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病人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23-01-03 09:18任小群翁荣珍
全科护理 2022年35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总分条目

任小群,翁荣珍,杨 婷

双相情感障碍(BD)多发于成人早期,以情绪异常低落、高涨等为主要特征,病人多合并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容易反复发作,影响病人社会功能,降低生活质量[1-2]。部分BD病人在抑郁或躁狂期间存在冲动现象,出现攻击行为,常伤害他人或自身身体或心理健康,危害社会安全[3-4]。研究显示,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风险较高,病人容易出现暴力、自伤或犯罪等行为,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一定困扰[5]。因此,探究攻击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至关重要。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并探究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具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接收的79例BD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41例;年龄19~39(29.73±5.13)岁;体质指数(BMI)17.9~26.2(22.66±2.07)kg/m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及以上49例。病人或监护人对研究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BD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6]中相关标准,且经2名经验丰富高年资精神科医师确诊;②具有正常理解及阅读能力;③依从性好,可配合完成本次量表调查;④抑郁自评量表(SDS)[7]评分<53分。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者;②因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者;③因精神活性药物导致的心境障碍者;④伴智力缺陷者;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情况评估 参照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8]评估病人攻击行为状况,该量表包括言语攻击、对财物攻击、自身攻击及体力攻击4个项目,每个项目添加详细定义,根据冲动攻击行为严重程度,采用0~4分评分法,“无”评0分,“十分严重”评4分,对各类行为进行加权,上述4个项目内容加权分合计作为总分(0~16分),总分越高提示病人总攻击性越强;MOAS总分≥4分表示有冲动攻击行为,将此类病人纳入发生组;若MOAS总分<4分为无冲动攻击行为,将病人纳入未发生组。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18,重测信度为0.905,信效度良好。

1.3 临床资料采集 调查员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调查前向病人及家属讲述本次研究目的,取得同意后告知调查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人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住院次数、婚姻状况、是否长期独居、是否自愿住院、有无既往存在自杀倾向、职业、病程、社会支持情况、自知力水平。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9]评估,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对支持利用度(3个条目)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总分12~66分,分数越高表示社会支持越多。自知力水平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10]评估,该问卷包括对疾病认知、对服药认识、对住院认识及对疾病复发认知4个维度,共11个条目,每个条目0~2分,总分22分,分数越高表示自知力越好。

2 结果

2.1 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情况 79例BD病人中,有26例病人发生攻击行为,发生率为32.91%(26/79)。

2.2 发生组、未发生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 发生组病人住院次数≥3次、长期独居占比高于未发生组,且SSRS评分、ITAQ评分低于未发生组(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发生组、未发生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

2.3 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状况作为因变量,将表1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变量赋值见表2)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次数多、长期独居为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高SSRS评分、高ITAQ评分为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详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

表3 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BD发病率、致残率较高,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特征,随着疾病不断发展,会损害病人社会及认知功能,影响生活质量。攻击行为是BD显著症状之一,多为突发性,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心理、社会、认知功能损伤等存在一定联系,发生率高且危害大,危害社会安全[10-13]。贺长兴等[14]研究显示,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为31.28%。本研究79例BD病人经评估,有26例病人发生攻击行为,发生率为32.91%,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可见,积极探究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至关重要。

本研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次数多、长期独居为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高SSRS评分、高ITAQ评分为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逐个分析原因可能为:①住院次数多。住院次数较多的病人多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欠佳而入院,此类病人病情较重,症状较复杂,在妄想、幻觉等症状影响下病人容易发生攻击行为;此外,住院次数较多的病人对医护人员要求高,住院期间容易出现干扰病房管理情况,若病人不合理要求未得到满足,容易发生攻击行为[15-16]。因此,护理人员应更加关注反复住院的BD病人,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病人不良情绪,尽量满足病人合理护理要求,以降低攻击行为风险。②长期独居。长期独居的病人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及失落感,病人缺乏与他人沟通及交流,不愿意主动参加社会活动,出现自我封闭状态,在应激情景下病人容易出现攻击行为[17-18]。因此,临床应多与独居病人沟通,鼓励家属及朋友多陪伴病人,使其感受到温暖,以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③社会支持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病人得到的尊重及理解较少,在社会上难以得到满足,进而出现攻击自身及他人行为,且社会支持较少者缺乏家庭支持,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在BD症状支配下发生攻击行为[19-20]。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医护人员关心及物质帮助,以提高社会支持,降低攻击行为风险。④自知力水平。自知力是对疾病正确的认知,自知力水平较高者可正确认识疾病状态,服药及治疗依从性较高,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若病人自知力水平下降,对疾病认知能力低下,导致住院及治疗依从性下降,进而加重病情,使得躁狂急性发作,进而出现攻击行为[21]。因此,临床应重视自知力水平低下的BD病人,给予合理干预提高其对疾病认识,进而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

综上所述,BD病人攻击行为发生风险较高,可能受住院次数多、独居、社会支持水平、自知力水平等因素影响。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总分条目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