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荣老中医从痰治疗眩晕经验浅述

2023-01-04 20:31
光明中医 2022年8期
关键词:石菖蒲天麻白术

黄 金 刘 瑜

胡思荣,195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谷城县人,湖北中医学院毕业。现任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二级岗位),首届湖北省知名中医,首届湖北中医名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襄阳好医生,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胡老自幼酷爱中医,少时起即随其舅爷上山采药巡诊,青年时入医道。1976年12月进入湖北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医,1979年12月进入襄阳市中医医院行医至今。临证经验丰富,专长运用中医郁痰理论,以疏肝解郁化痰之大法,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相关的抑郁症和神经症、癫痫、美尼尔氏综合征、考试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头痛、失眠、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肿瘤、乳腺增生、痛经以及月经不调等多种内科疾病。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的病证,是头晕和目眩两种疾病的总称。晕即患者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感,站立不稳;眩即患者出现眼花或眼前发黑的症状,视物模糊,通常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1]。其轻者闭目可自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已,甚则不能站立,或伴见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此病发无定时,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脱证等,危及患者生命。具体来讲,眩晕病是患者自身对空间定向感觉的主观错觉体会。患者感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或上升下降,或左右摇晃,或有一种移动的感觉,客观表现为平衡障碍[2],其病因可包括:高血压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等。胡教授对于眩晕病的治疗颇有心得,从痰论治,收到了极好的疗效。

1 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眩冒”“眩”,历代医家著述繁多,概括起来其病因可归纳为“风”“火”“痰”“虚”“瘀”。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汉代张仲景对眩晕虽未有专篇论述,但有关内容散见于《伤寒杂病论》中。对此证的病因提出或邪袭太阳,阳气郁而不得伸展;或邪郁少阳,上干空窍;或肠中有燥屎,浊气攻冲于上;或胃阳虚,清阳不升;或阳虚水泛,上犯清阳;或阴液已竭,阳亡于上;或痰饮停积胃中,清阳不升等多个方面,并制订相应的治法方药,为后世论述眩晕奠定了基础。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承“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旨,认为眩晕由风火而生,“无风不作眩”。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无痰则不能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并说:“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虽因风者,亦心有痰”。 从而立“无痰不作眩”之说,并提出“治痰为主”的治疗原则。张景岳则根据《黄帝内经》“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的理论,特别强调因虚致眩,建立“无虚不作眩”的学说,提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陈修园则在前人“风”“痰”“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火”的致病因素。明代虞抟提出“血瘀致眩”的论点,如其在《医学正传·卷四·眩运》中说:“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对跌仆外伤致眩晕已有认识。

此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2 临床分型治疗及用药特点

胡老师临床治疗此病,常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型论治。临床上实证多见于眩晕发作期,以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4型多见,分别以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清利湿热;以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以通窍活血汤活血化瘀,通窍活络。虚证多见于缓解期,以气血亏虚、肝肾阴虚两型多见,分别以归脾汤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以左归丸滋养肝肾,养阴填精。虚实夹杂者,急则治其标,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活血化瘀等法;缓者治其本,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为主。尤善用天麻,认为:“大抵治头眩目运,非天麻不能除也”, 对于李东垣指出的“足太阴痰厥头晕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除”体会较深,遵其所论,屡用皆效。

3 医案举隅

案1:石某,31岁,市农行干部。就诊时间:2019年12月8日。患者有十多年的美尼尔氏综合征病史,开始1~2年一发,近年来几乎1个月一发,时轻时重,每发都没有预感,均需住院治疗数十天方愈,这次因工作太忙疲劳加之生气而发,病情较重。1个月前的夜晚3时突然发作眩晕,但见天旋地转,房倒屋塌,双手紧紧抓住床头仍感到要从床上掉下来,伴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周身乏力,随送某医院救治,住院治疗月余,静滴药物及中药(药名不详),仍不能下地行走,动则诸症加重。平素性格脾气一般,嗜辛辣。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48~54次/min,窦性心律不齐,血糖:正常范围。舌红苔薄白,脉细滑。考虑为眩晕病,辨证为痰浊上扰、肝风内动,治法化痰平肝熄风。拟方:酸枣仁20 g,石菖蒲12 g,丹参15 g,天麻10 g,姜半夏10 g,钩藤15 g,桑椹子10 g,胆南星15 g,白术12 g,赭石10 g,茯苓15 g,生姜8 g,生甘草6 g(每日1付,煎取200 ml,分2次口服)。12月16日再诊。自述服药第2天病情减轻,第4天诸症消失,无任何不适,精神饮食及睡眠均佳。共服药治疗8 d,一切如常人,痊愈停药,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肥胖气虚之人,饮酒嗜茶之辈,阳明脉虚,运化无力,湿困脾土,中阳不伸,再加忧烦之扰,厥阴气逆,风痰上扰,阻遏清阳之路,清阳失位,发为眩晕。其症多见眩晕而头重如蒙,面色晦暗,肢体倦怠重滞,惊悸怵惕,夜卧不安,或少食多寐,心中懊,蕴蕴欲吐,食后作胀,口中黏腻,血压偏高,舌胖苔腻,脉多弦滑。

