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雯
“四有”好老师是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所提出的,希望全体教师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职业教育能否大有可为其中一项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教师,教师面对的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群体,中职的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未成熟,需要教师拥有创造力,进行改革与创新,而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法、理念在解决复杂且不明确的问题时效果显著,因此,教师拥有设计思维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1.设计思维的界定与应用
设计思维的概念最早由赫伯特·西蒙提出,被定义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1]。随后不少学者展开了系统性的论述。2004 年,斯坦福大学成立设计学院,开展设计思维的研究和教学,引领了高校研究的风潮。蒂姆·布朗认为设计思维是用设计师的方法去解决从商业到社会生活各层面的问题[2],得到广泛的认同。可以说,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设计思维主要被用作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思维的培养,但中学教育阶段同样有所涉及。按照应用行业划分,设计思维已经被设计行业、工商业、高科技领域、教育领域等广泛采用,在教育领域中设计思维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2.设计思维的特征
我国学者基于对设计思维不同方面的理解,提出设计思维的不同特征。基于设计思维本身,林琳通过对设计思维内涵的梳理,提出设计思维具有生成性、创造性、发展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特性[3]。将设计思维与教师的发展培养相结合,朱龙提出设计思维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具有以人为中心、可视化思考、系统性、团队信念、多功能倾向的特征[4]。谢欣荷认为设计思维在教师培养中是一种方法论,因此,具有非线性思维、问题指向性、跨学科性、人本主义、真实性的特点[5]。基于上述学者的观点,本文提出设计思维的特征:
第一,更新迭代性。设计思维遵循的是开放性的过程,每个步骤的应用并不是线性的,在任何一个步骤都可以进行重复使用。设计思维就是要突破原有的规则,在不断的思维要素重构的过程中迸发出新的思维花火。
第二,普适性与通用性。设计思维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日常工作生活中都需要解决大量的不确定性难题,掌握设计思维的方法就可以更好地应用在各种问题的解决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多学科多领域相结合的普适性。
第三,颠覆性与创新性。与传统的思维方式或者方法论相区别,设计思维极其强调创新,最好是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这也是由于其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造成的,不确定的复杂问题没有明确的解决步骤,因此需要进行颠覆性创新。
第四,团队协作特征。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逐渐成为一种必备的技能,更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不论是与学生的沟通,还是日常的教学研讨活动,设计思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设计思维的模型
设计思维因为其特有的更新迭代性和非线性特征,导致其模型中的步骤变得不是特别重要。赫伯特·西蒙提出的设计思维模型包括分析—综合—评估三个步骤,此时的模型较为笼统。之后,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提出由同理心、界定、构思、原型化、测试组成的设计思维模型,并且特别指出这几个要素的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出调整。本文采用此种模型。
“四有”指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只有具备上述四种品质,才可能成为好老师。“四有”好老师首先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出,之后在多个“意见”“通知”等文件中出现,对各级各类各段院校的教师均有方向指引和具体要求(如表1 所示)。各省份和学校层面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按照“四有”标准规范引导教师发展。
表1 “四有”好老师相关政策文件
将设计思维应用于中职教师的培养是必要且必需的。第一,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基本年龄处于15~18 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体和心理快速成长,不可避免地出现叛逆性特征,该阶段是成长中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需要教师家长耐心引导教育。第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一般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对中职学生效果甚微。学习中也会呈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对理论知识的接受性差的特点。第三,对中职学生的调查情况显示,中职学生的家庭多呈现出父母学历不高、家庭收入较低的情况[6],家庭结构中,有较多学生的家庭存在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问题。
中职是学生学习职业技术的起点,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堂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课堂,因此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对于中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主要集中于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7],虽然一些学者尝试将教学方法运用于部分的中职班级,进行教学实验,但是研究现状与中职课堂的实际现状存在明显差异。现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仍然是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与普通教育并无明显区别的教学方法。基于上述的分析可知,中职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在进行,尚未形成成熟且可以推广的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设计者,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对在职教师设计思维的培养,激发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中职课堂之中。
