃腑引起的不寐要平衡其枢机。如饮食不节或睡前食肥甘厚腻,食积于胃,则气机阻滞, 浊气上扰,阳不入阴则睡眠不安,以保和丸消食和胃;若胃络失温,寒气凝滞导致卫气不能入阴则泻下清稀而冷疼难寐,方用小建中汤、理中汤和胃安中;胃中阳热盛,腹中热痛,耗伤津液,热性升散,卫气浮越,阴不纳阳而不寐,用承气汤类泻下热邪;胃阴不足,胃中干,阳不入阴而烦躁不得眠,用麦门冬汤滋阴养胃,令胃气和则愈。
2.3 调理化物治小肠之不寐小肠在胃与大肠间起承接作用。将胃中传下来的物质进行进一步的消化而分清别浊,清者由脾转输到全身,浊者下注于大肠,多余的水液渗入膀胱。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失调,气机失于通调,消化、吸收障碍,需要调理小肠化物功能,营卫不能周流,影响营养代谢,出现头晕体倦、乏力、怕冷、心悸、舌淡苔白等阳气虚少的症状,卫气运行失常,难以从阳入阴,出现不寐,可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益气调营卫;小肠不能“泌别清浊”,水液过多通过大肠排泄,则小便不利而大便稀溏;水液过多从前阴走,则小便不断而大便干燥,造成“小便数,大便干”,水液排泄过多,阳的功能奋进,不能敛于阴致则不寐,临床上多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使二便分消, 水从小便而去, 则大便自利,功能自复,方选五苓散、猪苓汤类通利水液。
2.4 通利腑气治大肠之不寐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浊物,再次吸收后使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大肠有病,传道失常或不能正常吸收水分,也会出现下利不止或便结之症。如糟粕不泻,肠中胀满,腑气不通,按之痛剧,数日一行,甚至“谵语”“潮热”,浊气不通,上逆冲攻则“喘冒不能卧”,卫气难以下行则辗转反难以入睡,须通利肠腑腑气,如《伤寒杂病论》中立三承气汤以通腑,泻下肠中积滞,调和胃肠,则腑通热去,柏子仁丸、麻子仁丸等也有泻下通腑的功用。而“阳”的功能传化太过致“阴”不得藏会导致泄泻甚至痢疾,日十余行,稍欲眠睡,肠鸣即作,肛门不适,时时欲泄,如此反复则难以安寐,治疗上,若寒湿内阻可予黄芪建中汤温中化湿,若是湿热下注则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
2.5 疏浚水道治三焦之不寐三焦为决渎之官,《难经》中言其是“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营卫虽从水谷化生而来,但其出入循环要通过三焦“决渎”的功能实现,可见“水谷之道路”即是“营卫之道”。三焦与各脏腑经脉相连,是主持气机畅达周身的关键,三焦“决渎” 失常,不能代谢水液,浊邪踞于内,拒卫气于外,不得入阴,发为不寐,临床通过疏浚水道调治三焦。水液停于胸胁心肺,气机上逆则胸胁饱满、咳嗽逆气,阴气不降则难以平卧,用泽泻汤、十枣汤等降逆化饮;若饮留脾胃,中焦卫阳不能布散水精,肠中沥沥有声,头晕目眩,腹满,阳不入阴则不寐,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以温脾胃化饮;下焦水湿壅盛,阻塞气道,阳虚不得气化水液,卫气运行失常难以入阴,以致不寐,小便不利难卧,可用八正散、石韦散通利下焦水液。
2.6 通利水液治膀胱之不寐膀胱位于下腹,与肾互为络属,有贮尿和排尿的作用。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诸脏腑作用布散全身后下达膀胱,生成尿液,气化而出。膀胱“藏”“化”的功能有异则不寐,通利膀胱水液来恢复其正常功能。若外邪循经入腑,“蓄水”伤阴,阳不入阴则其人烦躁不得眠,多用猪苓汤通利小便,滋阴利水;若气化不利,血与水结,“蓄血”于膀胱,阳气不能收敛,浮越太过,甚至其人如狂而不寐,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化瘀利水;若有形实邪阻于膀胱,久为结石,发为癃闭,有形实邪为“阴”,阴盛阻碍阳气,阳不入阴则绞痛彻夜不寐,临床上多用三金排石汤、八正散合石苇散化裁通下实邪。
营卫气血周行人体、人体阴阳无处不有,无论哪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可能影响其循行导致失眠,因此不可忽视六腑与不寐的关系。
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人们的压力剧增,不寐已成为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的一大问题。多数人选择求助于中医中药治疗,而中医学治疗不寐,必须全面看待,辨证论治,重视六腑引起的不寐,以阴阳为本,抓住“阳不入阴”的病机,必能起到治疗作用。观近年文章,虽有从胆、胃论述不寐,但关于六腑与不寐的关系论述仍然甚少,因此笔者在这里浅显讨论了六腑与不寐的关系,以期将来有更多学者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