案2:余某,男,20岁,湖北化纤厂聚酯分厂动力车间工人。就诊时间:2019年3月21日。患者于2018年6月患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持续3 d。2019年3月6日再发且病情严重,头晕目眩,如坐车船,动则加剧,闭目则减,剧烈恶心呕吐伴周身无力,口干不欲饮。以美尼尔氏病收入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以改善微循环,扩管,消除内耳血管痉挛等药治疗。住院期间曾请在该院巡诊的外院专家会诊。因疗效欠佳,失去治疗信心,要求出院,出院回厂后,由该厂职工医院医生介绍来诊。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考虑诊断为眩晕,辨证为痰浊上扰、肝风内动,治法化痰平肝熄风。拟方:酸枣仁15 g,石菖蒲10 g,丹参12 g,姜半夏10 g,桑椹子10 g,天麻10 g,白术10 g,赭石12 g,茯苓15 g,胆南星15 g,生姜8 g,生甘草6 g(每日1付,煎取200 ml,分2次口服)。3月25日再诊:服药4 d,自觉诸症较前明显好转,共服药14 d,诸症完全消失,问其目前感觉如何,自述和未病之前一样,自我感觉良好,返回工作岗位,至今未发作。

按:急性发作之眩晕,当以平息风痰为主。虽有周身无力,但为伴随症,不必益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以酸枣仁、丹参养肝血,以天麻、赭石平肝熄风,因非肝风内动,赭石用量要小。“无痰不作眩”,故以姜半夏、胆南星燥湿化痰。“脾为生痰之源”,故以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急则治标,故以小半夏汤降逆止呕。

案3:赵某,女,46岁,河南省襄城县孙饲堂乡小学教师。就诊时间:2018年9月17日。患者于正月二十因家中琐事生气,是夜突发头晕目眩,如坐舟船,闭目稍减,伴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在当地市、县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曾用低右、654-2针,氨基酸等药物治疗,均未见好转, 病情渐重,伴见头晕头痛,饮食不下,颈强心烦,失眠多梦,瘫软无力,记忆力减退,苦不堪言,多次想死。血压: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颈部血管彩超、颅脑CT等检查均无异常。舌红苔黄腻,脉细滑。考虑诊断眩晕,辨证痰浊上扰、肝风内动;治法化痰平肝熄风。拟方:酸枣仁15 g,石菖蒲10 g,钩藤15 g,桑椹子10 g,丹参10 g,茯苓15 g,姜半夏10 g,胆南星10 g,白术12 g,生姜8 g,生甘草6 g(每日1付,煎取200 ml,分两次口服)。9月23日再诊:服药6 d,诸证完全消失,共服药26 d,长达9个月的痛苦全然不存,随后走上工作岗位。2019年11月因出诊,再次见到该病人,见其精神及身体状况良好,看不出曾患重病的样子。

按语:此方以钩藤平肝潜阳,丹参、酸枣仁养肝血,使肝气不易上亢,以半夏、天南星燥湿化痰,以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半夏、生姜降逆止呕,石菖蒲安神,醒脑开窍,以甘草调和诸药。

案4:王某,女,58岁,门诊患者。就诊时间2019年8月13日,患者入院时眩晕而头重如蒙,面色晦暗,肢体倦怠重滞,食后作胀,口中黏腻,大便不爽,惊悸怵惕,夜卧不安,少食多寐,心中懊侬,蕴蕴欲吐,双下肢中度水肿,血压高,舌胖苔腻,脉弦滑,血压200/125 mm Hg(1 mm Hg≈0.133 kPa)。诊断眩晕,辨证痰浊上扰,治法以理气化痰、和胃降逆为法。拟方:姜半夏15 g,白术10 g,天麻15 g,茯苓12 g,陈皮10 g,竹茹10 g,枳实10 g,厚朴12 g,石菖蒲15 g,地龙15 g,怀牛膝15 g,大黄6 g。服上方7剂,诸症基本消失,血压降至140/80 mm Hg。后去大黄、地龙,加党参16 g,黄芪18 g,再服7剂,经随访3个月,诸证未再发作。

按:患者“痰”象明显,又有气虚之象,治当理气化痰、和胃降逆,方用温胆汤(茯苓、陈皮、姜半夏、竹茹、枳实、厚朴、石菖蒲、地龙、怀牛膝)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体虚者可少佐以党参。若老年眩晕患者,脾虚少食者,亦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一般认为,眩晕常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扰、痰浊上蒙、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证型,而来医院就诊的常以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4型多见。但胡教授从痰论治,并且提出该痰自“郁”而出,并与“瘀”关系密切,可谓另辟蹊径,前无来者。

猜你喜欢
石菖蒲天麻白术
石菖蒲种植模式调查分析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我向往石菖蒲 一样的人生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吃天麻后别开车
心悸喝茉莉石菖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