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教”改革背景的高职教育“新吴模式”探索

2023-01-03 12:04周耀鹏陈晓男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胜任范式实训

周耀鹏 陈晓男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家赋予高职院校以新的使命,着力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引导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高职院校根据院校开设专业情况,紧扣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方向、专业资源条件等要素动态优化专业结构;着眼院校的发展规划,调整院校的内部治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促成服务产业发展、优点特色突出、文化传承等多类型产教融合专业群的集合,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奠定基础。

目前高职院校本着创新发展驱动,立足新时代教学观,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推进全面落实“三教”改革。“三教”改革是覆盖教与学每个阶段的全面改革,改革抓住教与学的基本范式,针对性非常强。同时随着高水平院校与专业建设的迅速推动,教师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数字教材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成为新常态,这些创新技术贯穿教学全过程,特别在实验(训)、实习环节显得尤为突出与必要,这都是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的前提条件。本文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淡化专业界限、强化专业群领域,探索跨专业、跨院系、跨学科的实习实训模式,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1 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培养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目前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产业发展不完全接轨,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与学生专业能力契合度不高。学生进入企业发现岗位技能需求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关但不完全相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内容,或开设的课程内容过于空泛,未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又如,教师本身在职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未能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高职学校是不是高质量,有没有形成自身优势,关键在于其培养方式是不是先进,是否富有特点。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提出的“创新驱动、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全国高新区高职教育的“新吴模式”,是贯彻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思想的生动实践。

1.1 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培养的内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了让学校尽可能多为行业、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并且在“三教”改革的前提下使得行业、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尽量多参与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学生能力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缩短用人单位人才空置周期,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1.2 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培养的目标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专业岗位实习、实训是完整教学中的一环,架起了学生从校园学业过渡到企业就业之间的桥梁。在具体实施中,学生将更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特点有客观认知,能切身体察社会对自身专业的职业要求,通过培养职业胜任力,能为学生提供职业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参与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开阔眼界,反省自身和了解社会,还能积累宝贵的职业体验,对提升职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培养职业胜任力,也能促使学生尽快符合职业岗位需求,适应社会,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和利用好这个职业胜任力培养的环节将不仅为企业提供即到即用的员工,也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同行业、企业需求形成闭环。在服务学生的同时,也服务广大用人单位,是行、企、校紧密合作的有效措施之一。

学校立足校地协同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不仅能做到开发区的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服务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更能实现毕业生就业上岗的政、行、企、校便捷沟通和有效协同的四方大联动,合力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人力资源供给与科技服务、社区服务、文化服务等“一供给三服务”精准落地生根,从而实现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聚焦高水平,服务学生成长成人;聚焦高质量,服务高新区”的办学初心与价值追求。

2 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培养的主要方法与问题解决思路

2.1 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培养高职人才胜任力的主要方法可以探索在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多方参与办学的框架内[2],以构建校企产教融合平台作为前提,高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作为支撑,培养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实现学生入企就业“软着陆”。通过校企协同制定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科研技术、新工艺标准、新课程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优化学生实习、实训。践行高新区职业教育“新吴模式”,强化地方产业引导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化与专业群设置。

将引企入校,工学结合作为具体抓手,探索建设契合度高的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创设课程资源的认证标准,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广泛覆盖。配套使用校企合作研发出版的创新活页式、工单式一体化教材,共同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补的教学资源和价值环境,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的优势,努力实现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以获得实践能力和经验为主的企业现场教学有机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及时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作为教学内容模块,并融入教学中,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势必从产教融合这个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努力探索传统高职教学范式的转型与重构路径。

2.2 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问题解决思路

我国高职教育形成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这里所谓的能力包括“德”的能力,强调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修养,强化实践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也包括“技”的能力,实质是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的“能力核心”标准[3]。2022年5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因此,仅仅突出“能力本位”显然具有局限性,本文认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课程体系要符合岗位职业技术技能资格的要求,从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企业用人单位能即时聘用学生,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生产场地,体现了培养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项目具有多学科、跨领域、重实操的特性,这些职业能力发展是学生在校期间难以通过单学科、单专业的学习所能够实现的。

为了培养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还可以探索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将传统高职教学范式进行转型与重构,范式(pardigm),亦称“规范”“范型”。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一词,用来解释科学革命,其与“科学共同体”概念相联系。范式主要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还包括自然观或世界观等。范式是科学活动的实体和基础,科学的发展正是范式的运动。旧范式为新的范式所取代,则导致科学革命,标志着科学发展的又一重大转折。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学范式而存在的,若离开了一定的教学范式,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教学模式了,可以把教学范式界定为师生群体对教学的共同认知、公认价值和教育技术的总和。教学范式体现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范式注重的是如何将教与学有效融合的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教学过程等系列要素构成。

西方在“范式”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后,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学研究范式”,美国的盖奇(Cese)、多以利(Doyle)、舒尔曼(Shulman)等人都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外“课程范式”主要存在“范式作为方法论”“范式作为模式”“范式作为观念”三种类型的课程范式研究。就西方对“教学研究范式”与“课程范式”研究而言,不难发现他们对“课堂范式”的研究较少。

在我国“范式”被引入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后,人们从课堂范式、课程范式等方面作了研究。“课程范式”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是对课程范式的理解与规范,第二种是对课程范式转型的研究,课程向项目驱动型、任务案例型等创新课程范式转型。

