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蓁
(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2020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其中一点是“课程设置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在语言的高级阶段,我们需要把思辨能力纳入语言能力的内涵中。[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关注体现高阶语言能力的思辨能力培养。“苏格拉底式思辨”是思辨能力研究的组成部分,对抽象概念“思辨能力”作出进一步阐释,也是实现思辨能力培养目标的一种具体模式。国内研究成果不多,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从宏观角度论证“苏格拉底式发问”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二是从微观角度,通过案例分析法将“苏格拉底式发问”应用于医学、思想政治以及英语专业课程的思辨能力教学中。目前大学英语思辨能力教学研究较少直接分析“苏格拉底式发问”、思辨能力、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然而“苏格拉底式思辨”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将拓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范畴,具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手段,使之不再局限于本土,而是中西融通。因此,本文借阐明 “苏格拉底式思辨”概念意义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实施三原则,以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课程思政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应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表面上与源于西方的“苏格拉底式思辨”并无关系。其实,仔细探索“苏格拉底式发问”的哲学内涵与教学含义、明确其与“思辨能力”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结合起来的“苏格拉底式思辨”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契合,适用于解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主要任务—在跨文化教学中培育思辨能力。
哲学内涵方面,“苏格拉底式发问”实质上并不完全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本身的思想。他的门徒柏拉图、色诺芬以及无数以他为题材的写作人不断地在每次哲学变革中描绘与重塑他们心中的“苏格拉底”形象,一再解读他的思想并予以应用,“苏格拉底式发问”也应运而生。目前普遍比较认可 “苏格拉底式发问”是对话中的发问反诘过程,俗称“助产术”或“产婆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好问者,通过反诘法,即认真审查对方观念的方法,向对话者寻求难题的解答。通常的对话辩论方式是以一个主题作为讨论的出发点,然后就这个主题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他在有些对话中是在寻求一种可以应用于人类德性的理论[3]。罗素[4]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苏格拉底式方法适用于审视那些我们的知识储备足以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苏格拉底把哲学与教育充分糅合,通过和不同的人不断对话,通过对伪知识的不断否定,来找到朝向美好生活的某种可能。[5]
教学含义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发问”刺激学生去审视自己的观念,根据说理来修正自己的观念,最后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批判反思而得出自己的答案[3]。Lam[6]认为“苏格拉底式发问”是教师假装自己对讨论话题无知,以此获取学生对该话题完整的、可能存在的认识。Fahim[7]认为“苏格拉底式发问”是通过一系列有条理、有组织的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无知、错误的认识、假定和结论。Paul & Elder将“苏格拉底式发问”分为四项内容:探索某个理论或观点的真相;引导、发展存在头脑中,但未成熟、未实现的想法;引导回答者得出符合逻辑的有效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否被提问者预见;引导接纳对手以及可探明真假的陈述或结论。同时,他们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辨能力概念工具,包括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相关性等来检验经“苏格拉底式发问”得出的结论或命题。综上,可以定义“苏格拉底式发问”为假装无知的教师面对探索的学生,提出有效问题,通过不断质询前概念、假设、命题等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可检验的命题和结论。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虚心,通过假装无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要求探索的学生在这个质询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关注学习探索的过程,慢慢形成学习为了进一步学习的意识。前概念、命题、假设等为前期混沌、模糊、具备开放性、可进行逻辑推理演绎的某种想法或不完整观点。有效的问题为符合逻辑论证的系统性问题。质询的过程要求师生互相提问,从清晰性、准确性、相关性、深刻性、宽广性、逻辑性、重要性、公正性的思辨能力概念工具中任意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展开。可检验的命题或结论指的是教师或学生在质询的过程中,在合理可接纳的节点停驻,暂时形成可供进一步检验与论证的相对完整命题或结论。
