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先云 陈祖琨 杜洋洋 王海涛 蒋玉倩 袁自仙 拜萍 林雪 钱光琴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1]。吴茱萸内服、外用均能发挥多种治疗作用。穴位贴敷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及对药物的吸收发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吴茱萸具走窜之性,为穴位贴敷的要药[2],使用吴茱萸进行穴位贴敷,药少而力专,可通过对赋形剂、穴位的辨证选择,治疗不同疾病。现将吴茱萸穴位贴敷在临床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1 消化系统疾病
1.1.1 恶心呕吐张馥丽等[3]在研究中给予使用顺铂联合化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选取5-HT3受体拮抗剂静脉注射、胃复安注射液注射双足三里。试验组给予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对照组给予醋调甘草贴敷涌泉穴。研究结果表明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能减少顺铂联合化疗所导致的恶心、呕吐的发生。陈玮娟等[4]在研究中将骨科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健康宣教、饮食指导、体位指导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吴茱萸穴位贴敷,用姜汁将吴茱萸粉调匀后贴于患者的上脘、中脘、下脘、内关、合谷。结果表明,试验组能更好地降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恶心、呕吐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1.1.2 胃肠功能障碍徐振海等[5]将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禁食禁饮、早期活动等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蜂蜜调吴茱萸贴敷神阙、内关、足三里。研究表明,试验组能更有效地缩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减轻患者的腹胀程度效果更好。林媛媛[6]将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使用醋调吴茱萸制成穴位贴,贴于患者的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上巨虚。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穴位贴敷能缩短患者的排气时间、通气时间。
1.1.3 便秘黎婵[7]将骨折卧床患者随机分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醋调吴茱萸贴敷神阙穴。研究表明醋调吴茱萸贴敷能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金卫红等[8]将脑卒中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降压、抗凝、指导患者多饮水、增加纤维素摄入、腹部按摩等;试验组进行常规治疗并合用黄酒调吴茱萸贴敷神阙穴。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贴敷能更有效地缩短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增加排便次数,减轻口苦口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黄秋芳[9]通过临床研究指出吴茱萸贴敷神阙能减少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术后便秘的发生率。
1.1.4 腹泻吴茱萸是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常选用的药物之一[10]。肖瑜等[11]将危重症腹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在给予抗感染、调节内环境的基础上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姜汁调吴茱萸贴敷神阙穴,试验组能更有效地减轻腹泻对肛周皮肤的损害程度。陈欣等[12]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抗感染、蒙脱石散、益生菌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由姜汁调吴茱萸制成,于脾经当令之时,即己时贴于神阙穴。研究表明吴茱萸穴位贴敷能改善患者的腹泻,提高腹泻治疗的临床疗效。
1.2 神经系统疾病
1.2.1 失眠项英美等[13]将骨科围手术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听音乐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穴位贴敷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情绪、增加患者睡眠时间,并且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任慧霞[14]将老年精神病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口服利培酮,抑郁症患者口服奥氮平),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吴茱萸穴位贴敷,选取穴位为涌泉、太冲、太溪,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认知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
1.2.2 不宁腿综合征朱亚瑾等[15]将透析并发不宁腿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组,2组患者均口服加巴喷丁胶囊,试验组加用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结果表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1.2.3 眩晕宗振勇等[16]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结果表明试验组能更好地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孙玉芝等[17]指出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1.2.4 头痛郑裕红等[18]将肝阳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结果表明吴茱萸穴位贴敷结合常规护理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常规护理,且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1.3 心血管系统疾病
1.3.1 高血压病马素起[19]在研究中将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口服络活喜,试验组在口服络活喜的基础上进行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试验结果表明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能辅助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症状。蔡银萍等[20]将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并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降压;试验组再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醋调吴茱萸贴敷太冲穴与涌泉穴。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穴位贴敷结合常规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等中医证候,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疗效优于对照组。
1.3.2 缓慢性心律失常徐佳悦等[21]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穴位贴敷,将吴茱萸粉用水、米醋、生姜汁按 1∶1∶1比例混匀后制成穴位贴,贴于患者的内关、膻中穴。结果表明试验组能增加患者24 h平均心率,疗效优于对照组,还有助于改善患者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等中医证候。
1.4 其他系统疾病
