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双
(福建江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是全媒体时代的高端教学形态,在这种教学新范式下,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本文结合已有相关文献,在充分认识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特征和组成结构的基础上,构建教学胜任力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
美国学者McClelland最早提出胜任力概念,他认为胜任力可以提高组织效率并促进个人事业成功[1]。胜任力作为可以区分绩优者与一般者的潜在个人能力,能够被准确测量[2]。早期胜任力理论主要用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后来,学者们将该理论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胜任力模型。
对教学胜任力而言,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教师或者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胜任力存在差异[3]。学者们立足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结合近些年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针对线下教学、在线教学或者混合式教学构建了诸多教学胜任力模型。邵西梅提出,优秀思政课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4]。潘国臣认为,在全面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需要突出政治素养、教师职业作用和师生关系三个特征[5]。有学者提出,鉴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教学胜任力还应当包括 “信息素养”和“课程设计”[6]、“进取心与挑战”和“职业热情”[7]及“观念混融力”和“方法混融力”[8]等要素。
理论研究表明,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那些拥有卓越特质[9]、正确工作价值观[10]、扎实专业功底、宽广知识视野[11]及多样化教学方法[12]的教师,教学效果更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
基于线下教学、在线教学以及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学界已经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与教学效果之间关系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但遗憾的是,已有文献尚缺乏对二者关系的实证分析。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是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正向影响?胜任力哪个维度对教学效果产生的能效最大?本文针对以上现实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为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和教学效果提供精细化方案。
教学胜任力是教学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的综合,其具体指标随教学方式和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改变[14]。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就需要反映基准性和鉴别性双重特性,既要包括思政课教师所必须具有的个人特质与价值观等因素,也要包括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所需要的特定教学能力。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13]为指导,依据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的洋葱素质模型,结合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新要求,参考已有文献构建了教学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将教学胜任力分解为个人特质、价值观、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四个维度。
教学效果评价是形成思政课双线混融教学闭环的重要步骤。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思政课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获取[15]、对中国道路的认同[16]、意志品质的坚定[17]、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行动[18]展开。据此,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的“八个相统一”[13]为指导,给出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分析的理论框架——将教学效果分解为知识获取、情感认同、意志坚定和行为正向四个维度,并进一步构建出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和教学效果之间关系模型,见图1。
图1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与教学效果之间关系模型
本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2022年2—4月份对山东、陕西、四川、甘肃、福建等地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样本选择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高校类型等因素,最终成功回收有效问卷5 830份。
样本中,男性占比41.3%,女性占比58.7%;人文社科学生占比54.9%,理工科学生占比45.1%;党员(含预备党员)占比10.8%,共青团员、群众与民主党派合并为非党员,占比89.2%;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占比分别为36.7%、23.0%、19.6%、20.7%;双一流大学、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占比分别是24.0%、49.6%和26.4%。
1.因变量。教学效果是本课题的因变量。笔者所构建的理论测评指标以“思政课学习效果”为一级指标,包含4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验证性因子分析符合统计学要求。
表1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效果探索性因子分析(N=238)
2.自变量。自变量分为个体特征变量和教学胜任力两种。
(1)个体特征变量。学生个体特征包括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所处高校类型等个人基础信息,这些变量可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进行模型分析时,需要将其转换为虚拟变量,为此对变量取值进行如下处理:对性别变量,将“女性”设置为参考变量(男性=1);对专业变量,将“文科”专业设置为参考变量(理工科=1);对政治面貌变量,“党员(包括预备党员)”是参考变量(非党员=1);对年级变量,“大一”是参考变量(大二、大三及大四=1);对高校类型变量,“双一流大学”是参考变量(本科高校及高职高专院校=1)。表2是对个体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个体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N=5 830)
(2)教学胜任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为指导,综合运用内容分析、结构化访谈和半结构化访谈构建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量表。测量题项共21项,其中,13项来自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整理,8项来自对访谈结果的提取与分析。21个题项共同构成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因子。探索性因子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验证性因子分析符合统计学要求。
表3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探索性因子分析(N=205)
为便于回归分析,本研究以教学效果4个因子平均值作为因变量;因变量得分越高,表明教学效果越好。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结果进行具体分析。为避免因子过多导致模型过度复杂,本文只分析总的教学效果,不考虑4个因子各自的影响因素,以便更明确地发现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影响教学效果的一般性规律。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效果总得分为4.212分,说明学生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见表4。近些年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的积极程度也能说明这一结果。2020年,教育部社科司采用在线直播方式组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共有5 027.8万人次观看;这堂大课真正将疫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2021年,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以网络授课方式联合举办“同上‘四史’思政大课”,总观看量近1 800万人次;这堂大课让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之不易。不难看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肯定与近些年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相关联。比较教学效果不同维度的得分可知:学生行为正向维度得分最高,为4.254分,说明学生对思政课引导行为正向的效果最有感知;情感认同维度得分是4.224分,略高于教学效果总得分,体现出学生对思政课价值引领的肯定;知识掌握维度得分为4.183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情况良好;意志坚定维度得分最低,是4.177分,说明学生对思政课在磨炼意志方面的作用不是非常满意。总体上看,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意志坚定维度是教学效果中的短板。
表4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效果各维度得分(N=5 830)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见表5,具体分析如下。
表5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回归模型(N=5 830)
1.模型1:个体特征变量。分析发现,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个体特征变量对教学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解释力为5.4%。其中,政治面貌对教学效果影响具有显著性。与党员(包括预备党员)相比,非党员学习效果相对较差,其回归系数为-0.252。这说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学生自控力较好,乐意参与思政课堂,积极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因而教师教学效果更好。
