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帆,樊亚敏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要进步、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都离不开科技的革新和农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建设现代化农业,更是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对于侧重培养农业技能型人才的涉农高职院校来说,教育教学改革尤为重要。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正式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步入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即从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时代进入了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时代,在此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只有在传统教学中深入融入信息化技术,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迎合未来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是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其信息化教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厘清当前涉农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全面地了解和重新认识,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各涉农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学校整体环境和氛围也促使教师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内涵理解存在偏差,他们片面地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简单相加,在课堂中信息化技术手段用得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授课中普遍存在不恰当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如PPT内容过于繁冗、以播放微课代替教师讲授、线上教学资源数量过多等,导致教学内容重点不明,主次不分,干扰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识别。
涉农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能力弱,二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强。
1.2.1 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能力弱
在高职院校中,多数教师缺乏资源制作的能力,他们仅仅只会使用基本的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信息化工具却不太熟悉,因此大部分教师不会制作微课和动画、不会剪辑视频,课堂中缺乏原创教学资源也会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众多教学资源筛选的能力较差,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恰当的资源。如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搭建时,一般会引入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等优秀教学平台中的相关资源,但自己却未对所引资源做精简,没有详细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海量的教学资源也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压力。
1.2.2 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不强
涉农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应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操作为主线,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是关键。但从目前来看,多数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不强,信息化教学只是停留在为“用”而用的阶段,没有为优化教学过程而用。如,有些教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授课,但不能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仅仅只会单独使用平台中的签到、测验、课件和视频播放等功能,授课模式还是“一言堂”“满堂灌”,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不足。
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合理、后续支持服务缺乏等问题,造成信息化教学培训效果不明显。首先,大部分高职教师获取信息化技术的主要途径依然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一般以信息技术专项讲座的形式进行,通常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并多与继续教育学分相结合,对于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由于专业限制,难度较大,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培训中经常出现参训教师频频进出会场、手机刷屏等现象。其次,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较少。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一线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教师无法通过进修途径获取最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技术。最后,信息化教学培训的内容多以理论为主,教师上机实操的机会较少,培训后,很多教师仍然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具体使用各种软件,而学校方面也缺少相关部门和人员给予后续支持服务。
首先,教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推广使用并不是为了应付职称评定和学校检查,而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提升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信息化教学并不单单指教师使用信息化技术,而是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中将信息化技术和教学环节充分结合,合理地采用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信息化工具来展示教学内容,信息化技术使用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更多地在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将信息化技术有机融入所授课程中,因此,涉农高职院校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2.1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设备使用情况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通过校本培训、校外培训、自我学习等方式,主动学习信息化教育新理念、信息化新技术、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通过不断学习,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信息化技术设备在课堂中的利用率。
2.2.2 教师应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会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而是要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利用这些信息化工具,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中。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平台的选择、教学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创设等,以营造出活跃的、有效互动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活动,保证信息化教学贯穿于课堂始终。课前,教师通过选定的教学平台,发布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等学习任务,督促学生有目标地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利用多种教学工具,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加强师生沟通交流。课后用一些数量合适、突出知识点的作业或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2.3 教师应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为了提高自身对信息化课堂的掌控能力,教师应积极进行反思。如,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和反馈数据,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通过反思,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强化或修正教学设计。
为了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涉农高职院校应给予教师相关支持,如培训支持、技术支持、分享交流等。
首先,校本培训应根据教师所授课程性质、所属专业性质、所培养学生情况、自身情况等因素综合考量,采用分层分类分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开展。在开展校本培训前,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可提前对教师群体进行广泛调查,收集教师们的问题,把培训的关注点放在教师的需求和期望上,科学设置培训课程。针对参训教师的自身情况,校本培训可以分为普及培训和提高培训两种类型,教师可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为了解决参训人数多,集训效果差的问题,学校可以控制培训规模,按各二级学院或各教研室分别培训的方式进行。在培训内容上,除了安排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培训以外,还要开展课件制作、微课制作、动画制作、智慧黑板使用、虚拟仿真软件使用等实操培训,通过实操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其次,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以赛促教、技术和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例如每学期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鼓励教师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积极参加大赛。对于一些希望通过信息化技术改进课程资源的教师,学校可以请技术团队从素材加工、视频编辑、微课录制等各个方面提供帮助。对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信息化问题,学校可以在二级学院中挑选一些信息化能力较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定期在学院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教师遇到的信息化技术难题。
建设智慧校园必须具备有利于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各种设施,目前涉农高职院校中,多媒体教室、校园无线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已经是常态,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首先,学校有关部门应确保校园网络连接的畅通,定期检修多媒体设备。其次,及时引入和升级智能设备,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例如:在校园中修建智慧教室或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中逐步增加智慧黑板,既可以为教师教学和课堂管理带来便捷,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各个二级学院设立智能录播室和移动录播设备,全面满足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再次,在校内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室或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积极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相关企业的用人要求。例如: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可以利用致病菌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模拟实验过程;种子生产与经营、植物保护专业可以利用智慧农业系统进行作物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治理;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可以利用农业装备虚拟系统,进行各种大型农业装备的理论学习、模拟驾驶等。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高职课堂上不断渗透,对教师的教学介入也越来越多,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其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尤其重要。目前涉农高职院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强化信息化教学意识、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应完善相关支持机制、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共同努力以促进涉农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