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民桦 颜林枫 崔光彬*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是常见的血管性病变,约40%的80 岁以上老年人可出现CMB,而60 岁以上老年人中仅为20%[1]。近年来,研究已证实CMB 与多种认知损害疾病相关[2],如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此外,CMB 还可客观反映多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如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前哨性头痛(sentinel headache,SH)和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等,并为其预后评估提供有力证据[3]。含铁血黄素为CMB 的主要代谢产物,呈顺磁性,可通过定量磁化率图(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检测。因此,在疾病早期行QSM 检查,有助于提高CMB 的检出率,从而为指导临床决策、延缓疾病进展提供强有力依据。本文重点就近年来QSM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检测CMB 的研究进展,以及CMB 与疾病病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正常老年人中2%~20%出现CMB,并且随年龄增长CMB 的数量显著增多。CMB 通常与衰老、TBI、卒中、AD、帕金森病、CAA 以及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相关[4]。组织病理学上,CMB 是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部含铁血黄素聚集[4-5]。CMB 在T2*梯度回波成像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上表现为直径2~10 mm 的圆形或卵圆形均匀低信号[6]。其在QSM 上的信号高低主要取决于MRI 设备商设计的是左手坐标系还是右手坐标系。此外,根据CMB 在MRI 上出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 ①深部/幕下CMB,即伴有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的脑深部-幕下异常信号影(如基底节区、丘脑、幕下和脑干);②脑叶CMB,即与APOEε4 载体状态或CAA 相关的脑叶(大脑皮质-皮质下)异常信号影。
CMB 中的含铁血黄素呈顺磁性,能够引起磁场均匀性改变,即磁敏感效应[7]。SWI 和QSM 均可捕捉到磁敏感效应,但SWI 无法明确引起磁场改变的具体组织来源,且无法定量评估磁敏感值[4]。QSM 主要通过场图与磁化率(物质的固有物理特性)之间的物理关系反演磁化率分布图,能够在明确磁敏感效应组织来源的基础上实现定量分析[8]。而且QSM的定量分布图不会因为设备参数不同而改变,不同研究中心结果可直接进行比较。此外,QSM 还具有以下优点:可反映磁场全局变化情况;可校正SWI“开花效应”(低信号区大于含铁血黄素真正沉积区域);在鉴别CMB 与钙化、CMB 相关谱系疾病方面更具优势[9]。综上,与SWI 相比,QSM 能够更准确地提供CMB 相关信息。
CMB 常见于非出血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非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CAA、AD、VaD、MS 等,出血性疾病则主要为SH 和TBI。上述2 类疾病会导致脑内微血管结构完整性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破坏,引起血管内成分渗出,最终形成CMB。其中,淀粉样β 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沉积和免疫系统异常是微血管继发性损伤的常见原因,分别见于CAA、AD和MS[10-11]。QSM 对CMB 内红细胞分解生成的含铁血黄素高度敏感,可显示CMB 位置、数量、范围、邻近情况等,尤其在铁沉积定量检测方面更具优势。
3.1 CAA 病理结果显示几乎所有CAA 病人均会出现CMB(脑叶CMB 为主),既往研究[4-5,12]认为其主要与Aβ 在软脑膜动脉和皮质小动脉管壁沉积有关。而CAA 相关性CMB 的发生与静脉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近年Rotta 等[10]采用高场(7.0 T)MRI 对20 例CSVD 病人进行QSM 成像,首次发现了约86%的脑叶CMB(83/96)与静脉直接相连,CAA 亚组中与静脉相连的CMB 比例达19%,由此可见CMB 不仅与动脉损伤相关,静脉可能也参与了CMB 的发展。有研究者[13]认为CAA 病人常见的脑内浅表皮质铁沉积的影像表现可能与CMB 有关;而Fazlollahi 等[14]利用QSM 对CMB 及其周围体素进行观察后发现,CMB 仅伴随周围一个体素范围内的组织磁化率值增高(约0.02ppm,ppm 表示10-6),与浅表皮质铁沉积无直接联系。综上,QSM 能直接显示CMB 与静脉连接情况及周围组织磁化率值变化,提示QSM 在进一步探索CSVD 及CAA 潜在病理机制方面具有极佳的应用前景。
3.2 AD AD 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其临床特点为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伴认知障碍。约30%AD 病人伴有CMB[4]。Klohs 等[9]早期研究采用T2*梯度回波成像、SWI 和QSM 技术对同一组AD 小鼠成像,结果发现3 种MRI 序列中测得的CMB 平均面积分别(109±15)、(150±23)、(83±13)μm2,而病理结果测得的平均面积为(51±36)μm2,其中QSM 的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更佳。随后,Klohs 等[15]又采用QSM 对AD 小鼠与正常小鼠进行为期700 d 的研究,结果显示AD 小鼠出现CMB 时间较正常小鼠早,数量也更多;同时,AD 小鼠出现CMB 的数量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多。由此可见,QSM 较以往常用的SWI 诊断CMB 更精准,而且QSM 上观察的CMB 数量有可能作为AD 病程的影像标志物。
