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模
(福建省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汽车故障诊断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其中集合了所有课程的知识运用。其中发动机故障诊断是最复杂、各系统关联性最强的部分,涵盖了多个专业知识系统,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不爱学习、自主学习意识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实操能力较差等情况,遇到故障诊断时,可谓是稀里糊涂、没有头绪了。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何让学生建立起诊断思路、如何让学生在排查时做到有条不紊,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重点考虑的问题。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现代汽车维修所涉及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教学的内容,其集合了机械、电子、通信设备等于一体,是现代化高科技产品。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来教故障诊断,需要找特定顺序进行教学,首先是故障现象,其次是原因,最后讲解诊断和排除,即一种故障现象,列出所有故障原因,采用排除法进行诊断排除。该种教法弊端是,教材内故障现象都是按汽车构造某一小系统列出所有故障原因,整个诊断过程一直在该小系统内,不是系统性的诊断过程,无法真正排除故障。而且车辆故障现象如此多,知识量大,对于中职学生掌握的可能性极低。实际中故障现象跟教材完全一样的概率很低,学生遇到故障只会茫然或瞎猜,没有思路,不懂入手。传统教学的汽车修理部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汽车行业需求,且传统教学的很多部分已经不再属于现代汽车修理环节,这种职能的改变对汽修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动力。
中职学生一般不具备较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对学习缺乏自主意识,想象力也不够丰富。学生在生活中没接触过汽车零件和内部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对汽车零件形体、工作原理等没有形成形象化的知识,单纯靠死记硬背,“学得困难、忘得容易”,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出现厌学情绪。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采用人工经验诊断法,即从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不对汽车进行拆解,而是单纯依靠人体五官来诊断汽车故障,在检查汽车的时候,依靠眼看、手摸、耳听和鼻闻。学生原本就不了解汽车,更没有汽修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只会让他们觉得学习难度大,进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以至于在课堂上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学校安排了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两类教师负责不同的课程,两者互不干涉、相互脱节,学生难以建立起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应用知识方面难以将知识和实践灵活运用。
加强实践可以让学生成为技能操作方向的人才,学校要加强实践设施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中以“发动机故障诊断”为中心,将汽车发动机结构、故障排查等课程与发动机拆装、汽车拆装等实践操作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完成从课本静态理论到实训动态操作的全部内容,对部件构成、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充分掌握,从而提升综合技能与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帮助学生建立诊断思路,明确诊断思路才能快速、正确找到故障点。诊断思路主要指车辆的“四大部分”,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车身,根据故障关联性问题,如电气设备,底盘中传动系、制动系、转向系和行驶系,发动机中启动系、润滑系、冷却系。上述这些系统故障现象呈现明显独立性,发生故障时根据现象基本可以快速准确地认定故障点,因此诊断思路并不把这几个独立性比较强的系统考虑进去,致使诊断思路主要研究的是发动机方向。因此,在诊断中根据以往经验,从简单部位、常见故障部位入手,以发动机、底盘两大系统为框架,采用排除法将故障确定解决。具体诊断思路如下:
首先,确定方向:故障大系统是发动机还是底盘。可采用路试和断开底盘看故障现象是否存在差别,挂空挡查看发动机转速以及故障现象是否不同,如不同故障系统在底盘,底盘会导致发动机有故障现象主要是阻碍发动机动力输出,离合器打滑和刹车盘卡住等。
其次,采用六步排除法:
第一步排除发动机附加装置是否有故障,发动机附加装置:空调压缩机、发电机、动力转向机等,查看发动机皮带是否过紧。
第二步排除进排气系统是否有故障,是否堵塞。
第三步排除点火系统是否有故障,点火系统排查先查火花塞、高压线、点火线圈、初级线路,同时根据火花塞和车辆使用年限来分析车辆是否积碳严重。然后根据点火时间来判断传感器是否存在故障。点火时间涵盖了初始角、基本角、修正角等多方面内容,每块内容又都涉及不同内容的判断,比如初始角关系到曲轴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问题。而修正角涉及的传感器更多,比如水温、爆震传感器、氧传感器蓄电池电压信号等。
第四步排除燃油系统是否有故障,检查喷油器,系统是否需要清洗,检查燃油压力等,喷油量从传感器信号入手,喷油量控制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启动时由曲轴位置传感器、点火开关、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判定启动状态,由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确定基本喷油量。第二种是启动后喷油量控制分成三部分:基本喷油量、喷油修正量以及喷油增量,每部分又涉及不同的传感器,比如基本喷油量和曲轴位置传感器相关,还涉及空气流量传感器,而喷油增量则关系到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水温传感器等。
第五步排除配气机构是否有故障(缸压表、歧管真空表)。
第六步排除曲柄连杆机构是否有故障(缸压表)。
“确定方向,六步排除”诊断思路是一种可以固定的思维模式,相当于一种公式、一套思路,让学生遇到故障不再茫然,有入手的方向。诊断思路就是教学生一步一步地排查故障,有顺序、有方向、有系统性、不杂乱。学生真正体验排除故障的乐趣,努力实现学生“毕业即师傅”的目标,让成为汽修工匠作为学生的理想。
