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以口述史为例

2023-01-04 19:43:38牛翠萍裴育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政历史大学生

牛翠萍,裴育萍

(长治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之一。如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探索一种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的教学模式,这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尝试运用口述史这一方法,结合实践教学的目标,设计口述史应用于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为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促进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一、概念辨析——口述史

“口述历史”一词由波希米亚人约瑟夫·古尔德提出,他到处搜集“我们这个时代的口述历史”[1]6,尝试记录平民大众口中的非正式的历史,尽管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口述历史笔记,但却留下了“口述历史”这一名词。之后,历史学者艾伦·内文斯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口述历史研究室,成为口述历史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机构。20世纪60年代,“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口述历史已经被大众接受”[1]7,这一词汇“已经成为通用词汇。”[1]7

什么是口述史?中外学者从多种角度给予定义。有人认为,它“通常包括口头传述和个人回忆”[2];有人认为是“人类个体记忆库”[3]7;还有人认为是“对个人记忆的采访和记录”[3]68。正如口述史学家唐纳德·里奇所说:“口述历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很难被任何单一的定义所完全概括。”[1]1不论有何争鸣,但都一致认为,口述史是由采访人和被访人共同建构,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摄像等现代科技设备,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一种口述凭证。

随着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学等领域广泛采用口述史来采集证据,使口述史越来越成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正如历史学家约翰·托什所言:“口述史不是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而是一种新的方法——一种能够使新资料发挥作用的手段。”[4]口述史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随着口述史项目在世界各地的扩展,口述史组织在许多国家纷纷成立,推动了口述史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课引入口述史的意义和价值

把口述史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在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丰富思政课课程建设、转变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学术和现实价值。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实践教学是其延伸和升华。将口述史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立德树人价值导向通过具体机制得以转化和落实。

口述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回到历史现场,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田野,去发现身边“活着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成为历史的书写者,把目光从上层转移到下层,从精英人物转向普通大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欢乐,真正明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将口述史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宏观方面讲,能够使大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党情、国情、世情,了解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微观方面讲,能够使大学生了解校史、家史、城市史、社区史等,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二)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小组课堂讨论、撰写研究报告、参观红色基地、调研考察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但由于覆盖面小、活动范围窄、缺少个性化等特点,也容易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

口述史带给实践教学崭新的视角,使学生从原有的静态文本学习转向动态参与。大学生以采访人的视角,对历史事件亲历者或目击者进行采访实录,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将自身带入历史场景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感受时代背景,体验被采访人的心理和情感,走入历史“现场”。这就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转变,开始回归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

口述史开拓了实践教学的空间,使实践内容变得丰富多样,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把视角、重心下移,而且还能开辟出新的探索领域。例如,组织大学生对家庭、社区、企业历史等进行有效研究,大大拓展了实践空间,大学生不再局限于那些已经耳熟能详的活动区域、事件和人物,转向对当前社会发展和普通群众生活的关注,进一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两张皮”、脱离实际的窠臼,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有了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口述史的引入还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超越学科边界,综合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探索,不仅对学术的繁荣,而且对科学文化的发展都将起到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产生于“多门学科的结合部、交界处”,是“多门学科既综合又分化的结果”。当前,要着重吸收和借鉴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人才学、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用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口述史概念是在历史学中提出的,但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已经超越历史学的学科界限,与很多学科产生关联,被“移植”到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传播学、档案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因此,把口述史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顺应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能够广泛吸取和借鉴各门学科的精髓,促进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互补和融合,加深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三、口述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契合性

口述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源于二者在实践过程和内容方面具有的内在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性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根本属性。”[5]122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教育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5]122为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创设灵活多样的实践路径,引导大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书本到生活进行实践,帮助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现实行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口述史就是一种实践,“就像考古学的发掘、社会学的调查、人类学的田野旅行一样”[6]63。口述史需要大学生走入社会,才能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口述史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同社会紧密联系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田野和群众之中去了解和感知社会,搜集第一手资料,并调整自己对历史的认知视角,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二)参与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师生主体在共同参与中进行,进而多向互动的一种自我建构活动。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在参与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情感体验、锻炼意志品质,从而进一步加强他们对民族、国家、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广泛动员和师生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陷入走过场和形式主义的怪圈。

