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柔肝针法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患者的治疗研究进展

2023-01-03 20:04:42李玉静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3004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柔肝针法冠心病

李玉静(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00)

冠心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继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一类心脏病[1]。不良生活行为习惯是该病主要病因,包括长期酗酒、抽烟以及高脂肪食物过度摄入等。从当前的医学临床康复治疗手段来看,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非常安全且有效的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短时间内重建冠状动脉血流,彻底解决患者个别位置血管血流量不足的问题,尽可能降低动脉狭窄和心肌梗死等病症出现几率,最终达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病死率的目的[2]。然而,PCI治疗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多方面困扰,包括手术自身所带来的创伤性、医疗费用、手术风险,术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术后是否会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是否会形成血栓等[3]。继而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紧张、恐惧以及抑郁等负性情绪,这对于患者的预后管理非常不利,容易加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负担[4]。因此,如何有效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患者显得尤为重要,亦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养血柔肝针法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患者的治疗进展,旨在为临床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作以下阐述。

1 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

有研究报道表明[5],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并非单纯集中在机体组织病理性病变,术后抑郁也是比较常见且危险的术后并发症。其中PCI术后7d内,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60.7%。因此,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抑郁情况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宜实施合理有效的健康宣教以及治疗指导,以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PCI手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信赖与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PCI仍然存在一定风险系数,对患者而言,其是一个相对严重的压力事件,极易引发抑郁的发生。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抑郁的主要原因可能和下述几项有关[6]:①患者对于冠心病存在恐惧;对手术疗法基础知识与原理不够了解,进而产生恐惧心理和抑郁情绪。②在进行血管造影或(和)PCI过程中,较长时间的仰卧体位会导致患者出现不适,血管造影手术室环境以及机体强烈痛感带来的抑郁情绪。③PCI手术患者往往会在术后被送入ICU观察室,患者心理存在恐惧情绪,而且还需要保持完全卧床休息,特别是自股动脉入路操作的患者,术后需严格制动下肢,继而导致患者的心理负担明显增加;且在冠心病监护病房的特殊环境之下,亦会导致患者出现陌生感以及较大的压力,进一步促使患者PCI术后出现抑郁情绪。④术后患者普遍会对潜在的心脏功能受损过度关注、担忧,继而引发抑郁。

2 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的现代医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有研究报道显示[7-8],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的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血小板异常、免疫炎症、性格特征因素、行为因素等。术后患者以抑郁病症接受诊治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心痛、后背痛、胸闷、心肌以及出汗等,且发作时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与冠心病心绞痛存在高度统一性。在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患者进行并发症筛查时,可以发现很多患者之所以出现抑郁情绪,主要来自于心理层面,并非由于手术不成功。且有相关研究报道表明[9-10],冠心病介入术康复效果,与患者自身术后抑郁水平存在紧密关系,当患者抑郁情绪越少,患者的康复效果越理想,反之,患者的康复效果不理想且康复期会明显延长。目前,临床上针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的西医治疗以药物为主,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提取抑制剂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其中三环类药物可能对患者血压水平以及心脏产生较大的影响,极易导致心肌损害的发生。临床常见药物包括美利曲辛片、舍曲林、米氮平以及黛力新等[11]。相关研究报道证实了舍曲林、西酞普兰以及β受体阻滞剂均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12]。

3 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的中医病机和治法

中医认为,冠心病当属“胸痹”及“心痛”等范畴,患者在出现胸闷气短、胸背疼痛等情况时,则考虑患冠心病。该病诱因常见情志不遂、气候变化、饮食不调以及劳累过度等[13-14]。从中医药学角度来看,“抑郁”也有相关辨证理论,归属“郁证”,患者在出现抑郁后,通常会表现为情志失调、情绪紊乱、胸背满痛等。病机乃肝失疏泄,心失所养[15-16]。