传统课堂教学范式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教师单向传授、学生接受的形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点特别明显,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容易被忽略或者被抑制。然而,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爆炸,物联网技术促使万物互联,5G技术的全面铺开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广泛应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智能化时代。在新时代下,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技术环境等这些要素都应根据各专业重构课堂范式,转型过程中还应注重这些元素要重点鲜明、统筹兼顾、融合创新。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一系列创新的前沿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应运而生,陆续落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的任务,即“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主体的改革,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三者形成闭环的一体结构。高职教育在“三教”改革背景视角下,如何把握好整体性、目的性和方法论这三个核心问题是重中之重。着眼于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国家“双高计划”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主要任务。“三教”改革是涉及教与学各环节的创新改革。教师、教材、教法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关键问题,改革抓住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教”改革背景下的创新理念引导全国高职院校确立科学的教学观,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以传统课堂教学范式转型与重构为重点,促进形成落实“三教”改革的共识。同时“三教”改革是需要新技术支持的教学改革,随着“智慧化、数字化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师灵活使用信息技术编写教材和创新教法成为新增长点,主要表现为符合新技术的要求,通过创新转化将其融入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中,这种新技术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主要环节的应用显得尤为必要,这些都是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范式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条件。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是解决该问题的有益探索。要联合企业、行业、学校一起制定出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课程目标,以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胜任力,从而走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技能化的认识误区[4]。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能入企挂职实践的师资,同时开设所需的课程,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在校企合作中学校通过企业工厂式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以及“行业协会”方式服务学生,实现学生入企就业“软着陆”,也让企业能更快地招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学生,这样能充分调动、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3 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培养创新举措的探索

时任新吴区委书记,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理事会理事长蒋敏在《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促进区校发展高质量》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因此,职业院校办在开发区、开发区办职业教育,是实现校企双方需求紧密结合的最佳路径。无锡高新区是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日资高地’‘韩资板块’‘欧美组团’,当前正全力打造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依据区域产业集群的布局,整合院部专业,重点打造智慧服务、新能源汽车、空港物流、物联网、文化旅游、数字艺术六大专业群,建立与产业动态匹配的专业调整机制,与产业龙头企业联合建设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产业学院,与村田、SK海力士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中心,不仅做到了高职院校建在开发区,更实现了‘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5]。依托区域强大的企业资源、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跨国企业优秀的课程体系,以及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良好的实训环境,都为培养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导向的实习实训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学校与高新区等多方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创了许多校企合作的路径,总结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学校每年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高校、研究所进行专业培训,组织骨干教师成立科研助理团队协助企业进行项目研发,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为培养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导向的实习实训环境创新提供了师资保障。

3.1 传统高职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重构

在线上线下的融合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教师讲授,可引入企业工程师、实验师、学生“小讲师”完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多师同堂”的协同教学方式,如图1所示。大胆采用课堂连线企业工程师进行答疑解惑;实验师虚实结合进行课堂实验过程讲解操作;学生“小讲师”上台展示深度学习成果,充分实现信息化教学手段下的创新课堂生态。师资力量的多元互补、教学过程的开放互动、教学效果的整合互益,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有效汇聚起来,充分释放协同创新的要素活力,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图1 “多师同堂”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3.2 企业工厂式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企业和高职院校探索建设一批资源共享,汇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案例和社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企业生产式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平台,比如大的连锁餐馆,直接把标准的后厨装修搬到了学校里,教师是企业委派驻校兼职的在职优秀员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套用企业的相关价值理念,教材直接引用企业的成功案例甚至可以是还在进行中的项目案例,借用企业活页工单式教材丰富教学项目内容,同时结合“1+X证书”技能考证要求辅助使用考证教材,达到“书证融通、课证融通”的教学效果。学生实训结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节省入职培训的成本。教学考核不以定势化、应试化为手段,构建个性化、项目化的学生评价反馈系统模型。倡导通过学生深度学习,以过程考核为主导,通过精准分析诊断学生的评价,个性化定制推荐相关学习资源,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评估。这也是高新区高职教育“新吴模式”的有效落地。

3.3 以信用积累为导向的行业协会式职业胜任力指导

学校探索设置一些类似于职业生涯指导师的岗位,专门管理所有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校友。比如无锡市高新区,是由教师甲担任职业生涯指导师,所有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校友都可以找他。案例一,学生对这家企业不满意,不能胜任这个岗位,教师甲帮学生联系企业HR,进行岗位再匹配和岗前再培训,或者联系另一家企业跳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累学生的信用,学生信用越高,企业越愿意招聘。案例二,学生反映这家企业待遇不公平,教师甲可以出面找原因并进行调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累企业的信用,企业信用越高,能力强的学生也会更愿意入职就业。案例三,学生想创业,教师甲或借助学校的双创资源可以帮他们选择办公地址,招聘员工,开业的时候甚至可以联系行业大咖为学生站台或者介绍相关业务。这种行业协会式的实习实训就业指导,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学校不再扮演知识注射器的角色,只要学生干一行,学校就提供各种资源支持,既教了本事,也发行了信用,信用从一次发行终身有效,到分段发行终身积累,从而建立起一个让学生有归属感的共生终身社群。

4 结语

本文通过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的紧密关系,研究“三教”改革背景下“新吴模式”高职人才职业胜任力的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有助于树立学校口碑,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打造企业品牌,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得到发展,也会带来更多的产业相关激励政策出台,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助于更多的行业、企业将资源投入支持学校教育,为区校一体、协同创新的高新区高职教育“新吴模式”夯实根基、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胜任范式实训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