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3-01-04 19:47于晓霞
科学咨询 2022年22期
关键词:湾区大湾育人

于晓霞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现实差距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因此,要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转型升级,将大湾区打造成世界一流湾区,“创新是发展的持续原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根基”和“核心要素”。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创新创业的动力、思想、意识、精神、品格等内生动力的关注,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的期望值和满意度还存有一定差距。因此,处于湾区的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不仅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1],而且是服务地方发展、为大湾区培养和输送更多知识扎实、专业突出、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专业服务人才”和“科技和学术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大湾区发展、思政教育相互脱离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与地区发展、各学科和专业结合程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与湾区联系不够紧密,无法针对湾区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进行教育和指导。同时,由于与思政教育相互脱离,没有打破学科壁垒,真正形成彼此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无法及时对学生即将面临的职业生活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学生进入社会后,也会遭遇创新创业的价值目标不明确、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和持续的动力不足等影响创新创业的问题。因此,以服务湾区发展为目标,加强与湾区、思政课的“合作发展”,是提升教学实效、实现高质量育人的现实需求,亦是积极回应时代之需、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应然之举。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必要性

高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课程。二者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很多方面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在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展开的背景下,实现二者有效融合、协同育人,具有体现时代诉求的必要性和应然性。

(一)从目标上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助力大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已然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和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举措。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为国家和湾区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具有家国情怀、创新品质、创业能力、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大学生作为湾区人才储备库中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落实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首先,只有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导向作用,才能真正完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其次与大湾区采取的“建立创新创业交流机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3]等举措同向同行,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最后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更好助力湾区实现“建设人才高地”目标,为社会和大湾区发展培养更多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从形式上看,是优化育人体系,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

高职思政课主要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社会实践的体验,侧重对青年大学生的思维、观念、精神、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技能培训和实操演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二者在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上高度契合,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方面又具有互补性。因此,在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时代背景下,在推进落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的教育要求下,将二者彼此融合和相互嵌入,即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更多学生关切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同时充分发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努力构筑“课程思政”生态共同体,实现多维度、融合性、交叉式育人模式,是发挥“1+1>2”的整体效用,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实践要求;是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思政课“打开方式”、与时俱进推动和实现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举措;是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三)从路径上看,是构建“三全育人”模式,满足青年成长发展需求的必然举措

近年来,创新创业成为青年大学生应对社会发展快、解决就业难等现实问题的重要选择。要助力大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真正满足他们成长发展的需求,不仅需要教与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本领,更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思想引导和精神激励,使青年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胆识、勇气、意志和智慧。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由于专门的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程度不深,各部门和教学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也不够,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同时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各个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链条和过程中,更多的是技能的锻炼和实践的尝试,都相对缺乏思政教育在“全过程”育人中持续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举办的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比赛等,内含的“思政”育人元素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全方位”育人效果不佳。因此,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作用,真正满足学生发展“切身需要”的必然举措。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精神动力、价值理念、品行素养等方面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有效促进和真正实现二者的深入融合和共同发展。

(一)以“服务湾区”为旨归,加强二者在学科体系上的整体构建

面对“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发展机遇,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要以服务于“创新驱动的粤港澳大湾区”为战略目标,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校企合作,努力开创“产学研、创就业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为大湾区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对学生思维培养、价值理念、职业精神、道德修养等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的“思政元素”;同时,在思政课教学中,也要有效融入学生关切和重视的创新创业问题,给予正确引导。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二者在学科体系上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教学体系。通过构建“以思政教育为指导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树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育”新理念,打破传统思政课唯“理论教学”的弊端,切实帮助和解决学生即将面临的实际就业创业难题,将思政课的教育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课程思政”为指导,促进二者在教学内容上的深入融合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因此,要积极探索和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的创新融合,挖掘出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对其中蕴含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从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行为规范、品格素养等方面实现二者的深入融合和共同发展。一是要加强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形成对创新创业发展的价值认同,坚定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二是要加强“工匠精神”培育,通过典型代表的生动感人事迹,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指导学生前行的精神动力;三是要加强道德法治教育,让学生通过培训指导,在实践中做到自觉遵守创新创业的行为规范;四是要加强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团队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不断增强学生作为创新创业者所具备的胆识、智慧和本领。

(三)以“改革创新”为重点,实现二者在教学形式上的互融互鉴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力的激发和技能的历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思政教育侧重于思想的指引、行为的规范和人格的塑造,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二者的教学形式进行有效互补。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理论教授为主,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则更为多样和丰富。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榜样示范法、实战激励法等,加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都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的积极性,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同时,思政课中“大国工匠”的典型案例、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生动感人的扎根一线的奋斗故事等,同样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资源。二者通过课后的“实践活动”,将教育的理论内容付诸实践,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也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大学生在科技园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青年梦工厂、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等校外实战基地中,深入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境界。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发挥二者在协同育人中的合力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培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真正服务于社会的优秀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处、创新创业中心和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的合力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比赛等,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考察调研,主动寻求创新创业的机会,并在真实的活动体验中接受“社会”这个有温度的思政大课堂的思想指引。同时,创新创业也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与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等相结合。通过指导和带领青年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走进基层、贫困落后地区、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接受思想洗礼,在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增强创新创业的实战本领,在接受“浸润式”“体验式”的思政教育中,不断提高思想境界。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发掘更多的“思政元素”,思政课教学也要融入更多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能够让青年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4],同时能够真正完成为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时代大任的有为人才”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湾区大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