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义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监测院,辽宁 沈阳 110022)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部地区,省内的丹东市、大连市东临黄海,大连市、营口市、锦州市、葫芦岛市南邻黄海,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沿海的省份。同时,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和北部的阜新市、铁岭市、沈阳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区相邻[1]。依据2021年数据辽宁省下辖14个市,现国土面积14.8万km2,大陆海岸线长2292km[2]。全省地形概貌大致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势呈不规则马蹄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分列东西[3]。
辽宁省退化防护林工程地区呈东西高中间低[4]。整个大陆部分呈马蹄形,辽东半岛伸向黄、渤两海,属于松辽平原的南缘。属于温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型。丹东、大连两市受黄海影响雨量充沛;盖州市至绥中县一般是渤海海岸大陆性气候,但也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年平均气温在8.3~9.4℃,极端最高气 温35~41.8℃。≥10℃年 积 温 在3262.1~3614.8℃,无霜期168.7~181.1d。年均降水量573.9~1218.2mm,多集中于7—8月,占年降水量的1/2以上。蒸发量年均1207.7~1977.5mm。年均风速3.1~4.5m·s-1,最大风速16.0~25.7m·s-1,平均风速与最大风速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大洼县,该县平均风速在4.2m·s-1以上,≥6级风年均达98d,≥8级风年均达47d。土壤概括分为棕壤、暗棕壤、草甸土、褐土、水稻土、沼泽土、盐碱土、风沙土,棕壤分布面广。工程区沿岸主要入海河流有大洋河入黄海;太子河、浑河、辽河、大凌河、小凌河入渤海。辽河、浑河和太子河流经盘锦市大部地区。区域内建成大小水库上百座,冰冻期在12月上旬左右,冻层厚度达0.49m,解冻期在3月中旬左右[5]。
在植被区系上,工程区正处在长白、华北和内蒙古3大植被分布区的交叉地带[6]。过渡性和混杂性是辽宁省植被的主要特征。长白植被区系、华北植被区系和内蒙古植被区系3大植被分布区犬牙交错、相互渗透。其中,退化防护林工程区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区是长白植物区系的主要生长区域,主要是温带针阔混交林区。退化防护林工程区西部及中部的平原地区是华北植物区系的主要生长区域,主要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朝阳市建平县—阜新市—铁岭市昌图县以北地区是蒙古植物区系的主要生长区域,主要是温带森林草原区。草本植物繁多,主要有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 Linn.)、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唐松草(Thalictrum tenue Franch)、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麻 黄(Ephedraceae)、糙 隐 子 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辽宁省森林面积564.5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8.8%。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7]。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逐渐增加了对林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辽宁省在此项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截至目前,林业及相关产业在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在调整完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8]。全省规划区林业用地面积555.71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0.6%。
辽宁省防护林区防护林总面积206.6万hm2,蓄积11164.3万m3。其中,幼龄林面积80.6万hm2,中龄林面积55万hm2,近熟林面积41.5万hm2,成熟林面积23.8万hm2,过熟林面积5.6万hm2,如图1所示。按林种划分,农田防护林面积6.1万hm2,水源涵养林114.7万hm2,水土保持林68.2万hm2,护路林1.9万hm2,护岸林3.0万hm2,防风固沙林12.4万hm2,其他防护林0.1万hm2,具体如图2所示。防护林建设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及海防林工程。
图1 按龄组划分防护林
图2 按林种划分防护林
退化防护林是指因林木生理衰败、遭受自然灾害、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结构失调和稳定性降低、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且自然更新能力弱的林分[9,10]。辽宁省退化防护林面积24.6万hm2,占工程区防护林总面积的11.9%,退化防护林蓄积1314.3万m3,占工程区防护林总蓄积的11.8%。本工程包括全省的44个县(市、区)及辽宁省生态林场,其中沈阳市7个县(市、区),分别为康平县、法库县、辽中县、新民市、沈北新区、于洪区、铁西区;大连市4个市、区,分别为普兰店市、庄河市、金州区、保税区;鞍山市的岫岩满族自治县;抚顺市4个县,分别为抚顺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抚顺市大伙房林场;本溪市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丹东市2个市、县,分别为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锦州市5个县(市、区),分别为北镇市、黑山县、凌海市、义县、太和区;营口市的盖州市;阜新市的3个县、区,分别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清河门区;辽阳市的灯塔市;铁岭市的2个市、县,分别为西丰县、调兵山市;朝阳市的7个县(市、区),分别为北票市、朝阳县、建平县、喀左县、凌源市、龙城区、双塔区;盘锦市2个县,分别为盘山县、大洼县;葫芦岛市2个市、县,分别为建昌县、兴城市;省管绥中县;省管昌图县;辽宁省生态林场。
在退化防护林中,国家二级公益林8.4万hm2,占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34.1%;国家三级公益林6.0万hm2,占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24.4%;地方公益林10.27万hm2,占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41.7%,具体如图3所示。退化防护林的退化程度主要分为以下3类,如表1所示。
图3 按事权等级划分防护林
表1 退化防护林的退化程度分类
辽宁省对本省退化防护林面积做出了详尽的调查,并做出统计。其中,重度退化防护林面积4.6万hm2,占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18.7%;中度退化防护林面积7.0万hm2,占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28.5%;轻度退化防护林面积12.9万hm2,占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52.4%,如图4所示。
图4 按退化程度划分防护林
防护林退化原因主要有生理过熟、自然灾害、非良种壮苗使用、人畜破坏、环境污染、土壤水肥条件变化和经营管理不到位等。造成退化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经营管理不到位和生理过熟3个方面。
2.2.1 生理过熟
该原因造成防护林退化面积2.4万hm2,蓄积238.68万m3,占工程区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9.7%。主要集中在法库县、黑山县、彰武县、建平县、调兵山市及大连市保税区部分地块,主要树种为杨树和柳树。以上地区防护林栽植较早,已经到了生理成熟、过熟阶段,因而树体老化,自然死亡,属衰老死亡的自然现象。
2.2.2 自然灾害