《素问·藏气法时》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血藏神。相关研究学者认为,血不通、脉不畅是引起抑郁的主要因素。罗寒彬[17]等人指出,该病责之于“心藏神”功能异常,而神志正常运转与心血运行直接相关。李凤娥[18]等专家则认为冠心病介入术后情绪障碍的主要病因是心脉闭阻、肝失疏泄,介入术后抑郁和肝郁血虚以及心脉闭阻密切相关,其中介入术乃外源性创伤,必定损害脉络,乃致“形损气散”,即心气受损,并伤及血脉,耗气伤血诱发心血闭阻。从中医角度来看,“心肝”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肝受损”则会在“心”上产生不良反馈,进而引起一系列疾病,这也是“肝气郁结”引起“抑郁”的主要因素。临床治疗当以疏肝解郁为主。另有中医学者[19]强调“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双心异体,生死相依,当以“双心同治”为主,且以化瘀法治“血脉之心”,调神法治“神明之心”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张冰睿[20]等人指出,肝气郁滞、脾失健运以及心失所养导致脏腑气血营养失衡,情志内伤可诱发各脏腑诸证,七情过激首伤心神,遂抑郁和冠心病密不可分。综合上述各大中医学者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的认知可知,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的病因主要为“心主神明”功能故障以及“肝主疏泄”失调有关。因此,中医治疗当以安心养血以及疏肝解郁为主。

4 养血柔肝针法

张智龙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认为肝乃风木之脏,其性刚劲,内寄相或,体阴用阳,易生易动,故其病阳亢升动宜潜镇,风木刚劲宜柔顺。肝阳宜亢,时时潜藏;肝乃刚脏,当以柔克;肝喜条达,宜顺降之。由此确立“养血柔肝针法”作为该病特效针刺方案,以期获得养血柔肝、疏肝平肝目的[21]。养血柔肝针法取穴包括支沟(双侧)、阳陵泉(患侧)、太冲(双侧)、血海(双侧)、三阴交(双侧)、阴陵泉(患侧)、足三里(双侧)。采用0.3mm×(50-60)mm毫针垂直刺入上述诸穴,以得气为进针深度标准,并在得气之后开展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2次/d,以6d为1个疗程,休息1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其中阳陵泉及支沟穴可调无形之气;血海及三阴交穴则可养有形之血;阴陵泉穴助有形之湿;足三里穴则可运中州之机;太冲则可散瘀滞之气。诸穴共用,可达调肝生血、气血水兼顾、肝肾脾兼治之功,郁滞得解。阳陵泉及太冲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足三里及三阴交则可健脾生血、养心安神、同治肝脾。以治肝为主,正合中医名家朱丹溪“治郁之法,顺气为先”。诸穴共用,即可行气化瘀、又可养血柔肝,行气疏肝而不伤肝,活血化瘀而不伤血[22]。现代药理学证实,针刺可发挥双向调控作用,可通过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对大脑皮层中枢兴奋以及抑制过程起到调控作用,继而促使大脑内神经突触间多种神经递质处于平衡状态;同时有助于血管的扩张,增加脑血流量,实现脑血流灌注的改善[23-27]。

5 结语和展望

尽管介入术治疗冠心病具有创伤较小以及疗效可靠等优势,但仍属于有创性治疗手段,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抑郁症状。中医机制认为,之所以“心”出现了郁结和抑郁,原因在于“肝气郁结”[28-31]。养血柔肝针法主要是从养血柔肝、疏肝平肝治法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效针刺方案,既可行气化瘀,又可养肝护肝,行气疏肝而不伤肝,活血化瘀而不伤血,可能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迄今为止,临床上关于养血柔肝针法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的研究较为少见,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临床上针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仍处于持续性探究中,未来势必有更多中医治疗手段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抑郁患者,并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柔肝针法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柔肝通络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智慧健康(2019年36期)2020-01-14 15:22:58
红外线热成像对柔肝化痰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补肝脾用白芍花
中老年健康(2015年8期)2015-05-30 23:28:06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