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朱广琴,王 兵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近年来,我国养羊业发展迅速,羊场规模不断扩大,饲养密度也在增大,但各种羊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影响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球虫、蠕虫、螨虫等寄生虫感染,中毒、饲养管理不当及各种应激都可能是致病原因。以此为依据,可将羊病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3大类,通常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疫病,现将羊常见疫病防治要点进行介绍。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绵羊较山羊易感,羊发病后会产生一系列神经症状,短时间内死亡。由于炭疽的疫源地一旦形成难以在短时间内根除[1],因此疫区羊只每年应定期接种疫苗。如颈部皮下注射II号炭疽芽孢苗,接种后2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该病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羊感染后往往在齿龈、硬腭和舌面出现小水疱,并发生跛行,羔羊可因心肌炎或出血性胃肠炎而死亡。免疫程序如下:成年羊,每年免疫2次,每次间隔6个月;幼羊,出生后4~5个月免疫1次,间隔6个月再免疫1次。
该病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稽留、口腔糜烂、腹泻、肺炎等为特征。山羊、绵羊均易感,潜伏期为4~5 d,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严重暴发时,死亡率高达100%。该病目前无法治疗,一旦发现病例,须严密封锁,扑杀患羊。该病毒和牛瘟病毒有抗原相似性,所以受威胁区羊只接种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牛瘟病毒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该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羊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皮肤或黏膜上出现典型痘疹为特点。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一旦发病,应对患羊及其同群羊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假定健康羊、受威胁羊群可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建立免疫保护带。方法:在羊后肢股内侧或尾根腹侧皮内注射0.5 ml,4~6 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疫区内羊群每年定期接种。此外,羊场在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提高羊群抗病能力。
在我国南方,羊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猝死,可能与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中暑、有毒植物中毒等有关。患羊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如四肢划水状、肌肉痉挛、共济失调等,常突然倒地死亡。此病常发地区定期接种“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三联苗有一定预防效果。陈嘉兴[2]指出,对表现神经症状的患羊,应立即放血处理,少数患羊6~7 min后能恢复正常神态。然后查出原发病,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该病俗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山羊、绵羊均易感,羔羊及3~6月龄的幼羊最易感。病初,患羊口唇、外阴等处皮肤或黏膜出现丘疹与水疱,进而形成溃疡、脓疱,最后形成花椰菜状结痂。部分患羊可继发结膜炎,甚至失明。
1.6.1 预防 加强检疫,保障引种安全,防止外来疾病传入。羊场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挑出饲草中的芒刺、硬物,防止羊只皮肤或黏膜受损。此外,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1.6.2 治疗 为避免传染,应将患羊隔离治疗,对环境及饲养用具严格消毒。治疗时,患部先用生理盐水或灭菌的蒸馏水冲洗,然后用0.1%高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溶液清创,再涂抹碘甘油或2%龙胆紫,也可使用1%~2%明矾溶液、抗生素软膏、冰硼散等药物,1~2次/d,连续治疗4~6 d可缓解。重症羊患部处理的同时应配合全身治疗,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该病又称山羊支原体肺炎,俗称“烂肺病”,是由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等引起的一种山羊特有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患羊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和流产等症状,发病率可达30%,死亡率可达60%[3]。
