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广东佛山 528041)
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高职人才培养规模持续扩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却出现了所培养的艺术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基于产业需求定向进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并不统一。并且所应用的教学模式仍以理论知识讲解与艺术素养提升为重点,未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的比重,导致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需要通过产教融合理念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增强高职人才培养及产业需求之间的关联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产教融合的实施,要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确定为基础,需要基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的重构与优化,并制定出与之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定。要求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人际交往、创新创造等多项能力,从而培育出更加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化设计人才。因此,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有所帮助,也可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
产教融合以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就业市场针对性培养人才为重点,主要特征是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多元化合作理念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融合,注重实践教学,创新与应用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如可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任务设定,引导学生于任务独立思考、设计、实施过程中强化艺术设计能力。同时,还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项目教学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应用,对艺术设计人才展开针对性能力培养,可使《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思路更广、方式更新,助力学生艺术设计技能的提升及知识范围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产业发展及企业需求的适应性[1]。
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其关键步骤是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增强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密切性,在有目的、有规划地强化训练过程中增强艺术设计人才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适应性,保障《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高效开展。但就目前而言,仍有一些高职院校未能及时调整《艺术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相互分离,契合性较低。也未针对性了解地方产业的发展情况,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针对性,专业特色也未充分体现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人才不充分契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带来阻碍[2]。
教学方式创新是产教融合实现的主要途径,需要在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及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受限于传统的教学观念,部分教师未能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挤占学生于课程上思考与动手实践的时间。同时,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未能对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未能有效利用合作探究学习、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未能实现对产教融合要求的全面贯彻,导致《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低效,在被动式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知识体系难以有效构建,应用技能也难以得到全面提升。
基于产业需求及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产教融合的重点。然而以往高职《艺术设计》所应用的是笔试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此种考核方式明显与产教融合要求不符,与校企合作模式不相适应。但部分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开展中,未能及时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仍以理论知识考核为重点,未增设实践考核内容,或是虽有设置但形式化严重,未做到对实践过程的详细记录与客观评价,致使考核结果不准确,无法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指明改进方向。同时,部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存在部分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未建立有效的校企协同沟通机制,也未针对企业给予相应的激励补偿[3],加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构建的滞后,难以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多方保障,从而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1.1 基于产业发展培育人才,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把握因地制宜、满足产业服务需求、彰显专业特色的原则,通过对本地产业状况的分析,结合产业人才需求定向化进行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此增强地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市场关联性提升的基础上,促进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可引入与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的人才技术能力、知识素养、道德品质等多方面标准开展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从而保障艺术人才顺利就业,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设计人才[4]。
3.1.2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确保专业特色有效彰显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应立足本地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课程教研团队的组建、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实现课程的科学建设,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有机融合,构建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块,既要关注知识更新,也要了解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就业市场及产业需求,在工学结合、教学统一的基础上,构建更契合产业发展动态的教学内容,使《艺术设计》课程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展现出来。如景观设计或数字媒体设计类企业较多的地区,可基于产教融合要求培养园林景观设计、花卉设计、动画设计、美工设计等方面的人才[5]。
3.2.1 关注课堂教学,应用新型教学方式
应增强《艺术设计》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关注度,以教学大纲标准为依据,遵循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要求,以严谨的态度上好每堂课,明确各堂课的知识重点,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扎实、深厚。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课程内容引入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如可通过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转变思维,从逆向角度或基于多个维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也可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入契合课堂教学内容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了解设计思路、设计目的,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使课堂互动性更强、效率更高,依托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实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显著提升。
3.2.2 利用互联网优势,引入网络教学模式
除基于实体课堂的教学之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还可依托互联网构建网络教学模式,要对互联网时代背景所带来的教学便利加以利用,通过有效整合网络上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制作微课、慕课,搭建创新网络教学平台。打造内容丰富的优质资源课程,应用多元化的网络教学方式,充分了解产业发展趋势、掌握就业市场动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确保学生能够于课余时间基于自主学习模式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培育出契合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3.2.3 重视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施。应以企业岗位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养要求为基准,做好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可在真实项目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中实现项目设计的引入,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行项目任务解决方案的探讨与分析,从实践中吸收知识,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实操,从而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操水平。高职院校可通过图书馆、产业园等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利用,设计多元化实践教学项目,实现教学、课程及工作三方的有机整合,为产、学、研、用的融合提供保障。在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的过程中,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技术能力的强化、知识体系的扩充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3.3.1 做好考核评价方式创新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必然要基于产教融合构建新型考核评价方式,要在考核评价中纳入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并确保其占比与理论成绩相同。在评价方式方面,不能局限于任课教师评价这一种方式,还应将实践指导教师评价引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同学互评与学生自评,在多主体评价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进行学生的全方位考评,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学生表现,得出更加客观、精准与全面的人才培育考评结果。
3.3.2 提升师资水平
高职院校要聘用具备深厚理论知识且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设计人才担任任课教师,并于入职后开展定期培训,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要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走入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真实岗位上增进对产业需求、企业人才要求的了解,从而针对性进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以及内容的扩充,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除此之外,还可将艺术行业内的知名人士、专业技术人才邀请到企业召开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议,对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困惑给予解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之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契合产业需求、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6]。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人才培育要求也逐步提升。高职院校需要基于满足需求、优化服务的目标,通过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协同育人理念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基于产教融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在了解地区产业结构优势、分析人才需求标准的基础上,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引入新型教学形式,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保障。构建一个更加契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向本地企业输送大量专业化应用型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