该定义下的“苏格拉底式发问”则与思辨能力密切相关。首先,发问的艺术对形成优秀的思想至关重要。其次,思辨能力可以提供一系列概念工具有助于理解心智如何运作,尤其针对质询意义和真相方面。“苏格拉底式发问”与思辨能力的概念工具结合,能构造引发质询意义与真相的重要问题。最后,思辨能力的目标是建立更深层的思维对我们的思维进行思考,是内心强大的理性之声,可以在一个更合理的方向指引下,激发、评价、再组成我们的感觉、思维、行动。基于“苏格拉底式发问”的讨论通过明确的焦点—自我引导、自我约束的发问,能够培育学生这种理性之声[8]。而“苏格拉底式发问”是一个以矛盾为主导的,逐步演绎达成共识的过程,而不是迅速得出建立在几个简单推论下的结果。就过程性而言,“苏格拉底式发问”与思辨能力高度统一。 因此,“苏格拉底式思辨”是二者统一的产物,其手段是“苏格拉底式发问”,其目的是“思辨能力”。二者作为过程,又少不了应用思辨能力概念工具和逐步深入的理性发问。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旨在人的品行养成,“树人”旨在人的能力形成。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品行与能力应当并行发展。 “苏格拉底式思辨”在“立德树人”上已经抓住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德性”是它的哲学基础,指的是可以确保美好生活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发问艺术一开始是为了申辩,更是为了寻找应用于德性的普世理论。诚如苏格拉底在对话发问中否定了行为者可能去做违背自己明智判断的事一致,“苏格拉底式思辨”能塑造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一个人在变化迅猛、日益复杂的时代不会迷失本心,不会在判断什么是最大快乐犯了错。 “苏格拉底式思辨”还有系列思辨能力概念工具辅之以“树人”,帮助学习者形成高阶思维以应对未来无法预测的挑战,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运用其中一个、或几个、或全部的清晰、准确、相关、深刻、宽广、逻辑、重要、公正的标准衡量教与学过程中的内在思维活动与外在英语表达等,是“苏格拉底式思辨”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训练人才技能的关键。西方,尤其是欧美,自近代以来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所形成的文化传统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例如,规则意识能够培养公民意识、使社会和谐运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增强公正性。[9]阐述准确、解释相关、分析深刻、逻辑推理、评价中肯、考虑宽广等都是为了公正不偏颇地看待由自我与他人构成的社会与世界,遵循社会的规则,共谋社会的发展,创造应有的效益。
如何在外语跨文化教学中培育学生思辨能力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外语公共课程,相比同类学科专业课程、其他学科专业与公共课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覆盖面更广的学生群体为对象教授外语。这意味着课程涉及的外来思想影响的学生数量更为巨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可见一斑。“苏格拉底式思辨”教学模式以追寻“真相”和“意义”似的命题与结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深层思维为终极目标,特别强调师生互动、以有效问题贯穿整个质询过程、以思辨能力概念工具帮助学生将头脑中模糊不清的前概念等逐步深入转化为可检验的命题结论,恰好能够解决这一课程思政问题。外来思想将在富有逻辑的课堂对话发问讨论中循序渐进地被分析、推断、审视直至以较为客观、公正、合理的价值观念呈现,并影响学习者。中国思想文化理念也将在对话发问式思辨中越辩越明,取精去糙,直至记忆牢固,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
“苏格拉底式思辨”的课堂教学过程要把握三个原则才能达到践行课程思政的目的:设置具备价值导向的开放式思考问题;用思辨能力概念工具监控对话质询的每一次发言;采取集体师生对话、小组合作对话与个体自我对话等多样有序的形式。
设置具备价值导向的开放式问题决定了课堂讨论的空间。注重语言形式与文本信息的语言操练题目,诸如,单词短语填空题、非对即错的阅读与听力判断题等答案单一指向的问题不足以深入讨论形成高阶思维,更无法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观念与品质素养。这类问题在课堂上的比例可以保持一定比例,但需要适当缩小,要多采用基于文本主题内容的下定义、同意与否、积极或消极、措施方法等问题。
无论是教师的提问、学生的作答,还是教师的评价、学生的疑问等,每一次往返于师生对话的发言都将置于思辨能力概念工具的考量之下。每一位课堂讨论参与者都可以在每一次他人的发言之后以概念工具为准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师生的每一句话都需经过一番认知加工、思维考量之后才发言。时刻监控思维将帮助学生养成言谈对自我、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苏格拉底式思辨”的课堂组织应兼顾集体、小组、个人等层次。例如,在教授写作“大学的第一封家书”,可具体化为前概念启动环节、合作式讨论环节、评价质询环节、产出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环节一是集体对话——针对主题涉及到的重要概念进行互问分析,使学生对“书信”的体裁特点、“第一封家书”的生活情感寄托与“大学”人生阶段意义有初步印象。环节二是小组对话——学生组内依据前概念启动环节的结果,用概念工具讨论出写作思路。环节三是回归集体对话——小组代表展示写作思路与支撑细节,其他同学与教师针对不严之处向小组提出质询问题。最终环节则是自我对话——学生依据前三个环节形成的较为完整的思路与可靠细节完成写作任务,同时根据思辨能力概念工具修改作文。将一项教学任务以多种形式按照有序教学步骤串联,正是“苏格拉底式思辨”在日常大学英语课堂中促进课程思政的实践。学生经过这番多层次有章法的思维训练,学习观念将从急于得出结论转变为重视思考过程,进而发展耐心坚韧的品格。
“苏格拉底式思辨”在哲学源头抓住了教育的“德性”本质,同时具备思辨能力概念工具辅之“树人”,最终目的是培养品质与能力兼具的人才,与“立德树人”契合。其“苏格拉底式发问”要素蕴含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追寻德性理论与美好生活的诘问式对话艺术。教师可采用“苏格拉底式发问”假装无知地提出系统有效的问题,通过质询前概念、命题等,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直至形成较为完整可检验的观点,形成判断能力以及思辨包含的优良品质。其“思辨能力培养”要素指的是用清晰性、准确性、相关性、深刻性、宽广性、逻辑性、重要性、公正性的概念工具衡量学生的思考过程,培养他们形成高阶思维。发挥“苏格拉底式思辨”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应设问探讨有空间、发言衡量有工具、组织多样有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