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剑,雷焦焦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科学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钥匙”,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体系中占据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高教学实效”[2]。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知、理解、认同、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培养胸怀天下、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特质的高度凝练,蕴含着求真、情怀、意志、践行四重维度的深刻内涵。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满足大学生认知层面的需要,更为其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和践行使命担当提供了方向指引。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根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霜而巍然不倒,归根到底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共产主义理想作支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始终能够直面困难、攻坚克难,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中怀有真理、坚守理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涣散、学习意志薄弱等问题,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挑战、所要完成的任务,甚至在困难、挫折面前出现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现象。究其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缺失、对个人前进方向不明,对社会发展缺乏科学的认识。高校应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思想引领功能,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百年党史,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为崇高理想矢志奋斗的价值信念,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任务的全面认识,形成对个体自由、个体在时代中的定位、个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正确认知,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大任中去。
情系人民的家国情怀是时代新人的政治底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立场。新时代大学生要心怀“国之大者”,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为民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增强自身志气、骨气、底气。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品格,具有固本溯源之义[3],承载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 “用生命、行动诠释忠诚”的光辉事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己的革命精神推进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践行着随时为党牺牲、永不叛党的承诺;中国共产党以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立场,践行着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这种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为民精神经过一代代传承,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之情。高校应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怀涵养功能,引领大学生深刻体会个体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胸怀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不断增强党后继发展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恩格斯指出:“斗争是马克思最突出的生命要素。”[4]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立心立志的精神力量。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之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靠着英勇战斗、勇挑重担、勇克难关的斗争精神在应对一次次严峻挑战中实现意志品格的一次次升华,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迭代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要继承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并转化为立志报国、增长才干的坚强意志,思政课要强化大学生增强“想为”“愿为”“敢为”的奋斗精神,努力成为走在时代前列、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使命担当是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面对重重困难,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时刻保持奋勇担当精神,最终为革命赢得曙光。新中国一路走来,正是有江竹筠、杨靖宇、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等无数先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才使中华民族以崭新面貌自强自信屹立于世界舞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真情诠释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国担当。同样,新时代大学生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奋斗的新篇章”,要落实到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上。伟大建党精神赋予新时代青年“舍我复谁”的担当精神,高校应充分发挥建党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鞭策和引导作用,继续发扬“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意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本领,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在原有液硫脱气工艺的基础上增设液硫鼓泡装置,从克劳斯风机(K-301)出口引出DN150 mm的空气管线,经蒸汽夹套升温至138℃后分为两路DN100 mm的管道,其中一路经流量控制调节阀FV-31201进入液硫池一区底部,另一路经流量调节阀FV-31301进入液硫池二区底部,分别通过3条底部、两侧共14组6 mm孔洞的DN80 mm鼓泡管线引入池中。如图2所示。
伟大建党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斗争意识教育、使命担当教育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性。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认知是个体的知识系统,只有在对伟大建党精神有了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新时代大学生才可以构建起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层次认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灌输。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知识性、严肃性、政治性等特性,青年大学生易受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伟大建党精神专题教学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推动他们思想理论化、政治认同化。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伟大建党精神专题教学的灌输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政治认同,但教始终是外因,需要通过内因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思政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唤醒其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需要这一内因[6],从而激发起对伟大建党精神产生探求的兴趣。注重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才能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精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主线、深层要义,切实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感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价值意蕴。
情感是个体的感受系统,是认知的深化,只有在认知基础上形成坚不可摧的情感联结才能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一方面,要重视情感教学。情感对于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意志内化具有重要催化作用,是高校思政课的黏合剂。教师要重视情感教学,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使专题教学既有“知识”的高度,又有“情感”的温度。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在这里“共情”是指学生从情感意志上接受和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知识,实现自身情感逻辑与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情感观念相对接。在专题教学中,应善于发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意蕴,结合身边事件、社会热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事件与建党精神的逻辑关联,培养学生的深度反思能力,从而切实增强专题教学的实效性。
意志是个体的动机系统,具有调节和驱动作用[7],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从意识层面转向行为层面的动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新时代大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意志,自觉树立斗争意识,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主动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同时,要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8]要通过打造“学生期待”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养成自我认知、自我觉悟、自我监督、自我审视的反省习惯,不断挖掘学生道德觉悟、自我教育的潜能,从而把伟大建党精神 “内化”为道德品质、情感和意志。
