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俞灵琦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目前正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代表的产业集群,科创驱动力日益凸显。作为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排头兵”,上海的科技事业正蒸蒸日上。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我们看到上海正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原创性突破,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势领域,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海在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摘得的成果,正反映出这座“创新之城”这些年来进步的脚印。
回首这次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涌现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并首次同时牵头获得“三大奖”高等级奖项。2020年度,上海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上,牵头获得4项一等奖,占全国的17.39%。这是2000年以来,上海牵头获得国家一等奖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上海首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高等级奖项中实现“金花齐放”。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方面,复旦大学赵东元主持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摘得一等奖(全国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方面,上海团队牵头完成的专用项目获得一等奖(全国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方面,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得一等奖。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自2014年以来,上海占全国自然科学奖的比例首次超过科技进步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懈的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和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以及人才团队培育,上海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能力不断提升,正持续涌现具有影响力的前瞻性和理论性的高质量成果,这也是上海科创策源功能“硬实力”和创新生态环境“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本期封面专题让我们聚焦国家科学技术奖,解读上海的原创科技成果亮点与背后的故事,关注科学家身上的“工匠精神”,展望上海科创“十四五”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