该原因造成防护林退化面积17.2万hm2,蓄积883.3万m3,占工程区退化防护林总面积的69.6%。近年来由于天气持续干旱,降雨量少,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风大沙多,气候寒冷,所以造林难度较大,成活率偏低。
2.2.3 非良种壮苗使用
该原因造成防护林退化面积0.5万hm2,蓄积31.2万m3,占工程区退化防护林面积的2%。造林立地条件差,适宜的树种较少,一般多选用耐寒、耐旱性强的树种。造林绿化基本采用纯林模式,结构组成单一,致使各类病虫害发生,受害树木轻则生长衰弱,重则整株干枯死亡,防护效能得不到发挥。
2.2.4 人畜破坏
该原因造成防护林退化面积0.3万hm2,蓄积16.4万m3,占工程区退化防护林面积的1.2%。部分地区有牧民在山区放牧,牛羊啃食苗木,造成防护林死亡退化。目前通过围栏等方式人畜破坏范围大大减小,但仍有存在。
2.2.5 土壤水肥条件变化
该原因造成防护林退化面积0.6hm2,蓄积30万m3,占工程区退化防护林面积的2.4%。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法库县、建平县和彰武县,主要林种为农田防护林。由于农田防护林周边长期反复地进行翻新施肥,周边土壤水肥条件逐渐发生改变,不能满足防护林的生长需求,产生防护林退化现象。
2.2.6 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
该原因造成防护林退化面积3.6万hm2,蓄积116.7万m3,占工程区退化防护林面积的14.6%。由于经费不足,以及相关林业主管部门疏于管理等原因,没有对防护林及时进行抚育更新,造成防护林不同程度退化。
3.1.1 是落实国家决策,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2013年12月18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明确提出统筹推进防护林更新改造工作。为落实国务院有关退化防护林改造的决策部署,科学有序推进全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10月底,下发了《关于编制<全国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启动了全国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各省做好退化防护林资源本底调查,编制并上报省级规划。
3.1.2 是提高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和林分质量的需要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辽宁省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障辽宁省的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包括经营管理与保护不到位等),一些防护林体系的结构遭受破坏,功能明显退化。尤其是建国初期通过大量植树造林,保存下来的防护林,经年累月的生长,林分已经老化,而且很多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已经出现退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林业与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的问题,毁坏、蚕食防护林的问题也较严重。我国现今的防护林,种植结构单一,树种集中,种植密度结构存在不合理,疏于后期管护等问题十分明显。加之,近些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防护林的功能下降、病虫害加重、资源损失加大,影响了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成效及其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退化防护林改造任务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3.1.3 敢抓时机,做好退化防护林资源本底调查工作
当前,正值全省“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全省“十四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机遇期。抓紧编制全省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有利于将退化防护林改造置于全省未来林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有利于尽早合理安排退化防护林改造所需的森林采伐限额,有利于在“十四五”期间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及支持的范畴。因此,当前组织开展这项工作,也是恰逢其时。必须做好退化防护林资源本底调查工作,这是编制好全省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摸清了底数,才能编制出好规划,才能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做好退化防护林资源本底调查工作,编制好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对科学推进全省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加快营建和修复全省防护林体系,确保全省的农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加快推进美丽辽宁、生态辽宁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列为今后的主要方向。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力推的生态改造工程,更是被放到了重中之重。辽宁省更是高度重视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先后开展了“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海防林建设工程”“三北五期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大型工程,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造林成效显著。各县(市、区)特别是防护林退化地区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视程度更高,多个县区将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辽宁正朝着建设生态强省的目标不断迈进。
3.2.2 防护林改造经验丰富
防护林退化区域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防护林建设及改造的宝贵经验。树种选择上优先使用抗逆性强、成活率高、防护性能好的乡土优质树种;改造方式上根据退化程度进行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抚育改造或渐进改造,营造多种混交林提高防护功能;在抗旱技术上采用DJS造林法、ABT生根粉、打浆造林法和保水剂等科技成果、适用技术。上述技术措施组装配套推广应用,将提高项目建设的技术含量,保障项目的实施。
此外,辽宁省还有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杨树研究所、森林经营研究所、固沙造林研究所和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等省级林业科研机构,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果加大投入,加强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提高造林标准,将保证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顺利完成。
3.2.3 采伐蓄积制定合理
退化防护林改造工程预计改造林分24.6万m3,辽宁省在“十三五”规划中规划辽宁省年平均采伐限额为536万m3,“十四五”规划采伐限额虽会略有调整,但参照“十三五”规划仍会远高于因退化防护林改造产生的采伐蓄积,因此足以满足退化防护林改造需求。
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御自然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全国范围看,各省份均有防护林退化的现象出现。辽宁省范围内主要的问题是林分质量下降,导致防护林防护效能降低,个别地区甚至出现防护林死亡。加强辽宁省各地区对退化防护林更新改造工作认识不清、责任不落实、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相关机制尚未建立等具体问题的认识,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