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2023-01-04 17:12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总书记

孙 磊

(1.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就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其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二个必须”[2]。这一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飞跃,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紧跟中国民族工作实际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和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立足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创立和发展的,是指导人们认识民族现象、民族问题,探寻民族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主要理论有:第一,民族的发生、发展、消亡尤其自身的发展和演进规律,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共同体。第二,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主张民族平等。第三,各民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民族作为一个民族而长期生息繁衍,都有其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优点和特点。第四,民族差别、民族问题将存在很长时间。第五,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第六,阐述了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般过程。第七,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一般普遍原则[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多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一是指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消亡论”的错误观点,民族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思想提到新高度,先后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原创论断。三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一部分的理论提升到新高度。当前,西方新一轮种族、民族主义呈现回潮趋势,新自由主义、逆全球化、新民族主义、宗教问题等蔓延,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西方国家甩锅、抹黑中国,妄图利用人权问题、中美贸易战、民族问题破坏我国边疆稳定和祖国统一。面对严峻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工作统筹至国家主权、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作为治国理政重要组成部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

(二)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向纵深推进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回望党的百年历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遵循规律性、体现原创性、彰显体系性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5]。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基本理论、政策、原则、方法、制度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从纵向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推向新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如何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摆脱民族压迫、消除民族歧视和隔阂”等任务,形成了党的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于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围绕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巩固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推进民族地区改革稳定”等任务,在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区域自治等各项政策,建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不同时期民族工作所面临的主题和主要任务,从中国实际和发展阶段出发,形成了以“两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日趋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进行了深刻分析,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少数民族实际,提出了诸多创新性论述,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推向新阶段。

从横向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提升到新境界。一是深化和发展了党的民族团结理论。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生命线”“中华民族一家亲”“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等论述。二是深化和发展了党关于民族发展的理论。强调“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2]。三是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提升到新境界。自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了民族识别工作,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存在误区,学术界也曾经出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与“多个”的争论,对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甚至有人提出,“讲中华民族,就不能讲各民族;讲各民族,就等于否定了中华民族”[6]2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创新论断。在“中华民族”基础上增加“共同体”这一表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实体特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多元一体”的统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2],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作为一个重大的原创性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是新时代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7]。

(三)实现了对西方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的超越

西方学者们从历史进程、意识形态、政治学说、情感话语等方面对民族、民族主义进行了多种解读。对民族的界定主要有“原生论”和“工具论”两种代表观点。“原生论”认为民族仅仅存在于自然秩序中,是原生的、自然形成的,是人们从共同血缘、历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中结合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工具论”认为,现代的民族和民族国家与历史上存在的族群特性没有历史关联[8],民族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9],民族是被建构的。与此对应,民族主义就划分为了“族裔民族主义”和“公民民族主义”两种类型。“族裔民族主义”强调用“共同血缘、共同地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记忆”等族性特征来划分民族,给每个人贴上具有“种族”或“部(民)族”同质性的标签,追求政治边界与民族边界的完全一致。“公民民族主义”认为,民族是由具有天赋权力的公民个体,一致认同他们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共同的政治信念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建构的。例如美国强调“自由、民主、法律以及文化与政治平等”构成的“美国信条”就是典型的美国公民民族主义的理念[10]。以上两种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排外性。正如尤尔根·哈贝马斯指出:“民族主义主要具有两个问题:一是好战性;二是在多元社会当中无法很好地实现社会整合与团结的功能。或者说,由于民族认同是依赖于诸如历史、文化、语言乃至血缘等过于具体的纽带,从而导致它在当今的多元社会当中难以具有包容性。”[1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西方的“工具论”与“原生论”有本质区别。与西方“工具论”强调的人为构建民族不同,中华民族在由自在转为自觉过程中,一直是实体,不是虚体。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差异但不否定差异,实现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共同性是方向、是根本,差异性不能危害共同性。尊重和保护民族特性但又不强化民族特性,这与“族裔民族主义”也划清了界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创新还体现在:民族工作方式方法,民族工作战略思维,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育与管理,城市少数民族工作,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事务治理等诸多方面。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实践创新

(一)立足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李维汉同志曾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有着不同的内容。”[12]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精准脱贫。与此同时,民族复兴道路上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1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研判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站在新时代新征途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上升到党和国家战略。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4];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15];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成效显著。党中央主持召开了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出台了系列方针政策。2014年10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出台;2019年10月,《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出台。以上文件的出台与实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精准脱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注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6]。通过以上简视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遵循“思想(意识)—党和国家战略—民族工作实践—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的进路,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创新的全景式叙事。

