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涵丽
(北京广版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 100027)
所谓学校,就是学习和传授的场所,在学校里,稍微在学习上走个神,或者偷个懒,很可能就被其他人远远甩在后面,这个问题不光学生会出现,老师也同样不例外。与时俱进地增加自己的学识,就成了每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在提升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围绕着教辅材料进行墨守成规的学习,那样的学习不仅是刻板的,还是有限的。他们应该更多地阅读多种类图书,摄取多方面知识,在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让学生也爱上阅读。不过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教师的职业素养提高计划似乎实施的并不令人满意,在校内,在职教师知识浅短地只涉及部分课外图书,所掌握的知识也仅仅只限于需要传授给学生的课本内容;在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对即将进行教师的考试者进行简单的冲刺培训,各种速成班冲刺班满天飞,这种短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的实际水平并不高。结合现实情况,有一些教师逐渐认识到应该走出教材、走出传统,开始阅读学习更多的课外延伸知识的图书,随着对图书的需求增加,出版社新一轮的春天也随之来临。为了提高竞争力,选题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出版社进行图书编辑出版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探讨一下怎样提升符合教师教育需求,且贴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选题策划能力。
在以提高教育类图书的选题策划能力为目的的条件下,首先要做到了解教育,要知道当代社会人们的需求,科学发展的进度以及对未来的预测。结合当代教师行业的情况,教师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以及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理论的研究探讨,为后面的策划提前打好基础。
教师教育类图书的选题策划不是盲目开展的,在了解什么是教育之后,还要了解教师的需求,作为这类图书的购买者,我们必须提前针对他们的需求进行分类分析总结。举个例子,一个肚子饿的人向你寻求帮助,你却给了他一件保暖的衣服,你的给予没有满足他目前的需求,他的身心既无法达到满足的愉悦感,甚至还会给对方造成负担。而我们需要统计分类的就是教师需要得到哪些专业的、课外的知识补充,他们对哪些知识更感兴趣,希望从哪些渠道方式获得,对这些图书他们的心理价位是多少等等。在了解了这些之后,还要坚持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的原则进行策划,不能一味地提高出版的数量,出版很多没有太多学习意义的个人纪念类文集,包括很多晦涩难懂的作品,当一个作品太难以读懂时,很多时候就会在人们刚开始购买时被放弃,也就难以提高销量;相反,一些有趣的,情节环环相扣的图书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购买,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被它吸引,进入,了解到最终消化,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潜移默化的学习,相比那些晦涩难懂的书籍来说,这类图书是最容易提高销售量的图书。
在了解了受众群体为教师后,还需要结合当代的教育所处的现实阶段,以及教师的教育方式、手段,包括当前教育方针下课堂与学生的状态。但从教师方面来说,我们发现每个老师都有其共性和个性,从这些教师中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再从这批优秀教师中找到他们共同存在的共性加以总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秀的教师大部分拥有着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无私的情怀。并且他们更热衷于一直学习,认为学习是无止境的,认为应该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他们对持续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是由于自身时间或者经济等种种原因,他们所期望达到的专业知识高度却迟迟难以得到实现。针对这些问题,出版社应该找出目前这些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缺什么补什么,制定符合他们的图书,让他们在现有的工作之余能快速且尽可能多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补充,从而推动整体教育的发展。让更多教师逐步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从内来说,教育类图书策划不仅要了解受众群体,了解教育国情,还要了解教师需求,从外来说,还需要了解市场行情,打造出版社自己的品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众多出版社中凸显而出。
目前市面上教育类图书的品类其实很多,但基本都是随波逐流,真正做到个性化,突出重围的却是寥寥无几。一种好的教育类图书,要做到像“万金油”一样的适应性,可以适应大部分教师的需要,随着他们的需要和课堂上的教育方式灵活地转变书本内容,也就是具有个性化的同时,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根据研究发现,现在的教育类图书大多呈现死板化、浅层化,甚至有些学校内的教材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模式千篇一律地进行传授,到了学生的脑海中,只剩下了浅层的知识。时间久了,连教师也只能接收到书本中浅层的知识了,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能够深入的探讨研究到浅层所看不到的知识,才是做到了有效的阅读学习,这种深层的知识是教师教育过程中是否可以进步的核心所在,它决定着教师打破传统式浅层教学,深入贴合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化深入学习,最终带领学生走向更深一层的理解境界,掌握更多原理知识,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如果能顺应这个趋势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相信一定会受到更多教师的追捧。
教育发展之所以称为发展,就是因为它一直处于变化中,但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初期,它是缓慢甚至停滞的,当时的教师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20年前的新课改才让很多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让那些原本已经停止学习的教师开始拿起了笔拿起了书,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一举动的开始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成长是飞速的,于是,他们不仅喜欢读书,有一部分甚至还喜欢写书,通过自己上课时所得出的经验结论加以分析,然后写出属于自己的书,这些书通俗易懂,非常有借鉴意义,更是可以灵活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在教育类图书发展的历程中像这样操作性很强的并且具有实践意义的图书,还有不少,他们的作者都是来自这些喜欢读书的教师,有一些甚至被改编为电影进行宣传拍摄,并且受到很多知名教育类学者的称赞和推广。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并拓展的主题方向,在此类实践性极强的图书中可以加入感性心理学,做到理性和感性结合,在满足教师实际需求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
在选好主题方向后随之而来就出现一个问题,谁来写?怎么写?这时候就需要找到可以胜任的作者了,并不是每个教育者一来都是作者,他们也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的,为了创作出一本好的图书,需要从他们零的时候,就开始做积累,对有潜力的作者加以引导和培养,让他们找到自己进步的方向,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以教育引导,对已经能独立完成作品的作者进行招纳人才。在此之前,需要拓宽人脉圈,做到在茫茫人海中“淘金”,找到那个能写出好图书的作者。
不是随便拿出一个选题来都是受欢迎的图书选题,在经过一切努力后创作出来一本读者并不需要的图书,那也是一本失败的图书,注定无法在教育过程中做出贡献,那也是没有意义的,研究从读者中来,也要回到读者中去,服务于读者,不管是大脑得到知识填充,还是填充后身心的愉悦感,甚至是深入学习后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都是一本好的教育类图书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类图书的选材策划能力,不仅需要结合当下的国情教育政策,还需要结合教师读者们的实际需求,不单单是他们感兴趣,阅读就可以,还要做到让他们阅读完能运用到实际中的,才是好的教育类图书。而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就需要各种的搜集实践事例进行总结,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步配合,打开出版社自己的市场,才能做到创作一本好书,并且让人们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