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娴雅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高校新课改,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让学生不仅了解知识,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走出校门后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学校应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根据所设专业,把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密切结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便是产教融合理念[1]。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在进入大学之后,学习任务变成为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能够有效衔接,产教融合,帮助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所以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设置,在实际教学中以企业的生产标准为教学目标[2],营造教育、学习、实践、生产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努力实现产教结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会有更好的表现,从而提高学校的口碑。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希望就业人员在上岗之后迅速进入到工作状态中,不想投入太多的时间来让员工慢慢熟悉工作岗位流程与业务,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企业希望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因此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能力非常看重。企业更希望招聘一些在校期间理论功课好、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思维灵活,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所以在工作中也会上手更快。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中,部分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实践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将实践教学的开展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在《产品设计》教学中,课堂的重点放在了产品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产品设计背景上,如想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为何要进行这个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构建草图,如何建模、采用何种材质来制作产品,产品制作的工程图等。对于产品设计出来之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市场对于这种产品的需求度以及产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等关注不够,这会导致学生在以后就业时对市场的敏感度不够,更注重笼统的理论知识,不能灵活变通。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检测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并且及时进行改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理性严谨的,如何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语言传递给学生,这一点很关键。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价值、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便于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但是在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理论知识来开展学习,如教师设定产品的主题与创作形式,学生便按照这个方向来进行设计与制作,教师注重学生有没有完成这个作业,对质量并未重视。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产品质量,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想象,探讨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设计产品可以更加省时省力,这样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才能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对于产品材质的选择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高档材质到正常材质都可以投入生产,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这样的教学气氛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认真思考,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师应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过于依赖教师,难以形成自己的思维,因此在遇到问题时羞于表达,较少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而教师不知道学生的想法,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就会导致课堂效率低。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这样在进行《产品设计》教学时,便可以让小组成员合作来完成。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民主选出负责小组管理的小组长、负责纪律的纪律委员等。教师布置完产品设计的任务之后,小组成员首先讨论产品的主题以及创造说明,在确定好方案之后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可以将小组成员分为A、B两组,A组成员完成草图设计,然后小组成员针对草图进行讨论研究,集思广益,确定最终方案。B组成员开始寻找相关的材料来完成制作。所有小组全部完成制作之后,教师需对每个作品进行评价与打分,根据产品的制作时间、制作工艺、制作材料等评选出最佳作品。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后需要用到各方面的知识:依靠逻辑思维能力来构建就业蓝图,做好就业规划并制定详细的流程,依靠沟通交流能力来探查市场行情,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就业计划做出调整,从而得以长远发展。学校在开展大学生《产品设计》基础课程时,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而是应从全局角度出发,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因此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开展学习。第一,教师对当下社会的教育观念与社会所需人才要有新的认知,并且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让教育方法与时代接轨。第二,良好的心态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创业意识,让学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难题,遇到困难时不应退缩放弃,而应调整方向,迎接挑战,然后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的传授,而是应该做到全方位培养,因此除了教学,学生的课后管理以及个人思想道德建设同样重要。学生只有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培养正确的“三观”,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就是冲破常规局限,用新奇独到的角度考虑实际问题,提供与众不同的方案。只有在创新方面占据了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掌握主动。在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应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不但能够提升办学能力,还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3]。例如,在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对于产品的包装问题许多学生会忽视。其实一个新颖的、吸引人的包装能为商品增色不少,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包装为重要的加分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产品包装的设计与讨论,首先包装一定要美观,足够吸引人眼球,这是人们对于这件商品的第一印象;其次包装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针对当下的环保问题,可以选择可降解、能重复使用的材料;同时对包装的安全性也可以提出要求,如何包装才能让商品从高处坠落后仍保持完整。这样学生对于产品的包装问题就会提起兴趣,积极参与到讨论与制作中。然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制作完成的包装带到课堂进行展示,对比这些作品的美观度与实用性,同时还可以进行高空测试,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有更加直观的认知。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重要方向,因此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这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同样重要[4]。在大学的日常学习中,学生接受的多是理论知识,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而且目前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只靠理论知识,无法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工作得到很好的开展,因为许多问题是需要实际操作才能发现的。因此高校要注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建立完整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试验场地的选址、设备等都要进行认真的考核,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首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不同形式的实践基地,如3D打印实践基地、机器人研究所、CMF研究基地等;同时还可以设置许多兴趣化基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学校应开展人性化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然后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同样重要,学校应组织专门的人员来对基地进行管理,认真安排日常工作流程,如对进入实践基地的学生要认真考察审核,进入基地前要填写申请表,导师签字同意之后方可生效;同时学生在基地使用任何设备时,都要认真填写借出日期以及归还日期,并且要按照填写内容认真执行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企业人员来为学生进行培训,对于就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对学生提前进行指导,这样可以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互补,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5]。在《产品设计》实践教学中融入产教结合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就业中的职业技能流畅地衔接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工作。因此,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6],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要让学生全方位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自身价值,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