3.3 VaD VaD 是痴呆的另一常见类型,也是唯一可进行早期防治的分型。VaD 病理表现为胶质细胞增生及髓鞘脱失,约40%病人出现CMB[4]。一些研究者[4,16]采用T2* 梯度回波成像和/或SWI 技术发现,AD 与VaD 发生CMB 的部位不同,AD 相关CMB以脑叶型为主,与整体认知下降、执行功能、信息处理和记忆障碍方面密切相关;而VaD 相关CMB 则常分布在大脑深部(如丘脑和脑干等区域),主要影响运动速度。但也有研究[17]通过328 名健康对照和72 例VaD 病人比较的结果发现,CMB 是否出现、出现的部位均与认知下降无相关性。Moon 等[18]的QSM研究也显示AD 和VaD 病人CMB 伴随的脑内铁含量改变与认知功能无显著相关。综上,SWI 能显示VaD 相关性CMB 信息,QSM 则能定量显示CMB 相关性铁含量改变,但VaD 病人中CMB 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尚不统一,今后可以探索CMB 纵向变化与不同维度认知损伤的相关性。
3.4 MS MS 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以血脑屏障破坏、白质病变和脑萎缩为特征。Zivadinov 等[19]的早期研究分别采用SWI、QSM 评估了MS、临床孤立综合征病人和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的CMB 的数量及体积,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评价了CMB 的数量与MS 病人临床表现的关系。该研究发现,50 岁以上MS 组伴随CMB 的人数(19.8%)明显多于HC(7.4%);随着MS病程进展CMB 数量显著增加,但CMB 的体积无显著改变;50 岁以下MS 组和临床孤立综合征组较HC 组出现CMB 可能性更大;MS 组的CMB 数量与肢体残疾率显著相关,且随着CMB 数量增加,病人听力、语言、记忆能力下降,视觉信息处理速度减慢。近年有研究[20]进一步对比了不同MRI 技术检测MS 相关性CMB 的准确性,通过对100 例复发型MS 病人进行SWI 和QSM 成像,结果发现QSM 成像识别出了5 例在SWI 影像上与CMB 表现类似的钙化灶。由此可见,SWI 和QSM 均能显示MS 相关性CMB 信息,但因SWI 不能辨别组织磁性(顺磁性物质如铁或逆磁性物质如钙),而QSM 则在区分CMB 及与CMB 影像表现类似的疾病方面更有优势,能够为MS 病人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提供参考。
3.5 SH 约6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会在动脉瘤破裂前几天或几周出现SH,表现为突发的、严重的持续性头痛,主要与动脉瘤壁完整性破坏后血液渗出形成CMB 有关[21]。然而SH 出现时,临床常规检查(如平扫CT 或脑脊液生化)结果常为阴性,亟待新的检查方法提示病情发展并区分SH和非SH 头痛。Nakagawa 等[21-22]实验结果证实颅内不稳定动脉瘤病人SH 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CMB,QSM 能够精准检出CMB,从而为诊断SH 提供有力影像证据。但QSM 在某些特定区域(近颅底或乳突气房)易产生CMB 假阳性结果,从而易误诊为SH。近年有研究者[23]尝试通过联合QSM 和MR 血管壁成像技术克服上述局限性,从而来提高SH 的诊断准确率。该研究发现当动脉瘤壁无强化时,即可排除CMB 相关SH,从而降低了SH 假阳性率。综上,QSM 显示SH 相关CMB 能识别颅内不稳定动脉瘤,同时结合QSM 和MR 血管壁成像可提高未破裂脑动脉瘤病人SH 真阳性诊断率,但仍需在更大的队列研究中证实。
3.6 TBI TBI 是年轻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24]。除导致颅脑损伤后大量出血外,CMB 也是TBI 常见的原发性损伤表现,其主要发生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灰质和白质交界处。与常见的CMB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不同,TBI 相关CMB 多呈线性或辐射状分布[4]。有研究者[25]利用QSM 对TBI 小鼠CMB 周围组织进行了磁化率值测定和组织学分析,发现这些区域的磁化率值高于正常组织。Liu 等[26]检测603 例慢性TBI 军人的CMB 后,发现QSM 所得CMB 数量和磁化率值随时间减少和降低,可提示病程变化。另有研究[27]进一步提出CMB 可作为TBI 病人轴索损伤的标志物,但CMB 可能被脑内密集静脉遮盖,影响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因此准确鉴别TBI病人CMB 与正常静脉结构非常重要。Liu 等[24]利用QSM 测量了23 例TBI 病人CMB 和大脑深静脉的磁化率值,CMB 的平均磁化率值为(435±206)ppb(ppb 表示10-9),大脑深静脉的平均磁化率值为(108±56)ppb,CMB 的磁化率值明显高于所有大脑深静脉,采用不同的阈值(250ppb、227ppb 和200ppb)时的敏感度分别为84%、90%、92%,这表明QSM 有利于区分TBI 病人CMB 和静脉,是诊断轴索损伤的重要手段。上述结果显示,QSM 能显示TBI 相关性CMB 周围组织继发性改变和疾病病程变化,对识别病人轴索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CMB 是以正常脑实质内慢性含铁血黄素沉积为特征的亚临床改变,主要与CAA、CVSD 等相关。CMB 不但与认知损伤相关,而且其数量可作为MS、SH 和TBI 等疾病严重程度分级的依据。同时,CMB还可能成为神经血管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仍需要大规模人群研究进一步证实。QSM 对CMB 中含铁血黄素等顺磁性物质敏感性高,能精确显示CMB 的部位和数量。不过,QSM 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影像采集时间长,在出血性病人中容易出现运动伪影,限制了其在动态事件中的应用[28-29];其次,QSM 所得CMB 结果与病理切片并不能完全对应[9]。但是,QSM 仍是诊断CMB 的有力工具,今后的研究还可以利用QSM 结合其他MRI 技术探索CMB 与认知损伤的相关性,构建诊断模型实现个体水平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