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银章
(北京农产品中央物流园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00)
信息技术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革,让农业逐步朝着现代农业发展。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可以在农业信息的产生、收集、存储、处理、检索和传递上,解决以往农产品流通信息不顺畅、交易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升其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故而,积极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并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售后服务等领域高度融合,对农产品流通意义重大。
在计算机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和应用下,农业信息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由于稳定及高效性特点显著,在农业中运用越来越广泛。早在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兴起,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不管是在农产品产量估测上,还是销售网络化应用、自动化控制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现阶段,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信息采集技术和装置的应用,已经逐渐呈现大面积覆盖的趋势。与传统技术相比,信息采集技术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诸如遥感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都可以在农业领域中得到高效利用。比如:在农作物生产种植期间,对病虫害、土壤水分等进行检测。借助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传统人工作业形式加以替代,帮助实际农业生产中在技术上实现全面革新,对农产品精准播种,严格检测土壤水分含量,对农作物全天监测[1]。
所谓的农业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作为基础,对文字和图表信息进行高效处理,促进工作效率和水平的综合提升。在对该技术应用期间,通过对信息的有效识别,再进行转化,让信息能在云端中存储,保证空间浪费问题能彻底减少。现阶段,在人工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等领域中,农业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在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区,针对农业领域,已经开始应用更为高级的技术,包括GIS技术和GPS技术,这很大程度上对农业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进行了优化,使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2]。
1)技术人才匮乏。与城市发展不同,农村人才极为匮乏,农民的知识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有限,不能完全掌握信息技术,导致技术的创新发展遭到很大制约,没有高水平和专业素养强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
2)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在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创新过程中,国家的投入力度偏低,农业科研经费有限,再加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导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受限,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观调控作用,为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的利用能科学合理,降低资金浪费问题的概率[3]。此外,主动与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特征,为农业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奠定基础。
农产品流通是农民生产生活及市民家庭消费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我国农业产业链中极为关键的部分。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现代管理理念高效渗透其中,可以让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得到良好优化,实现发展模式的全面创新,从而让农产品在经营、销售和流通等方面更为顺畅。同时,在农业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保障,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供求关系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强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能让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保证农民手中的农产品既可以卖得出,也能做到买得进[4]。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积极应用农业信息技术,除了能健全流通体系之外,还能从根本上减少农业市场交易风险,保证市场发展能呈现出公平性及公开性的特点。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对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因为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包括人为因素、天气状况等,再加上农产品本身生长周期的局限,导致产品在销售环节受到很大影响。关键是,在市场准入机制的影响下,市场的变化幅度很大,所以在这种因素的干扰下,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局限。
面对这种情况,要想实现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必须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与互联网技术衔接起来,对市场的动态实时掌握,制定应对措施,全方位对市场潜在的风险进行防控,对农业生产与流通、消费之间的变动进行合理调节,确保能从根源对因为市场变动而引发的损失问题进行规避,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之间流通性的增强。此外,有了农业信息技术支持,可以让农产品在流通期间有更为及时且精准的交易信息,确保农产品生产不会出现滞后性和盲目性的情况,最大限度降低市场风险,进而从整体上对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加以提升[5]。
对于互联网技术而言,涉及范围极为广泛,不会被国界所局限,也没有任何空间限制,可以将触角伸到国内外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农产品流通市场或是普通农民在农产品销售期间,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不仅能让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彻底省去,节约交易空间和时间,最大程度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升。现阶段,在农业产业信息化的大力发展下,广大农村地区也积极地做出了调整,强化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科学农产品信息网,为农民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生产和销售信息,也让农产品经营销售的市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宽[6]。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建立农产品检测、质量追溯、运输车辆管理、运输共享接驳、智能交易、标准化包装、城市智能配送、交易场所安防监控等系统应用及信息采集发布可视化运营平台,实现农产品流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保证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质量能整体提高,农业信息技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是北京市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项目,连续五年列入北京市重点工程,占地面积约20.33 hm2,建筑面积约61.6万m2,总投资87亿元。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将四面八方的商户、中高档农产品汇集于中心进行有序整合,大量数据与各种技术的整合,各商户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中组成现代农产品交易平台,供应商、采购商、生产合作组织、消费者云集于此,组成庞大的供应网络与销售网络。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建立促进了首都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购、产、销一体化,兼顾了政府、企业、生产者、消费者各方面的利益。
智慧物流是物流与人类智慧的结合,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流通中心能模仿人的智能,实现流通中心的智能化管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对农产品从源头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通过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传感器、移动通信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水平。
一是搭建网上电子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网上订货,专业配送,通过商品交易电子化,实现交易网络覆盖从京津冀乃至更广范围。二是流通中心市场内实行统一电子结算,实现全场无现金结算。通过交易区的电子结算,交易数据自动采集,全面了解市场运营情况,提升市场管理能力。通过电子货币市场平台,简化交易流程,使交易透明化,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经营户交易数据。建立商户评估体制,向经营户及农户提供小额贷款。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运营,实行大市场开放经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实现对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发布,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布农产品最新价格指数以及市场供求信息。增强农产品价格作息透明度,通过对统一电子结算系统实时采集的农产品交易信息进行智能化整理、统计,建立农产品价格信息数据库,对价格指数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以往价格走势图,预测近期及远期走势,为政府提供可靠信息,同时将信息发布给相关企业、农户、商户,方便不同用户了解市场。
建立信息管理中心,对园区内部的人流、车辆、物流、信息流进行统一采集、调度。将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园区中。发挥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农产品信息平台服务、智能交通管理、移动终端信息服务等关键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作用。通过建立商户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物业设施设备管理系统、安防监控管理系统、车辆指挥调度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等,实现智能化处理。
标准化生产是按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要求,对农产品运输、包装实行标准化,对农产品分拣、加工、选配和包装实行自动化。科学、美观、整齐、严密的包装既能有效保护农产品本身,又能方便其贮存与流通,还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自动化包装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保护环境,节约原材料,降低产品成本,延长保质期,提高经济效益。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交易信任保障,运用IC卡技术,商品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适应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的无线网络技术,构建农产品安全全程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利用溯源平台通过农产品全程溯源交易信任保障码、短信、互联网等方式查询农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知根溯源”,放心消费。
一是通过互“联网+”实行线上线下交易(O2O交易)。网上交易,其交易主要凭借虚拟货币完成各种实体物品、信息服务、虚拟产品的购买。二是虚拟与现实、期货与现货的交易。虚拟市场可以提供比现实市场多百倍的商品,并不会造成货品积压,不占用资金,省时省力,适用于灵活的选货和订货,利用信息技术对接农产品生产企业,为客户提供方便灵活的购销方式,货物不经过流通中心,直接从农户到客户,减少中间周转环节,既节约时间又减少浪费。同时,通过互联网扩大客户范围,使流通中心做大做强。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因此,将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高效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对农业经济和农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故而,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整体加快的目标,要对农业信息技术高度重视,积极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