1.4.1 呼吸衰竭许媚媚等[22]将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化痰药、抗感染、辅助排痰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穴位贴敷,贴敷药物为吴茱萸粉,并用姜汁调成糊状,贴于天突穴、定喘穴与肺俞穴。研究表明吴茱萸穴位贴敷能增加患者24 h排痰量,降低患者的痰液黏稠度,能有效排痰,穴位贴敷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1.4.2 下肢肿胀刘亚魁等[23]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包括镇痛、抗血栓、抬高下肢、功能锻炼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试验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结果表明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穴结合常规治疗能更有效地减轻患肢肿胀程度、缩短肿胀持续时间、增加患侧膝关节屈曲度数、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功能恢复。
1.4.3 发热韩选明等[24]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进行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给予试验组醋调吴茱萸贴敷涌泉、大椎穴,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穴位贴敷具有退热效果。
1.4.4 痛经祁蓉[25]将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解痉、镇痛类药物,试验组进行姜汁调吴茱萸贴敷气海、关元、子宫穴,结果表明姜汁调吴茱萸贴敷能降低痛经的发病率。卢阿娜[26]通过动物实验指出吴茱萸碱能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
1.4.5 其他吴茱萸穴位贴敷还用于治疗麦粒肿[27]、气管插管患者的咽痛[28]。脑瘫患儿流涎症状[29]、小儿疱疹性咽峡炎[30]、牙痛[31]、呃逆[32]、复发性阿弗它性口腔溃疡[33]等,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1 穴位贴敷的作用机制研究《穴敷疗法聚方镜》[34]中指出穴位贴敷疗法多采用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的方法,通过两方面发挥作用:①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穴位是脏腑气血汇集之处,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发挥治疗作用;②使用不同性味的药物进行贴敷,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皮肤经络,通过药物的“归经”作用,到达脏腑,发挥“以气调气”的治疗作用。穴位贴敷的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发挥治疗作用,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能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35]。角质层是阻碍了药物的吸收最主要的皮肤层[36],刘霞等[37]研究指出穴位部位的皮肤电阻、角质层厚度低于非穴位部位皮肤,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传输,且药物能持续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发挥治疗作用。宋亚刚等[38]认为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中药外用发挥疗效的机制之一。田硕等[39]指出中药外用通过“微作用、微刺激、微吸收”,即“三微调平衡”发挥疗效。因脐部有丰富的动静脉网、淋巴,药物渗透性好;血管、交感及迷走神经的密集分布,使得脐部对于药物刺激的敏感度较高,利于信息的传导[40],故穴位贴敷多选用神阙穴。
2.2 吴茱萸的作用机制研究吴茱萸主要成分包括吲哚类生物碱、诺酮类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黄酮等[41]。吴茱萸能通过激活相关受体、炎性因子来发挥产热、减脂、抗炎的作用[42]。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具有透皮速率低、滞留时间长、蓄积量低的透皮特性[43]。赵琦等[44]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指出,吴茱萸外用时,吴茱萸碱的渗透性高于吴茱萸次碱,更好吸收;吴茱萸次碱的皮肤滞留量高于吴茱萸碱,能持续发挥作用。吴茱萸的主要成分吴茱萸二胺能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肠道炎症反应,降低结肠癌发生的几率[45]。吴茱萸碱对肠道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刺激便秘大鼠的空肠收缩,改善便秘[46];也能抑制亢进的肠蠕动,发挥治疗腹泻的作用[47]。吴茱萸次碱能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而发挥抑制小鼠胃肠运动的作用[48]。吴茱萸次碱能减轻应激对大鼠胃黏膜损伤[49],去氢吴茱萸碱能缩小大鼠胃溃疡面积[50]。吴茱萸水提物和吴茱萸碱能通过增加小鼠下丘脑γ-氨基丁酸A受体亚单位的表达,发挥调节因咖啡因引起的睡眠障碍及兴奋状态[51]。吴茱萸碱能降低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保护缺血损伤的脑组织[52]。吴茱萸次碱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53]。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54]。吴茱萸水煎剂能通过兴奋α受体促进内皮完整的胸主动脉的收缩[55]。吴茱萸次碱能通过增加心肌钠钾ATP酶和钙ATP酶活性、抑制钙调磷酸酶的活性,调节细胞内Ca2+,发挥改善压力负荷型心肌肥厚[56];还具有改善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抑制右心室重构的作用[57]。吴茱萸次碱能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减少心肌细胞肥大[58]。吴茱萸次碱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血栓素水平、增加6-酮-前列腺-F1α、心房钠肽的表达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发挥降压作用[59]。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病理基础之一是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表型转化,吴茱萸次碱能抑制由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表型转化[60]。赋形剂对药物的渗透吸收具有促进作用,吴茱萸制成穴位贴时多采用醋、姜汁、蜂蜜作为赋形剂。醋具有理气、行水消肿、解毒的功效,都暖等[61]研究指出加酸后能增加吴茱萸碱的含量,增加24 h透过率,可能是由于吴茱萸碱转化为吴茱萸碱盐,更易于透过皮肤。姜汁具有升发之性,能温中散寒止呕,与吴茱萸合用能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蜂蜜被称为“天然吸收剂”,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的功效。
《长沙药解》提到:“吴茱萸辛燥之性,泻湿驱寒,温中行滞,降胃逆而止呕吐,升脾陷而除泄利,泻胸膈痞满,消脚膝肿痛,化寒痰冷饮,去嗳腐吞酸,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种寒痛……”。吴茱萸性温,内服能温里散寒止痛;味苦,外用时具有降逆、引热下行的功效[62],故能治疗虚火上扰心神所致的不寐。吴茱萸能培土补中,疏肝降逆,能治疗土虚木郁,胃气上逆,浊气上冲导致的恶心、呕吐、头痛。吴茱萸辛燥,不仅能温中导滞,治疗阳虚所致的便秘;还能燥湿散寒止泻,治疗脾气下陷,不能升清所致的泄泻;还能治疗寒凝心脉、心阳不足所致的心悸。“吴茱萸味极辛,辛属金,金平木,故为驱逐肝风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能治疗因肝风内动、肝气上逆所致的高血压病、眩晕。吴茱萸还能消脚膝肿痛。中医外治专著《理瀹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磨粉制成穴位贴外用以预防、治疗相应疾病,且具有药物内服不具有的优势,如药物能直接经皮吸收,能避免首过效应、胃肠道反应,能持续给药,维持血药浓度[63]。故吴茱萸穴位贴敷不仅能治疗恶心呕吐、腹泻、痛经等疾病,还能应用于失眠、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虽然吴茱萸穴位贴敷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疾病均能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探索吴茱萸穴位贴敷的优势病种,辨证选取治疗穴位、赋形剂,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并可结合中医时间医学,探讨吴茱萸穴位贴敷的最佳贴敷时间及贴敷时长。吴茱萸穴位贴敷由于剂型、赋形剂的不同,药物的吸收效率也会存在差异,需要通过对剂型及赋形剂的选择,不断提高穴位贴敷药物的吸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