1.7.1 预防 严禁从疫区引进山羊,对引进的羊要隔离观察30 d,证明健康后才可混群饲养。在疫区皮下注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剂量:6月龄以下山羊3 ml,6月龄以上5 ml。患羊污染过的环境、用具用4%氢氧化钠溶液、戊二醛或聚维酮碘等化学药物进行消毒。
1.7.2 治疗 一是静脉注射新胂凡纳明(914),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稀释为5%溶液,静脉注射。剂量:5月龄以下羊只0.1~0.15 g,5月龄以上羊只0.2~0.25 g。必要时,间隔4~7 d再注射1次以巩固疗效。二是皮下注射磺胺嘧啶钠。剂量:0.15 ml/kg体重,1次/d,连用3~5 d。三是患羊初期可内服盐酸土霉素,也可使用替米考星、泰乐菌素、罗红霉素,或者多西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
羊肝片吸虫成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内,前端有锥状突起,上有口吸盘,在口吸盘稍后方有腹吸盘。在胆管内,成虫排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经过一系列发育,变成具有感染性的囊蚴,羊只经过食草或饮水而感染。该病呈地方流行,在低洼、沼泽地或有河湖分布的放牧地带多发。幼虫在羊体内移行,经过肝脏、肠道产生机械性刺激作用,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胆管炎、肝硬化或内出血等,进而产生营养障碍、贫血、水肿和消瘦等症状,甚至死亡。该病重在预防,可采取定期驱虫、消灭中间宿主和安全放牧及加强饲养管理的综合性措施。常用驱虫药物有三氯苯唑(即肝蛭净)、溴酚磷、丙硫咪唑等。需要注意的是,三氯苯唑在羊泌乳期禁用,要注意28 d的休药期;丙硫咪唑不得用于妊娠羊,宰前休药期不少于10 d;溴酚磷容易中毒,可用硫酸阿托品解救,休药期21 d。
羊绦虫病的病原较多,分别是裸头科的莫尼茨属、曲子宫属、无卵黄腺属,且常混合感染。它们在小肠内寄生,对羔羊危害极大。羊只排粪时将绦虫孕节和虫卵排出体外,被地螨吞食后,虫卵内六钩蚴爬出,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羊只因食入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幼虫进一步发育为成虫。成虫虫体很大,且生长快速,在这过程中夺取羊只大量营养,导致其发育不良。当寄生的虫体量较多时,容易引起肠套叠或梗阻,甚至导致肠破裂。虫体在寄生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导致宿主中毒。幼羊感染后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缺乏、腹泻或神经症状,常因重度贫血或脏器衰竭而亡。患羊粪便中混杂具有活性的孕卵节片,用压片法可观察到其清晰结构。通过粪便沉淀法或漂浮法检查到虫卵即可确诊。治疗常用药物有吡喹酮、阿苯达唑、氯硝柳胺(即灭绦灵)。其中,氯硝柳胺在使用前应禁食12 h,还要注意28 d的休药期。预防性驱虫要注意时间,建议在放牧后28~35 d进行成虫期前驱虫,然后隔14~21 d第2次驱虫。但是要注意,驱虫后大部分虫卵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此时应将粪便堆积发酵,杀死虫卵,避免其污染环境后造成重复感染。
羊毛圆科线虫病发病率高,对宿主的危害也极为严重。该科线虫种类繁多,常混合感染,其中捻转血矛线虫对宿主的危害性最强。该虫寄生在羊真胃,头端细,口囊小,但其内有矛状刺。雌虫和雄虫合抱,相互捻转,外观如同红白相间的麻花。羊只因采食被感染性幼虫所污染的饲草或饮水后而感染。该病流行性强,虫体到达真胃,通过矛状刺损伤胃黏膜,并分泌抗凝血酶,大量吸血,夺取宿主营养,感染严重时导致重度贫血或胃溃疡,还可以通过分泌毒性物质抑制宿主神经调节,进而引起羊只消化机能紊乱,羔羊被感染后常因抵抗力弱而死亡。诊断该病有2种方法,在动物生前一般用漂浮法检查虫卵,必要时可通过幼虫培养法进行鉴别;在患羊死亡后可通过剖检尸体查找虫体而确诊。
该病是艾美耳属球虫寄生在绵羊或山羊体肠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炎症。这个属的球虫种类很多,其中阿氏、雅氏艾美耳球虫致病力最强。前者常寄生于小肠,后者寄生于小肠后段、盲肠或结肠。成年羊多是带虫宿主,而羔羊感染后死亡率高。由于羊群中带虫现象非常多见,单纯依靠粪检球虫卵囊的做法并不严谨。因此,在诊断时必须综合发病年龄、症状及病变特点进行科学论证。为预防寄生虫感染,羔羊出生1个月后适当补喂抗球虫剂,常用六甲氧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
随着羊场规模的扩大,饲养密度的增加,很容易导致羊抵抗力下降,各种羊病接踵而至,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养殖场应控制饲养密度,及时清理粪便,做好羊舍地面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同时,根据本地区羊传染病或寄生虫流行特点,合理接种疫苗和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性驱虫,此后对羊粪集中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加以消毒,必要时配合化学消毒,消除病原体的潜在危害。为了羊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及时淘汰残劣羊只,净化羊群。此外,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换料、转群、剪毛、兽医治疗等各种应激。要时刻关注天气和羊舍内温湿度的变化,确保动物生长环境舒适,提高羊群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