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农药减量防治总体技术
——以金湖县为例

2023-01-04 10:29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6期
关键词: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顾 鑫

(金湖县植保植检站,江苏金湖 211699)

0 引言

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金湖县小麦种植面积为34 666.67 hm2,产量稳定在400 kg/667m2以上。近年来,小麦病虫害在我县呈持续重发态势,对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特别是小麦赤霉病是威胁全县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病害,具有爆发性强、防控难度大和危害损失重等特点。因此,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控是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各界关切的一件大事。

农民使用传统药剂防治小麦病虫害往往会过量使用和重复使用,这样会产生病虫抗药性的风险,出现药效越来越差、病虫害越治越多的恶性循环。此外,农药还会通过废弃包装物或雨水径流等途径污染土壤和水源,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2]。农药减量防治技术在减少用药量的同时,能够保证防治效果不降低,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因此,本技术不仅能为农民防治病虫害提供技术指导,也能为本地区农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 农药减量防控技术概述

1.1 农药减量防控技术概念

1.2 农药减量防控技术基本原则

农药减量防控技术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要坚持减量与保产并举,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前提下,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做到病虫害防治效果不降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第二,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提升农产品质量,推进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和高效低毒药剂,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第四,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统筹生态环境安全,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四,要坚持做到节本与增效兼顾,在减少农药使用成本的前提下,大力推广新药剂、新药械和新技术,做到提质增效和稳产增效,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1.3 农药减量防控技术路径

农药减量防控的技术路径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充分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来控制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目的;二是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大中型高效药械,代替低效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小型低效药械;三是注重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科学精准施药,避免盲目加大剂量和次数;四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配套,提高防治效率,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和乱打药等问题[3]。

2 小麦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要点

金湖县小麦主要病害包括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病害会破坏小麦叶片光合系统,消耗大量营养物质;破坏植物细胞组织结构,造成小麦抗倒性下降;影响品质和产量,造成小麦减产。

2.1 小麦纹枯病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纹枯病侵染。苗期受害的发病初期,近地叶鞘上产生淡黄色斑点,后发展为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发病中后期,叶稍上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褐色环线的云纹状病斑,如遇田间高湿,病斑可向茎秆内发展,造成倒伏、枯孕穗,可造成产量损失5%~40%[4]。

冬季、春季温度和湿度偏高、播种过早、过密、施氮肥过多、病田连作,均有利于纹枯病发生。防治小麦纹枯病,以加强栽培管理和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特别要重视纹枯病发病前期的防治,控制病原基数。注意合理施肥,N、P、K配套;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选用抗病品种;提倡播前种子处理和发病初期药剂防治。要密切注意田间气候条件和田间发病初期情况,适期用药。

2.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的各生育期均可受白粉病菌侵染,白粉病菌侵染初期,叶片上首先出现白色小霉点,随后扩大成圆形白粉状霉层。病斑后期变为灰白或灰褐色。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稍、茎秆和穗部,可导致叶片枯黄,分蘖数减少,成穗数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0%以上[4]。

品种感病、春季阴雨多、光照少,15~20℃条件下最易发病,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扩展;N肥偏多、密植、通风透光性差的田块发病严重。防治小麦白粉病选用抗病品种是基础,推荐品种:淮麦33、济麦22、偃展4110、扬麦13/18等,辅以药剂防治和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措施,要密切注意田间病情发展情况,提倡在发病初期进行化学防治。小麦白粉病发生早且重的田块,需在小麦孕穗期单独查治一次,注意观察用药效果。

2.3 小麦锈病

我县小麦锈病主要为叶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初期产生近圆形的橘红色小病斑,多发于叶片正面。后期在叶背面有散发性暗褐色、椭圆形的冬孢子[3]。一般可减产5%~10%,重病田达20%以上。

Pane等[1]将已报道的24例e19a2BCR-ABL CML患者分为两组,15例单纯的e19a2携带者血液学和临床特征与CML-N相似,另外9例有主要路径ACAs患者临床表现与典型CML相似,前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后者为37个月。Fabarius等[49]进行1 348例Ph染色体阳性的CML患者临床试验后发现,t(9;22)(q34;q11)、t(v;22)、-Y、平衡或不平衡次要路径ACAs、主要路径ACAs患者分别为1 175例(87.2%)、74例(5.5%)、44例(3.3%)、17例(1.3%)、 21例(1.6 %),其中t(9; 22)、t(v; 22)、-Y、

春季雨水较多,入春以后气温回升快,有利于小麦锈病的流行。小麦锈病防治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要措施,必须选用高产、优质的抗病品种,药剂防治为辅。生产上通常与白粉病一同防治。

2.4 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可以危害麦类的幼苗、茎秆和麦穗,通常由小穗发病扩展到穗轴,影响植株养分和水分的正常吸收,使上部其他小穗枯死不能结实,或形成干瘪籽粒。发病后期,在颖壳的合缝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粉红色霉层。小麦感染赤霉病有以下几种影响:一是会造成减产,流行年份可减产20%~50%;二是会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出粉率低、种子发芽率下降、出苗率差;三是会使麦粒中含有毒素,影响食品安全[4]。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以穗期药物防治为主,做到“见穗预防、见花预防、遇雨补防”。防治效果好坏,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扬花期为最佳施药时间,若遇高温高湿天气,出现边抽穗边扬花时,则应提前至齐穗期施药。第一次用药后遇雨、品种不抗病、生育期不齐、扬花期持续7天以上,应再补喷一次。

3 小麦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要点

金湖县小麦虫害主要有麦蚜和红蜘蛛,害虫吸食过程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正常发育,影响小麦产量,同时也会造成小麦抗倒性下降,影响小麦产量。

