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进
(武汉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实践证明,仅用一套教法很难助每位学生提升核心素养,若学生长期徘徊在体育课堂之外则会变成“学困生”,对体育学科丧失求知欲,运动不积极、锻炼效果差且体育品德无法强化,降低体育教学质量。如何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在高校教学理念出现改变的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随着教学理念出现一定的变化。然而,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内容仍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改革。在高校体育教学推进的背景之下,学生的考核方式最为直接的参照物就是学生的分数,在考核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于文化课程的测试,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忽略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在考核的过程中,也以学生最终的分数为主。在这一背景之下,体育教学会逐渐向文化课程看齐,这也会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的享受以及教学美感。
在高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体育精神,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当不断丰富体育活动内容。然而,当下学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往往十分单一,在此背景之下,教学课程内容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学生不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体育知识,同时一些学生由于受到身体素质的性质,可能不适合参与某一项体育运动。然而,在大规模的教学背景之下,这些学生不得不参与体育教学,但是也无法达到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不能够享受体育课程带来的学习乐趣。
当下高校在推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十分局限,主要以球类运动以及跳绳运动为主,然而,当下由于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了解程度也越来越广泛,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喜好程度也更加多样化。然而,高校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经费的局限,很多项目都难以真正贯彻,这也使得高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这一门学科的求知欲望,再加上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很多体育设备存在严重不足,因此难以推动学生展开锻炼以及体育学习。
虽然当下体育教学侧重助学生减负并参与各项运动,但体育教学依旧重视运动技能及理论知识的讲解,保障学生掌握多项运动技能,热爱体育运动,养成锻炼习惯,在此过程中能体力充沛、体态优美、体格强健并体重适宜,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差异化体育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足球射门”运动技能的教学时,可先给学生机会感受一下射门的乐趣,而后从正脚背射门、外脚背射门、脚内侧推射、脚内侧弧线射、吊射、挑射等射门动作切入讲解动作要领。以正脚背射门为例,教师要引领学生把球门、足球、起跑点置于一条直线上,朝着目标轻松助跑,在足球侧方立住脚,向后自然提起小腿,眼睛看着足球的顶部,挥动小腿弹出脚部抽向足球中点,击球后迅速调整重心。学生在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时不仅可回忆刚才射门的经过,还可边听、边做、边纠正并加深肌肉记忆,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助力差异化教学,保障处于不同理解及实践阶段的学生均可在体育知识、技能学习进程中手握主动权,加之教师的观察与指导,使每位学生均可掌握运动技能,消除学习阻力,提升体育素养。
拓展训练是通过为参与者创设训练的情景,要求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去完成每一项任务,从而获得最终胜利。而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来说,在体育课程当中的拓展训练上也是由老师来为学生提出更多要求和目标,或者在操场上为学生设置更多路障,让同学们来完成这些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学生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都不会完全相同,学生在收到任务之后,会第一时间去主动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遇到困难时也会通过自己多次尝试或者转变思维拓展自己想象力等等方法来努力克服困难,多方尝试最终取得成功[1]。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勇敢地面对各种难关,才能够让自己走到最后,更是提高了对自身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学习生涯当中面对任何难题都能迎难而上,并且达到胜利的彼岸,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到最大,在后续的各个学科学习时都能主动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学业,取得让自己更满意的成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一向重中之重的重点就是要在课程的授课过程当中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而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相较于平时简单的体育项目锻炼,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可控制性会增大,为了保证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的丰富多样,加入的训练器械也各有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完成任务,体育老师很可能会因为兼顾不到,所以导致疏忽,这就需要提前确保整个训练的安全性。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拓展训练之前,首先要及时对拓展训练当中学生所要使用到的用具和器械进行维护和修理,并且要多次尝试保障其能够正常使用,不会在学生训练时出现故障,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其次是如果所安排的拓展训练,其中内容非常烦琐,课前体育教师也可以联系其他学科教师或学校中的其他负责人,共同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安排一名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助,帮助体育教师一起保障学生的安全。
学生在心理身体健康条件、兴趣爱好和课外运动综合技能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多的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阶段学生个体差异化的需求点来确定具体化的学习活动目标,保证绝大多数的优秀学生都足够能严格要求完成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有任务,都学生能亲身实地体验并从中获得并感到成功的喜悦。学校体育活动是实施健康体育的重要基础,健康体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教育基础,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正确的体育运动技术,帮助高校生正确掌握体育中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培养体育锻炼的运动意识、能力和习惯。通过对“学困生”成因加以分析可知,教师轻视体育综合素养较差的学生、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体育教学规划脱离学情等因素均会使学生变成体育课堂上的“学困生”。
基于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实践的自主性,继而消除互动教学阻力:一是加强师生互动,以“中长跑”教学为例,教师要在表扬耐力强、体质好学生完成速度训练的同时肯定耐力弱、体质差学生挑战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能看到学生的差异并予以理解,给予学生关注,基于情感教育助学生能在“中场跑”运动中感到满足并产生自豪感,继而保障每个体育素养发展阶段的学生均能在课堂上找到一席之地;二是增强体育知识、技能学习及训练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玩游戏,例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可玩“趣味接力”游戏,准备若干横杆,4-5人同握一根横杆,在100米的位置绕桩一圈,而后将横杆传给下一组并继续比赛,到达终点用时最短一组获胜。在游戏中各组成员可根据体能、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排兵布阵”,使存在差异的学生均可参与体育游戏,在游戏中掌握运动要领并燃起拼搏热情,助学生在游戏中坚持不懈、提升体能、掌握知识,继而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差异化教育目标;三是加强教学规划,在体育活动开始前能预见不同体育素养发展阶段学生的表现,在安全第一、健康为先的前提下及时改进育人对策,消除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阻力,赋予育人方案弹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实际体育教学中,需要从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兴趣、因材施教、分组综合学习、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地位等多个方面因素入手合并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措施,才能逐步有效培养高校生的体育学习训练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