在开展口述史实践中,学生无论以个人还是以课题组进行访谈,都是作为独立的思考者参与到实践中。口述史与理论教学不同,从前期确定主题、熟悉背景材料,到制定访谈计划、与访谈者的交流沟通,到中期使用现代技术设备进行正式访谈,再到最后阶段对口述访谈数据进行视频编辑、文字整理,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设计和具体操作。这就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活力,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合作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广泛开展合作。从场域看,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三者之间加强协调互动、合作配合,共同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主体看,有教师间合作、师生间合作、学生间合作、师生与社会合作等,主体间相互配合、多维互助合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维交流,有助于发挥群体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系统共进的意识。

口述史实践教学“在不同平常的平等基础上鼓励合作”[6]266,是锻炼和培养大学生合作精神的非常好的形式。一项优秀的口述史实践项目,通常从主题的确定、材料的收集到访谈的开展都需要好的团队成员间的协作。即使独自完成访谈任务,也要求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从相互熟悉交流信息到沟通感情过程中的配合与合作。也就是说,口述史教学模式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合作精神搭建了重要平台,能够促使大学生主动与社会、学校、家庭相联结,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

四、口述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一)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口述史主题

口述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是单纯为了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而是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开展口述史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使命担当。

第一,注重与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精心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代史探索、改革开放、新时代发展等紧密结合的能够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主题,聚焦历史和现实,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如,以“我在改革开放中成长”为主题,倾听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声音,从民间记忆的角度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从普通百姓视角展示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与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为大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史读本。

第二,注重与地方经济文化相结合。以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为主题开展口述史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和途径。如,以“我说山西古建筑文化”为主题的口述实践,引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开展问卷调研,或选择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当地古建筑对地方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文化效应,进一步对地方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也增进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第三,注重与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设计与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的口述史主题,为大学生了解自己家族、学校、家乡等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如,设计“我来写家族”主题,引导学生访谈自己的家族成员,梳理家族发展脉络,了解祖辈、父辈的过往,并与相应的时代背景结合,能够传承家族文化,增强代际沟通,同时获得理解他人、改变自己的机会,使个体的生命更加完整和丰富。设计“我的母校”主题,采访有代表性的老师,口述高校发展历程,从中了解校史,增强认同感,做到知校爱校。

(二)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口述史教学骨干队伍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口述史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思政课教师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但关于口述史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方面的积累比较少,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培训。

第一,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口述史专业培训。口述史访谈与生活中的日常对话不一样,是具有一定专业性或半专业性的访谈,是采访人与受访人密切合作而建构新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要求访谈者具备口述访谈的基本素养和技术。设计访谈主题和目标需要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访谈前需要依据主题熟悉、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访谈中需要新闻学的采访技巧;访谈后整理编辑需要语言学的表达方式[3]4。因而,思政课教师需要掌握与口述史有关的理论、方法、技巧乃至具体步骤。为此,应针对思政课教师定期举办口述史系列讲座,使之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口述史理论、方法和技巧,进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二,提升口述史访谈人员的沟通互动能力。对于开展口述史实践的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要成为一名采访者,而且还要成为会话者,最后还要成为心灵考古者”[3]3。口述历史被称为“对话之旅”。在开展口述史访谈之前,访谈人员要深入了解受访人的生活背景、家庭状况、性格特点、表达能力和习惯;在访谈过程中,要耐心倾听,提出与受访者共情的问题,让其主动讲出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被动的一问一答。一名优秀的思政口述史访谈者,能真正打开受访人的心灵记忆之窗,从而获取有意义、有价值的口述材料。

(三)依托相关组织,构建口述史实践平台

开展口述史实践教学,从设计选题、落实操作、整理应用,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团队,要依托相关校内部门,积极构建口述史实践平台。在高校党委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积极争取学校其他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和参与,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平台,依托平台开展口述史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知识体系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互动、传统对话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互动,把实践教学从课堂向校园、社会、网络空间拓展,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口述史实践还在不断探索中,但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口述性”“对话性”意义和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实施和推广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历史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