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研究

2023-01-04 18:33许传红刘惠子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载体活动

许传红 刘惠子

(1.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全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并发生质变后的结果,这种传播形态为受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及全方位的服务。随着时代发展变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统战工作载体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需求,创新统战工作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更加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凝心聚力作用,也有助于加强信息传导联通,进一步促进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

一、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特点

(一)价值取向多元

当今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异质性、交互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使得各种信息在全媒体的传输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现代社会,人们是通过一系列中介技术联结起来的独立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交往的对象和组织,拥有独立的思想观念。然而,数字信息背景下人们的独立性与完整性遭到挑战,全媒体将各种亲身实践之外的事情带入人们的生活中,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通过媒体平台不断输出自身的观点。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有些人第一反应不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是从媒体网络寻求答案,易受到外界各种声音的困扰,使得自我认同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独立性与完整性出现裂缝,价值取向趋向多元。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整个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之,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发生变革,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各种文化、思潮涌进国门,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冲击。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革命浪潮中,更易受到多元化思想和文化的侵染。受现实压力和竞争影响,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对实用和功利的高度关注,高校知识分子的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为功利化。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自信,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使得其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基本价值倾向发生变化,价值取向由单一转向多元。

(二)政治参与加深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拓宽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渠道,使他们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针对性强、无空间限制等特点,创新了参政议政平台和载体,开创了“网络议政”等方式。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能够更好地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融合起来,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共计170余次,无党派代表人士有180余人次参加中央高层协商座谈会,为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建议。”[1]这进一步表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意愿强烈,愿意为国家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是长期进行脑力劳动,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普遍关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善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水平较高。他们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独到见解,建言献策的意愿较强,其中的代表人士积极参与人大、政协工作,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三)思想观念活跃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世界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信息呈现出爆炸性增长趋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信息传播起到放大效应。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学历层次较高,拥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居多,思想观念活跃,大多有海外留学经历,崇尚“学术自由”,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有时会掉入西方“自由民主”的陷阱。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独立意识强,在保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愿意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喜好选择加入不同的组织,对于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愿盲从,善于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政治追求上表现出多样性。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活跃还表现在文化追求上,他们对于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对不同文化秉持交流交融的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对外来文化应保有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态度,不能全盘接收。当今,全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定挑战,大数据技术运用不当容易使受众掉入“信息茧房”的陷阱,往往只能接收到“私人订制”的信息,造成获取信息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倘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自身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众多思潮的影响下,易出现理想信念、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高校统战工作对象需要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维护社会意识形态主旋律。与此同时,统战部门也需要对统战工作对象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其明确自身责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

(四)社会影响力扩大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从国家政策角度看,高校硕士博士招生比例进一步扩大,根据教育部颁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研究生招生110.66万人,比2019年增加19万人,增长20.74%。其中,博士生11.60万人,硕士生99.05万人。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比2019年增加27.59万人,增长9.63%。[2]根据中央统战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大专学历以上的知识分子中党外知识分子占比75.1%。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教育得到普及,民众眼界和思维更加开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传播自身价值观的渠道和载体更多,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传统活动区域是高等院校,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及科学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开始逐步拓宽自己的活动范围,活跃于政府咨询、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多领域。人事制度改革、社会竞争愈发激烈,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身兼多职的趋势更加显著,活动范围不仅存在于线下,线上活动也十分活跃,比如开网课、针对时政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网上议政等,对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二、全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媒体”论,[3]从时空、信息技术、社会、媒体功能四个维度对全媒体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全媒体时代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影响,个体自我认同易发生混乱,价值取向多元化,在社交媒体中易受到不同观点的影响和裹挟,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自身标签化的一面,这会对统战工作造成混淆。统战工作需要创新载体,根据个体的不同身份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统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4]。当今社会,网络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接受的信息量也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统战工作载体所传输的信息量已无法满足他们对于吸收多元信息的要求,在时空上也不利于统战主客体进行互动交流,需要创新在更大范围内承载更多统战信息的载体,增强统战工作影响力,将统战对象紧紧团结起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攻坚力量。

(二)增强高校统战工作实效的迫切需要

全媒体时代对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统战部门应对信息技术变革和大数据环境的考验,将全媒体运用于统战工作中,拓宽统战工作渠道,成为统战工作的新课题。

