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时代逻辑

2023-01-04 19:44魏先法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魏先法

(河北省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立足党的百年奋斗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新论断。准确把握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和实质要义,对于我们理解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两个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发生的时代条件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表达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的思想。历史条件的变化,意味着历史任务、社会环境、实践活动、思维方式的改变。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飞跃后再一次发生,根本在于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和时代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复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中华民族复兴及其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和飞跃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飞跃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点亮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光。”[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已经开始,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了从“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到“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飞跃,从“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到“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的飞跃,制约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使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在当代中国,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是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推进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确立、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4]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推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

在当代中国,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生产力不发达状态得到根本扭转,生产相对短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工厂,而且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只有消除绝对贫困,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只有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确保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然,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杀富济贫,而是一个确保起点平等、机会平等、权利平等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是整个社会趋向以中等收入为主的橄榄型结构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1]。回顾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苦难史,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了浴血奋战、发愤图强、锐意进取的艰苦岁月,民族复兴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胜利在望。就像西柏坡时期中国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一样,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将成为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又一次伟大胜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人类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世界文明进程从东方文明一枝独秀过渡到东西方文明互相争锋的时代。但是,近代以来的人类实践表明,以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秩序放任了资本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最终导致了社会冲突、文明冲突、天人冲突,事实也越来越表明西方文明不能担负起引领人类发展的重任。中华文明具有天下情怀,以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见长,具有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潜力。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不仅要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摆脱出来,在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中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而且更要在全球化时代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担负起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首次赶上发达国家,人类社会迎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到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从二十国集团主导国际事务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表明东方社会正在加速向世界中心的方向演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这种作用正在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全球治理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尤其是由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在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的公共产品价值,成为深刻塑造现代国家关系、融合人类文明的重要平台。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彰显出世界意义、世界价值、世界贡献,一些西方国家和西方学者从西方文明视角和资本现代性逻辑出发,提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意图用丛林法则解释中国成就,用霸权思维歪曲中国道路,用西方话语压制中国声音,用西方神话遮盖中国故事,与把中国称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如出一辙。西方话语霸权采用双重标准,信口雌黄,依仗处于优势的资本力量、金融力量、军事力量在全世界混淆视听,不仅把西方资本打扮成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样板,而且引导发展中国家陷入西方资本所设计的陷阱。拉美中等收入陷阱、亚洲金融危机、阿拉伯之春等都是在西方话语的诱导下发生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解决“挨打”“挨饿”之后解决“挨骂”问题,不仅是要解决中国话语权的问题,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人类发展指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艰巨挑战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1]等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新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1],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为“十个明确”,为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主要是从最本质特征、主要矛盾和总任务的把握上,体现了鲜明的定性分析以及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思维方法。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抛开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简单归结为所有制的提法,从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高度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上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从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层面思考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的新判断。这实际上是关于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分工合作、互相融合的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思考,既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又抓住了政治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澄清了在重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利于防止犯颠覆性错误。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重申了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在强调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改变的同时,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与时俱进的新判断,以更好地解决发展起来后的新矛盾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提法,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关注的重点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上升到美好生活需要,这就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制约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再是落后生产问题,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依然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把发展定位在高质量发展上,而不是单纯强调高速度。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让人民全面参与社会治理,使其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上述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

根据发展阶段确定适宜的目标,坚持阶段论和不断发展论相统一,是实现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阶段安排,既与上世纪5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一脉相承,又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愿景目标相衔接。这就在实际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提出总任务、阶段性任务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完成任务的路径,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在价值取向、领导力量、所有制性质等质的方面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在发展指标、发展程度、发展程序等量的方面也有重大区别。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与以往历次党代会提出的国家目标相比,一是增加“美丽”,二是提出“强国”。“美丽”是生态文明要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智慧,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强国”是对现代化国家发展程度的要求,与现代化“大国”相对,意味着强调科技实力强、军事实力强,具有捍卫国家安全、自主发展的强大能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国家发展目标的新认知。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体现在两步走战略安排的阶段目标中,也体现在各方面总目标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即“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在各方面总目标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又在十九大的基础进一步表述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主要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主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1];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主要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这些表述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认识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改革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1]的转变,在推进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经济建设上,“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1],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调、更可持续。在政治建设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在社会建设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也是先进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事求是和自我革命为基本要求。这就使中国共产党集坚定的信仰力、科学的领导力、深厚的人民力于一体,为进行长期执政和万里长征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有力地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加强了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了完善的党的领导体制,推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增强了党永葆生机活力的能力和水平。