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对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逻辑性较强的知识难以形成系统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取实物、模拟动画、教具等手段进行教学,多采取多媒体形式将课本复杂的文字内容转变为平面动画、三维动画、虚拟仿真动画等,书本上会提到许多工具和零件,学生只看文字介绍往往难以记住,如果以动画形式呈现,学生不仅理解起来更方便,记忆也更快,还能产生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学中,直接绕过“死记硬背”环节,学生形成画面形象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诊断电子点火系统故障的时候,在课程开始之前引入故障案例“一辆别克世纪牌轿车(V6电控发动机)行驶时动力不足,难以有效加速,对发动机进行检查,发现怠速时存在严重的抖动现象,而到了急加速的时候,又会出现进气管回火问题”。并要求学生思考几个问题:①在发动机分解图中标记出零部件名称。②在微机控制点火系统控制过程中,点火时间分别由哪些传感器决定,分别列出来。③在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针脚辨别图中写出各针脚线名称。④电子点火系统常见故障现象以及原因。学生在课前就理清自己的检查思路,在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实践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检查故障案例中的实车模拟。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在动手前已经掌握诊断操作步骤和思路,在参与实车诊断分析时就能大大提升操作能力,同时提高自信心。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实物,学习内容更直观,理解起来难度低,学习兴趣也更容易培养。在教学中多数还是将教师的多年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虽然这种形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让学生有固定的检查思路,但随着学生动手操作的经验越来越多,这些局限会被慢慢突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发动机的机械部分不便设置故障,无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借助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设置好教学问题,用搜索引擎创建教学案例信息库。例如,对“发动机的水温过高引发故障”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实例引发学生的注意和自主思考,花费一定的时间用多媒体讲解冷却系的作用、构成和各组件的工作原理。将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围绕一台发动机找出冷却系统的组件构成,并说明其作用,指出循环水路的位置。由小组讨论找出发动机水温过高的原因,并由教师一一点评。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拆检水泵、节温器,调整风扇皮带的松紧度、清楚发动机上的水垢等实训活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践,不仅仅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养成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动机的油路和电路便于设置路障,能够开展十几种实践活动。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应控制在理论三、实践七的比例,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讲解和教师的实践操作,开展教学工作。如果单纯按照教师讲解之后进行实践操作的程序开展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展开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进行“空气流量计的检测”这一项目,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引入教学内容:2.2升本田汽车的最高时速能达到60km/h,运行中发动机的转速为3000rpm左右。视频的播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借助教学设备完成空气流量计信号线路短路的故障,启动发动机并进行加速实验,让学生观察故障产生的情况。随后讲解空气流量计的相关知识,就如何检修这一故障展开讨论。学生的分组训练,不是单纯让学生检修发动机的问题,而是设置好故障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故障,分析故障产生的成因,然后对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排除,启动发动机确定是否排除故障。这种教学实践和实际检修的工作内容相差不大,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深化学习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过去完全由教师来评价学生,而实施一体化教学之后,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增加了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按照这种评价体系,学生可以从学习态度、习惯、行为等多个方面对自己做出全面评价。在今后的发展中,学生会把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不再只看学习结果,而是会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成绩,而是学生在各种项目中采取的方法是否科学、学习计划是否周详、学习思路是否清晰等。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始终运用同一种教学手段,而是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要知道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学习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等。例如,采取问题互动形式,在课上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询问学生“如果你是维修人员,如何进行故障诊断?首先从什么方向进行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将一些维修工具任务分派给小组,让小组成员寻找维修工具,查找资料,制订维修计划,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进行适当指导,最后让学生将此次维修过程以经验形式整理出来。采取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基础概念、理论知识,实实在在展示出来。
学生从汽修专业毕业之后,将作为技能型人才走向社会,除了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专业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让以往“老师教、学生听”的形式,转变为“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做”的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将传授知识、现场操作、技能训练、原理分析等方面融为一体,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让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快速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出知识与技能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