运用传统工作载体易使统战信息无法即时传递、无法形成有效双向互动,使得统战工作的实效性无法得到保证,这是因为传统统战工作载体主要采用线下模式开展统战工作,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只注重单方面统战信息的灌输,上传下达往往不能及时;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统战载体往往需要召集统战工作对象进行集中线下交流,但由于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流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特点,会导致统战信息传递环节遇到较多障碍,信息传达效率较低。随着统战工作对象的不断增多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统战工作载体有待实现创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打破传统统战工作载体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增强统战工作实效,畅通统战工作渠道,保证统战信息传递,对于提升统战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凝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向心力的有效手段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具有明确的政治态度、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学历水平、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传统统战工作主要采取自上而下搭建组织的方式聚集统战工作对象,容易受时空限制,仅仅适用于小范围互动。而全媒体技术条件下,统战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大多数组织通过媒体技术进行连接,通过建立群组联系统战工作对象,但多数用作消息、通知发布等,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因此,创新统战工作载体需要更好地发挥全媒体技术的作用及效能。

通过搭建载体,满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需求,能够将其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党的理论政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意味着相关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创新载体平台能够使统战理论政策及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

传统媒介环境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虽然心系国家大事,有着积极参政的意愿,但自己的意见无法及时地传达上去,也无法及时收到反馈,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影响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需求增强,思想观念较为活跃,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储蓄,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大事关心,对国家政策和制度深入思索,有着较高的政治热情。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创新统战工作载体,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及时反馈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意见建议,拓宽他们参与政治的渠道,促进统战主客体双向良性互动,激发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热情,把分散的“社会自由人”变为“有组织的代表人士”,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从而实现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广泛团结。

三、全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的有效途径

(一)以“聚”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组织载体

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组织载体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主党派在高校的各个组织,如中国民主同盟会、致公党、九三学社等,这类组织较为成熟,但人员数量较少,无法代表大多数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另一类是联谊会,如归国华侨联合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欧美同学会等,这类团体组织自发性较强,组织紧密度较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分布于高校各个专业领域,工作时间、地点、内容不统一,兴趣爱好也不同,不易聚集起来,建立一个组织将他们聚集起来是重要突破点。首先,成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将他们聚在一起,根据活动的区域、专业领域或兴趣爱好分成若干小组,并指派小组长,建立基层联谊会。其次,将新媒体融入联谊会建设中,建立线上小组群,方便开展线上会议或消息通知,举办交流活动。最后,各高校建立统一战线工作研究基地,将统战研究工作者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加快成果转化,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交流,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完成统战工作基本任务,扩大统战工作的影响。

(二)以“趣”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的创新需要以“趣”为中心,吸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目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活动载体主要有两种类型,理论学习类和实践活动类,理论学习类主要包括政治学习、座谈会、茶话会等,实践活动类主要包括扶贫帮困活动、参观展览活动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事务性工作较多,空余时间较少,活动场所不固定,活动形式单一,活动耗时长,则无法吸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活动。因此,要增强高校统战知识分子工作活动载体的趣味性。首先,活动制定要有针对性,与本职工作建立关联。如果活动内容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毫不相关,可能会无法调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其次,活动制定体现趣味性,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如进行理论学习类活动时,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让他们动手制作ppt或者学习类网站,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参与感。最后,活动开展突出网络化,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分小组自行开展活动,丰富活动形式,以网络化模式提高统战工作实效。

(三)以“新”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宣传载体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宣传载体主要有两类,即利用传统工作载体和网络工作载体进行宣传,传统工作载体主要包括电视、报纸、电台、校园公告栏等,网络工作载体主要通过论坛、社交软件等进行。在全媒体时代下,不仅需要传统工作载体,也要利用好网络工作载体。首先,需要建立统战工作网站,在网页设计、栏目制定上有新意,能够吸引统战工作对象的目光,发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内容设计,构建实用性和可读性并重的统战网站。其次,建立高校专属统战微信公众号、官网微博账号,将统战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形成覆盖面积更广、影响力更大的统战信息传播网络。最后,创设“网上统战之家”小程序,增添统战知识、统战风采、统战活动等板块,使统战工作对象可以通过此平台及时了解统战工作最新动态,随时随地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四)以“浸”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文化载体

创新统战工作文化载体,以“浸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将统一战线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使其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正确政治立场。首先,构建统战工作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文化传统的综合表达。传统的话语体系由于模式较为单一与固定,较难引起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精神共鸣,统战工作要构建专属的话语体系。全媒体时代,可以通过讲好统战故事,完善统战话语体系,将统战工作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其次,充分利用校园传统媒体进行环境渲染,如运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宣传统战理论政策、传播统战信息,使统战理论政策、统战信息更好地融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中。最后,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运用“两微一端”将统战工作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中开设统一战线史的学习专栏,充分调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载体活动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