在党的领导上,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党的领导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而且对党的领导形态作出了更为明确的界定,提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领导,而不是局部的、零碎的、个别的领导。党中央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必须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1],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得到积极健康发展,党的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能力和党在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升。

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中央着眼于长期执政,致力于民族复兴千秋大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既加强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理论素养的日常锻炼锤炼和集中学习教育,又不断推进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坚持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以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1],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致力于长期执政的伟大政党来说,仅仅理想远大还是不够的,必须立足现实、把握现在,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承担好,把每一代人的赶考路都走好,才能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全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教育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牢记初心使命,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1]这个根本问题,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从哲学的高度抓住了无限中的有限本质、长远中的目前环节、理想中的现实基础,使全党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始终“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1],始终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中更加坚定自信和自觉。

三、以历史大视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用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考察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中的意义。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态度上,我们一定要十分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割裂历史,绝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对立起来,与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对立起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三种形态,即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三次飞跃,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得出如下结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充分发挥了改造中国的革命伟力。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终于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样,马克思主义在独特的中华文明体系内生根发芽,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新阶段、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1]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中国虽然不是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却是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和中流砥柱作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21世纪人类面临的新问题,科学回答了“什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为人类社会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南。历史已经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人类将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历史将继续证明,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将会遭受更长时间的痛苦。这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在海外广受欢迎、世界各国进步人士寄望于中国的重要原因。可以预见,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世界上相信社会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更多起来。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一直以来,人们对《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存在误解,甚至作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解释。其实,马克思一直强调历史遗留下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材料和生产力都是我们进行生产活动的客观前提。我们不是在没有任何历史前提的环境下创造新世界的,而是在继承前人创造的东西,创造前人没有创造的东西,为后人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唯物史观不仅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革命伟力,也强调存在于一切物化劳动中的人类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它始终是人类一切智慧力量的集大成者。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生长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朴素追求,具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道生万物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再次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再造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同样,中国人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优势,发现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入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优势,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作为在世界思潮争锋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中国古代智慧中为找到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中华文化有强烈的使命自觉,强调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的重要依据,要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阐释好、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7]。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争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方向,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近代以来,国家蒙难、文明蒙尘、人民蒙辱的遭遇,使一些人动摇了对中华文化的信念,中华文化圈也一度发生了去中国化的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集中代表,是中国精神走进现实、走进生活、服务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没有革命的理论指导,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活动。同样,伟大的民族复兴实践也需要伟大的民族复兴理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表明,科学的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指南。1840年鸦片战争催生了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梦想。1919年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人民全面觉醒的标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点亮了民族复兴的灯塔,书写了人类历史最恢宏的民族复兴史诗。当前,我们正处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起点,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赶考路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向全党郑重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

站在党的百年历史的新起点上,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下一个百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决定性意义。这不仅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大变化,拨正了改革开放的正确航向,更重要的是充分肯定了“两个确立”这个新时代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和理论成果。“两个确立”是我们党奋斗百年尤其是新时代伟大斗争中得出的历史结论。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我们必须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自觉地拥护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这是全党统一思想的需要,也是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胜利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去。

我们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走上了新时代的赶考路。在新的征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不仅有利于党员干部认清历史大势,掌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规律、价值目标、战略策略、战略步骤等,也有利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海内外中华儿女一起奋斗,形成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凝聚成坚不可摧的民族复兴力量。我们要提高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实践者,努力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共产党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走向新的胜利。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