(二)聚焦新目标,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途上,民族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聚焦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党中央进行了诸多战略安排和实践。一是确立“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目标。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上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6]197;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2]。二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7]。三是多措并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家战略引领下,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差别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与区域支持政策,坚持“双循环”战略。同时,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注重推动产业调整与转型升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论述,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有本质区别。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虽然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但没有实现发展成果归全体公民共享,造成整个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收入差距日益加大,不平等现象愈演愈烈,社会极化现象严重。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的本质区别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中华儿女自由全面发展、共同走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贡献新方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8]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政治分化愈演愈烈,民粹主义、保守主义、新帝国主义、身份政治、“后真相”政治、“后物质”主义等思潮激荡交织。由此观之,当今世界形势可谓暗流汹涌,复杂多变。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人类全球性问题带来的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9]。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20],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每个民族”,就蕴含着对世界民族问题的关照。

民族问题是与民族有关的涉及民族生存、发展和各种相关利益等的矛盾问题。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于国际社会之中,有民族的地方就有民族问题。中国解决自身民族问题,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把握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国际格局演变大势,回应了世界各国谋求解决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全球性问题的共同关切,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博大胸怀,为世界民族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三、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学习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一)领悟思想精髓,避免误读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僵化运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之精髓,深刻领悟这一精髓,才能避免误读和实际工作中的僵化运用。一是要正确处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纲”和“目”的关系。“纲”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权威地位、统领作用和根本遵循的强调[21],必须坚持“纲”的统领作用开展工作,同时也要兼顾“目”的推进,真正发挥“纲举目张”的功能。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消除理论误读和政策争议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理论误区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一体不讲多元、强调共同性否定差异性等;在政策争议上,先后出现所谓第一代民族政策、第二代民族政策、民族问题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等争议。针对以上误读和争论,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与共”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蕴,用“四个必然要求”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用“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原则,以上论断具有消除理论误读和政策争议的重要功能。三是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把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凝心聚力,为民族复兴汇聚起磅礴力量;有利于夯实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堤坝,众志成城,为民族复兴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有利于在尖锐复杂的对外斗争中把握先导,赢得主动,为民族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二)把握思想特质,全面领会其思想的丰富内涵

政策延续性、内容创新性、实践指向性、世界多变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鲜明特质。其一,政策延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主持召开了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多次强调和坚持,体现了思想所具有的政策延续性。其二,内容创新性。在民族工作重要性、民族关系、民族发展、民族事务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都给予了科学阐释,回应了民族工作的时代之问。其三,实践指向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十二个必须”中,第四条到第十二条是微观层面,从微观举措上回答新时代民族工作“怎么做”的问题[22],彰显了实践性指向性。其四,世界多变性。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全球新冠疫情叠加,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交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极端种族、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阴云挥之不去,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种族、民族主义回潮。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动作频频,试图利用民族问题制造中国的分裂和内乱,达到分化中国的政治目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回答了如何在多变世界中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坚定“四个自信”,与时俱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23]推动其思想不断发展,要坚定“四个自信”。一是坚定道路自信,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动摇。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问题解决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新。二是坚定理论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在民族工作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探索中,经过了民族自决、民族自决与自治并存到最后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同样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保障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少数民族的各种权利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家统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应民意,需继续坚持和完善。四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大一统的天下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等,都是各民族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6]255,“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2]。为此,要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鼓励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推动建立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彰显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项目,创作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

(四)强化思想引领,提升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国际话语和影响力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用脱离世界。”[2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注重将我国民族问题与世界民族问题相互关联,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这一重要思想的学习,要依此为引领,提升中国民族理论的国际话语和影响力。一是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国际话语,提升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我国的民族理论政策在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同时,也遭到一些西方国家的误读、蓄意歪曲甚至攻击。我国民族理论政策在国际上的声音仍然较小,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25]。所以,要摆脱上述境况,就要提升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自己的学术、学科、教育、专业等方面的话语权。二是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尤其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宣传和交流。要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讲清楚,把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优越性、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优越性讲明白,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故事讲精彩,采取多种媒介,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塑造优秀的中国国际形象。同时注重对外交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学术、学科、知识、宣传话语等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世界影响力。

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之树常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整体与重点、国际与国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精髓、意义及推进路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坚决反对机械僵化、急躁冒进的错误观念。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中,深化对这一重要思想的学习和把握。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总书记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