3.1 蚜虫

小麦蚜虫冬季以无翅蚜在小麦根茎或地下根潜伏,小麦返青后,开始大量危害。蚜虫成虫和若虫均会吸食小麦叶片、茎秆和麦穗中的汁液,影响小麦的正常发育。小麦苗期受害,会造成叶片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会逐渐枯萎;孕穗期剑叶受害,会影响正常抽穗;穗期受害后会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对产量有较大影响。

麦蚜的防治,主要以选择抗、耐蚜品种和化学防治为主,小麦返青至小麦灌浆期,当田蚜量达到500~800头/100株时,要及时防治。穗期防治要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减少化学残留,发挥后期天敌的控蚜效果。

3.2 红蜘蛛

红蜘蛛的成虫和若虫均可危害小麦苗,出现黄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可造成发育不良、植株矮小或干枯死亡。一般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虫量大、危害重,应密切关注田间虫量,及时防治,做到哪里有虫防治哪里,重点地块重点防治。

小麦红蜘蛛防治策略主要采用农业措施压低基数,化学防治控制危害。重发田块注意采用轮作,收获后及时翻耕,降低虫源基数。增施速效肥,提高耐害能力,促进麦株恢复生长。

4 小麦病虫害化学防治总体技术

我县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包括赤霉病、纹枯病、小麦锈病和白粉病以及小麦蚜虫等,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途径方法。在田间生产中,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病害流行发生的各类条件情况,往往需要结合化学防治。为有效减少损失、稳定产量,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和试验示范,总结出适合于金湖县小麦病虫害的化学农药减量防控技术,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做到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粮食产量的稳定。本技术强调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结合各类植保绿色防控技术,采取三次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一喷多放、总体防治”的防治策略,确保夏粮丰产丰收和质量安全,为全年粮食增产增收开好局。

4.1 第一次防治技术

防治适期:小麦播种前的种子处理阶段。

防治对象:种传、土传、苗期病虫害及地下害虫,主要有黑穗病、全蚀病、纹枯病、小麦蚜虫、地下害虫等。

防治方法:通过药剂拌种方式防治病害,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种衣剂;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主要为旱茬麦田),可选用吡虫啉、辛硫磷或毒死蜱等。以上药剂与相应水量调匀,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与麦种搅拌均匀,晾干后随即播种。种传、土传病害与地下害虫混发区,可选用上述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拌种或包衣[5],注意按照包装说明合理使用药量,严禁超量使用。

4.2 第二次防治技术

防治适期:2月底至3月中上旬,掌握在小麦拔节之前的返青分蘖期。

防治对象:主治纹枯病。兼防白粉病、全蚀病,查治蚜虫、红蜘蛛。

防治方法:防治纹枯病可选用噻呋酰胺、井冈霉素、己唑醇等;防治白粉病、兼治全蚀病,可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环丙唑醇、三唑醇等;防治蚜虫、红蜘蛛,可选用吡虫啉+阿维菌素或吡虫啉+乐果。以上药剂按照说明适量兑水喷施,选择清晨有露水时进行施药防治,并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流到小麦基部。小麦纹枯病、全蚀病重发区,要间隔7~10天连续防治2次,并观察用药后的防治效果。

4.3 第三次防治技术

防治适期: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第一次施药时期为小麦扬花期初期(田间5%~10%麦穗开花)或者“见花打药”,小麦齐穗后田间出现零星开花的麦穗,就立即打药,第一次用药后4~6天进行第二次防治,施药后6 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防治对象:主治赤霉病、白粉病、麦蚜虫,兼防干热风和早衰等。

防治方法:防治赤霉病可选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等;防治白粉病药剂同前;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防早衰和防干热风,选用叶面肥。上述药剂和肥料混合兑水进行喷雾防治,做到药肥混喷,防促结合,保粒增重。

小麦白粉病发生早、发生重的田块,需在小麦孕穗期,单独查治一次。为保证防治效果和延缓病虫对一种农药产生抗药性,建议对每一种病虫害的防治,宜选择两种不同机理的防治药剂混配使用,同时注意交替用药,观察田间施药效果,如遇防治效果不佳,应警惕田间病虫抗药性上升。

5 推进小麦病虫害农药减量防治工作措施

5.1 强化监测预警

县植保植检站要加强监测与调查力度,特别要加强小麦生育进程的调查,准确掌握小麦生育期,适时修正不同田块病虫害防治适期。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把握各类病虫害发生趋势,为准确预报和正确指导防治提供依据。

5.2 强化科学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统筹兼顾、总体防治”的防控策略。针对小麦赤霉病,应该牢牢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防控的关键时期,努力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确保第一次防治全覆盖。加大高效、低风险、低用量药剂的推广应用,重点加强对新型高效药剂配方的推广应用,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在开展药剂防治的同时,结合根外追肥,实施药肥混喷,做到“一喷三防”,实现防促结合,保粒增重。

5.3 强化宣传指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短信、农技人员微信群等多种媒体平台和宣传方式,及时发布赤霉病等小麦穗期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要点,全面加强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的宣传发动力度,全力营造浓厚的防治工作氛围,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防控的关键时期,结合“虫口夺粮”促丰收保供给行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防治第一线,指导农民把握适期,选对药种,用足药量,科学防治。

5.4 强化统防统治

统防统治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最好措施。县农业农村局要积极动员各镇、街道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尤其是植保飞防组织开展小麦病虫的防控服务,大力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确保实现统防统治覆盖率在65%以上,提高病虫防治效率和效果。

6 结语

小麦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地区的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农村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小麦病虫防治的关键期,广泛动员和全面部署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推广使用农药减量防治技术并提供技术指导,为金湖县的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避雨栽培模式下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