个体特征变量中,性别、专业、年级、高校类型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学生政治面貌因素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要大于其他个体性因素,这背后的深层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究。
2.模型2:个人特质变量。加入个人特质变量后,模型对教学效果的解释力增至32.7%。这说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个人特质对教学效果具有相当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情感魅力等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些拥有幽默感、感染力、亲和力、卓越品质和团队意识的思政课教师,其教学效果较好。
3.模型3:价值观变量。加入价值观变量后,模型对教学效果的解释力增至49.2%。这说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价值观对教学效果具有相当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站稳政治立场,涵养家国情怀,不断提升师德修养。那些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尊重学生、人格品质高尚、社会责任感强、师德师风优良的思政课教师,其教学效果较好。
4.模型4:教学知识变量。加入教学知识变量后,模型对教学效果的解释力增至66.3%。这说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知识对教学效果具有相当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13]那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等掌握得好、社会阅历丰富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较好。
5.模型5:教学能力变量。教学能力变量是体现思政课教师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教学胜任力水平的鉴别性因素。加入教学能力变量后,模型对教学效果的解释力增至79.3%。这说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具有相当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那些教学融合设计能力、教学融合操作能力、教学融合沟通能力、教学融合创新能力、教学融合学习评价与优化能力、教学融合科研能力均强的思政课教师,其教学效果较好。模型5中,性别、专业、年级、高校类型的影响水平仍未呈现显著性;政治面貌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依然呈现显著性。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既能够有效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学生积极参与双线混融教学的意愿强,因而教师教学效果较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新知识,还能够实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在知识掌握、情感认同、意志坚定和行为正向的组合上实现复杂的课程学习目标。其中,意志坚定维度上存在短板的事实表明:学生期望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更温馨的学习环境和更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引导他们拥有坚强意志。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积极认同也在相关调查中得到印证。来自武汉市12所高校6 589份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自身角色定位和社会责任感有着正确的认识,他们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对中国未来发展保持较大信心[19]。基于全国45所高校19 850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够积极构建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配合疫情防控的占比95%以上,86.2%的受访者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41.2%的大学生渴望成为“逆行者”[20]。
研究结果表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与教学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特质每提高一个单位,教学效果提升0.285个单位;价值观每提高一个单位,教学效果提高0.258个单位;教学知识每提高一个单位,教学效果提高0.297个单位;教学能力每提高一个单位,教学效果提高0.292个单位。教师教学胜任力是教学效果的正向预测源,教学胜任力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这与Holmes et al[21]和Sandberg[22]关于胜任力与个人绩效的相关研究吻合。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从微观上看影响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从宏观上看则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是发挥思政课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始终是我国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对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发现,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师具有相对集中的个人特质和教学境界[2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强调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强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必须着力提升教学胜任力。
基于实证数据分析,通过比较个人特质、价值观、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可以看出教学能力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大。这说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能力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贡献最大、能效最强。其现实意义是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应当注重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作为有效教学所需要的学术能力和工具能力的能力综合体[24],其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对教学能力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全方位教学混融并保证教学效果。具体到落实上,包括如下问题: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体现有效混融?如何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平台操作、积极的教学创新和融洽的师生沟通落实混融?如何通过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检验混融效果?如何通过对教学科研的不断探讨深化混融?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审视教与学的重新组合方式,清晰把脉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这是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难点,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点。近年来,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对新型教学方式的引导,对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自上而下的支持;在实践层面上,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新的教学实践中介对教学胜任力的倒逼机制,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自下而上的动力。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政治面貌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的政治面貌对教师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原因是学习动机。非党员学生中54.2%的人在回答“为什么学习思政课”这一问题时,更多表现为社会规范型学习动机,倾向于从“满足他人和社会要求”角度考虑,包括通过考试取向、长辈期望取向和考研就业取向。而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倾向于自我生发型,主要表现为兴趣取向、自我提升取向和担当责任取向。可以看出,思政课的学习动机越倾向于自我生发型的学生,就越能够积极地参与思政课学习,自控力就越好,行为正向度就越高,思政课学习效果就越好。
在国际上,有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并不一定要有高水平自主性,因为他们往往是在父母和教师引导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热情[25]。但是如果采取不谨慎的态度,把这种观点机械地平移到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的思政课教学情景,不仅不能清晰理解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甚至会造成曲解。虽然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会呈现兼顾自我生发和社会规范的整合性分析框架[26],但是具体化为鲜活的学习个体时,不同学习者会呈现出差异与不同侧重。对思政课学习而言,学生自我生发型动机高于社会规范型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能够自我感知对国家、对社会肩负的使命与担当。这种学习动机反映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深层次认识,与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譬如,受调查条件的限制,问卷调查主要集中于几个城市,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出于调查人力和成本考虑,本研究仅于2022年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基本属于截面数据,所得结论也是基于静态数据的分析结果,无法反映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处于动态持续变化之中这一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