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科
(西安社会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人类社会步入近现代以来,实现现代化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发展追求的共同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新现代化战略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奋斗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始终重视和发挥好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在探索并回答“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始终把实现现代化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旧中国积贫积弱,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基础和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实现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四个方面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传统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主流意识和观念为主导的现代化模式,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现代化的新实践。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2]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以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历经几百年才完成的发展。面对发展成就,必须始终保持清醒,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发挥众人的力量,发挥团结的优势,鼓励、激发、引导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共识、汇聚人心、集聚力量的法宝,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紧紧依靠坚持统一战线这一凝聚团结富国的力量。
发挥统一战线作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张敏以统一战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法宝为题[3],从多党合作视角探讨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姜秀英以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为题[4],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论述了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王秀绒以统一战线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为题[5],从历史的视角阐述了统一战线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贡献了重要力量。黄肖芬以爱国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全方位性为题[6],考量了统一战线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职能。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从知网搜索来看,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二是现有研究成果时效性不强。基于此,本文站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考量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伟大实践为基础解析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并面向未来探讨如何继续发挥好统一战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放在重要位置,并注重发挥其凝聚、导向和整合作用,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早期的共产党人就认识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1919年7月,毛泽东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指出:“由许多小的联合,进为一个大的联合……由许多大的联合,进为一个最大的联合。”[7]1922年7月,基于国内政治势力对峙的现实和共产国际的推动,党的二大具有里程碑意义地初步提出了统一战线方针,首次论述了构建民主联合战线的策略和方针。随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正式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实践探索,也在多灾多难的中华大地上不断播撒着民主革命的火种。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关于农民问题的一系列正确观点运用于土地革命实践,使统一战线建立在牢固的工农联盟基础上。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抗日救亡的政治主张,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8]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奠定了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选择,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号召,组成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建立了新中国。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实行对外开放。1979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共同组成的最广泛的联盟。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会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成为统一战线领域首部党内法规,为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夯实新时代统一战线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建立、完善、发展的历程,也是强化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历程。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自身肩负和担当的历史使命,积极调整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确保统一战线始终与党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一致,确保统一战线始终保持向心力、凝聚力,为建立大团结大联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明确了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面对残暴凶恶的敌人,占总人口少数的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重视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9]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在反帝反封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内一穷二白毫无基础,国际上敌对势力反制打压,如何牢牢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如何在基础薄弱的新中国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好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迫切而现实的课题。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10]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挥好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中苏关系破裂和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路在何方?中国共产党大胆革新,在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上勇于探索。邓小平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就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11]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邀请工商业知名人士一起座谈,共谋国家改革发展,“五老火锅宴”成为统战史上的佳话。以此为标志,汇聚起众人齐心建设社会主义的共识,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新时代,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12]在党中央领导下,新时代的统一战线继续牢牢举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旗帜是指引前进方向的标识和引领航向的坐标,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发展前行的重要支撑。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实践探索的宝贵财富。高举“两面旗帜”,能够强化思想引领,明确前进方向,增强行动自觉,确保统一战线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
旧中国遭受欺辱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心不齐、力量难聚。孙中山先生讲:“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领导者和主心骨。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凝聚起不同时期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力量,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大革命时期,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人数少、力量弱,为了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起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掀起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农民这个革命主要同盟军,把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起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符合中国实际的全新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策略,倡导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间势力的力量既广泛又重要,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广大中间势力展开了积极争取,建立起巩固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解放全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积蓄了力量、提供了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得到巩固、发展和壮大,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为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更加广泛、更加紧密、更加有力的联盟,并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了一切发展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越来越多的阶层和人民、越来越强大的力量聚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依靠团结的力量,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全面脱贫攻坚,打赢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统一战线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广泛联盟,根本职能是凝聚人心、整合力量,把各界的不同力量汇聚到一起,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力。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包容吸纳的策略原则,能够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团结的力量,形成同频共振的持久动力,持续推动党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实现。
坚持统一战线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新时代赋予统一战线新的历史使命,要在深刻总结党的统一战线历史经验基础上,继续传承和发挥好这一重要法宝作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本质的要求。历史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才能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认同和拥护,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统一战线为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服务,无论形势任务如何变化,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丝毫不能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13]统一战线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扎实推进各领域工作高质量发展,增强统一战线的向心力、感召力、推动力,不断促进和巩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不断在最广领域、最宽范围、最大程度达成共同奋斗的思想共识。
爱国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14]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是为了更好地凝聚思想共识、激发爱国热情、汇聚发展力量,共同建设好社会主义祖国,让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继续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是发挥统一战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必然要求。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就是要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提高对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发展和现实的认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热爱社会主义、维护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推动统一战线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跨越、取得新突破。
统一战线是求同存异的政治联盟,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其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必然不同,体现出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客观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15]统一战线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围绕中心目标,激发和调动积极因素,消除和化解消极因素,最大限度、最广范围地汇集各方面的力量。力量从哪里来、怎么汇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大统战工作格局之“大”,在于工作覆盖面广大、工作意义重大,事关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战略全局和政治大局、社会大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任务繁重而艰巨,统一战线要始终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胸怀国之大者,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统战工作的使命职责,细致有效地开展好各方面的工作,这样就一定能汇聚磅礴伟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广泛力量支持,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16]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一场接力跑,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需要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挥好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以凝聚思想共识、坚定发展方向、汇聚前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