教师从教数年后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这种职业倦怠的根本来源是部分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影响教师理想信念的因素比较复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长久以来,社会上有种倾向,认为从事体力劳动、学习职业教育的人都是低人一等,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会去学习技术,这种思维定式导致在升学、就业过程、职业教育往往不被重视。中职教师相比于其他阶段或者类型的教师受到的关注也较少,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中职教师容易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和倦怠。
第二,教师待遇水平较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职业教育发展得到更大的支持,近年来,中职教师的工资水平、晋升机会、专业发展渠道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横向比较下,由于改革项目多、工作要求高、教师缺编等客观原因,中职教师大多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待遇相对不高,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第三,工作成就感不强烈。教师职业获得成就感的途径一方面是学生给予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给予的。中职学生因为之前在普通教育阶段多是学习困难者,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教师通过日常授课而获得良好反馈的可能性降低。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教师的工作认可度也不高,导致教师工作成就感不强。
社会对中职教师的偏见和中职教师获得的收入水平间接导致教师的社会声望不够,进而对教师主观心态产生影响,而工作上的成就感则直接对教师的理想信念产生影响,因此,急需新的思维方法帮助教师重塑理想信念。
根据斯坦福大学提出的设计思维的模型,同理心是实现设计思维的首要条件。在商业领域中,同理心是指对客户的同理心,可以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同理心则是指对学生的同理心,即什么样的规则是学生可以接受且不会反感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拥有极强的同理心。
教师同理心的培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第一,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学生日常的行为状态,获得对学生性格的判断,此外还可以观察学生在上课时的反应,以获得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接受度,通过观察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第二,深入交流。与日常对学生的关怀和问候不同,深入交流要求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在聊天的过程中明确学生所思所想,逐渐培养教师的同理心。
教师的工作需要扎实学识作为基础。扎实学识的获得一方面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学习积累,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和同行的交流中拓展思维,增进学识。因此,可以运用设计思维中的头脑风暴和原型制作的过程,来助力教师学识的提升。
首先根据同理心阶段对学生的了解,然后与其他教师进行集中讨论,尝试提出新鲜的想法和意见,此环节是方案的激发环节,需要各位教师尽可能从多角度提出创新意见,构建专门用于中职学生的管理方法、教学方法。下一个步骤就是原型的制作,虽然设计思维模型中的要素没有必要的时间顺序,但是头脑风暴之后,常常进行的便是原型制作,根据头脑风暴中大家提出的创新意见,在原型制作中对最优的几个想法进行细化和深入思考,将想法变现。通过这样的头脑风暴和原型制作的过程,由多个教师共同努力,创造出新的方法,多次循环这样的过程,可以实现学识的积累。
教师道德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部分,出台了专门规范教师师德的文件,例如《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并且出台了违反师德教师的处罚意见。另外,还强化通过教师专题培训、设立专家委员会、师德论坛的方式培养教师师德。
设计思维模型中强调团队的作用,将设计思维融入教师发展培养中,同样强调团队成员的重要性。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学习氛围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出现道德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学生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对教师加强道德教育和熏陶,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就是良好的熏陶途径,通过举行教师培训、各种主题研讨会,创造与同行分享交流机会,在优秀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带领下,帮助教师进一步规范道德行为。
理想信念是一个好老师的必备品格。通过上述将设计思维运用于教师发展的必要性的分析,我们发现中职教师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常常是由于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积极反馈不足造成的,因此,要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就必须从社会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设计思维可以分别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使教师获得积极反馈。设计思维中的反馈部分通常作为一轮迭代循环的最后一部分,是上一个循环的成果检验。
首先,设计思维使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直接获得积极反馈。在教师的发展和培养中,经过运用设计思维的方法创造出新的中职学生管理办法、课堂教学方法,之后经过实际的执行,在执行中就可以得到效果的反馈,再根据每一次的反馈结果教师重新改进方法,直至获得积极反馈,创造出新的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方法。在一次次获得积极反馈的过程中就可以增强教师的信心。其次,经过改进后的管理方式、教学方法可以使中职培养出的更多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因而也会得到社会认可,如此通过间接培养人才的方式使教师获得社会的积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