行动是个体的执行系统,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落脚点。大学生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既需要思政课提供理论支撑,更需要通过实践平台转化为行动自觉。高校应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联动课堂,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专业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激发使命担当意识,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育人效力的内源性生成。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性,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借助各种资源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伟力。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系统思维、靶向发力、聚焦重点,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面临的时代使命等科学确定融入的方式方法,以增强践行力度、提高践行效果。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政治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坚持灌输性教育和启发性教育的内在统一。
灌输性教育是指运用说理的方式,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递、宣教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育人方法。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价值要义,以科学权威的意识形态占领思想阵地。在坚持“灌输性”的前提下强化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认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注重灌输方法。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通过融媒体获取的信息远比课堂上的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面对挑战,教师在专题教学中应突出系统讲授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二是创新灌输载体。灵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数字化教学模式,增强伟大建党精神专题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启发性教育是指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教育系统,教育者引导学生发现、分析与思考问题,使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产生综合影响的教育方法。启发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认知,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问题意识,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范畴、价值体系。同时,还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学生实际需求,注重相关知识的强化与补充,将学生碎片化的知识联结成体系,唤醒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深层次的心理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要探索多种载体推进启发性教育。应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用多样化载体促成灌输性和启发性的有效结合,如充分利用慕课、学习强国等思想性、综合性较强的学习软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借助微博、抖音等宣传软件,生动传播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搭建建党精神专题教育网络平台,运用3D模拟技术实现场景真实化,从而达到启发的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9]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抓住“情感”这一内在动因,才能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并使其产生深层次的追求与践行。在专题教学中,教师要贯彻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教学理念,健全心理关爱引导机制,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屏障,引导学生情感、价值正向发展,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课堂,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动“情”。实现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认同,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情感认同,真心认同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伟力;要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倾听大学生的想法,感受他们的情绪,以他们的心境体会和逻辑思维为切入点,把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沟通的过程,从而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的情感认同;要注重话语表达,善用“亲和”的话语代替“必须”“应该”等强硬话语,适当地运用“正能量”“打call”等网络热词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气概,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深入对话、畅快交流。
新时代大学生要共“鸣”。只有教育者单方面的“情感在场”,而忽略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样无法实现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转变时空观念。在认识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认知能力、现代观念、社会经验以及自身情感等因素的影响[10]。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应站在百年前的历史环境和场景中,来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命气息。另一方面,要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在对理论知识测试评估的基础上,还要考查学生课堂的互动度、情感共鸣的达成度,引导他们从“认知”到“认同”,使伟大建党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伟大建党精神育人价值的实现遵循着“外塑—内化—内生—外化”这一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而外化的前提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内化程度。为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在理想信念、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正向强化,高校必须遵循大学生道德意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规律,从“外砾性”教育向“内生性”教育转变。
“外铄性”教育指高校通过影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价值观念和实践行为的变化。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塑型的关键期,高校必须充分利用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实际,适时开展党史读书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其对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价值意蕴的理解。
“内生性”教育指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在已有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对伟大建党精神内在价值进行内化和自我生成。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以“主我”评价“客我”,增强价值自觉、自为意识,激发自我教育的内在驱动力。要注重过程评价,考查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变化,是否养成独立果断、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否在思想上增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自信,是否在行为上将伟大建党精神品质转化为自我德行[11]。通过外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发现“主我”与“客我”的矛盾与冲突,调动自我反省意识。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最终需要落脚到新时代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外化上来。一般来讲,个体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内化会转化为自觉行动,但这一过程会受到其思想波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尊重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特征,将“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学习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搭建集体实践平台。伟大建党精神专题教学可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展知识竞赛、党史宣讲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团队中交流与合作,激发其集体荣誉感。同时,思政课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亲社会性这一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集体实践中建立良好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锤炼品格。
提供“自助式”网络实践平台。为提升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可建立“自助式”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学生通过自由报名形式,在教师的带领下自主选择网络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师生在“自助式”网络实践平台上互动交流、发布实践心得,使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理论知识与践行使命的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