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卉
(华北电力大学体育教育部,北京 102206)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体育类课程更要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将体育课程中的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教育,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育的教学及竞赛活动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如人文情怀、团队意识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这类隐形教育元素是独特的高校课程思政元素,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学校体育在“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学校体育要在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高校体育课程在传授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应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解决所面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创新创造性能力及团队间沟通合作能力,在课堂中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跆拳道项目在这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一种格斗对抗类项目,教学和竞赛形式丰富多样,动作简单易学,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具有较高实用性,深受学生青睐。经研究表明,通过系统的跆拳道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下肢力量,增强身体的灵敏与协调能力,在心理方面可以舒缓大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压力,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及各部位器官、系统的工效,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2]。项目精神“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内涵[3],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学习跆拳道过程中尊师重道、温恭直谅可以更好地发挥“以体育人,以道化人”的育人价值。综上发现,跆拳道课程具有较好的显性培养体育功能和隐性培养德育功能,采取何种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在高校跆拳道课程中需要不断的讨论与实践。
新时代的体教融合模式孕育出“体育思政”的新模式,从体育与德育角度出发,融合育人。在运动项目技能学习过程收获体育精神,实现“以体育人”最大化。放在高校体育课程首要位置的是实现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并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跆拳道这个项目则充分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满足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德育育人这两项功能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在项目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的“仁”“礼”精神在跆拳道中充分体现。在高校跆拳道课程中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儒家思想将“仁”与“爱人”相联系,罗列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一系列广义道德范畴上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做到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品质,将百折不屈的精神发扬到日常生活中去,促使学生受益终身。
跆拳道另一原则是“礼”,要求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学习全过程贯穿“以礼始、以礼终”的武道精神。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礼更是一种行为准则,这一点要求学生不仅限于在练习场地中讲究礼仪,更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礼待人,全方位认识到礼仪教育是人生的必修环节之一。
跆拳道属于格斗对抗类项目,在运动过程中有身体接触,以击打、击倒对手获胜,受道家“静虚”的影响[4],在训练比赛中演化为静观默察,分析并观察对手状态,适时调整自身技战术安排,做到扬长避短,这种自我保护意识更是为了有效进攻对手获得比赛胜利的一种智慧。跆拳道这一对抗类的项目在增强体魄的基础上,更能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跆拳道在1980年被国际奥委会引入世界舞台,使该项目的普及发展进入加速状态。我国在1994年引进跆拳道,直至今日,中国跆拳道军团奥运健儿多次在国际比赛中登上冠军领奖台,展现中华健儿精神特色的运动员是民族之光,不由得点燃所有人的家国情怀,是跆拳道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所传递的公平竞争、团结友爱、顽强拼搏对大学生价值观素质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维度即国家、社会、人民全方位对人民大众价值诉求进行覆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接班人主力军,更应从中吸取重要内涵要素,跆拳道课程思政应从中教育内容培养有理想信念的、真强实干的优秀大学生。
大学跆拳道课程思政应本着“以体育人,以德化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深挖项目文化特点,在教学过程通过技术学习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练习过程中规范日常行为;设计适宜教学环节,学生掌握跆拳道项目文化内涵,充分发挥跆拳道“仁”“礼”精神作用,引领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终极目标,使全体大学生具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做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学校体育课程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需从利用思政元素提升学生思想情感水平。跆拳道武德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何有效将思政元素融入跆拳道课程,充分发挥以体育人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教师是课堂第一主力军,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是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的同时也要做到思想文化的传播工作,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指引工作。跆拳道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参差不齐,教师队伍水平有限,不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理论与实践兼顾,因此提升体育教师政治素养是首要任务。加强教师政治和思想理论学习,强化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以体育人”教学意识,鼓励体育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人文素养,精进专业知识。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增强教师“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认同感,进而提高体育教师政治站位,认识到自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德育内容自然融入教学当中,投入感情,充满激情的感染学生,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有的放矢的激发学生成长。教师更要严以律己,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要以身作则做到遵纪守法
当代大学生肩负实现百年中国梦的重任,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快速获得各类信息,与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举出中国跆拳道军团领军人物吴静钰案例进行分享,四届奥运征程,两届永登巅峰夺冠,两次铩羽而归。在面对里约奥运会失败时,虽选退役,退役后经历结婚生子,但在国家需要她出战的时候毅然决然再次比赛,充分展示出跆拳道运动员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决心和信心,这种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
年轻的跆拳道运动员郑姝音,在2020年跆拳道世锦赛决赛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被裁判喊停十次,直接判罚东道主运动员胜利,依然选择接受判罚,并在之后的比赛中战胜对手证明实力。引导学生学习郑姝音这种面对挫折,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敢于面对失败后继续砥砺奋斗。
通过跆拳道课堂中案例学习,让学生感染跆拳道运动员的精神力量以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并让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的融入跆拳道课堂中。
在跆拳道课堂中,以“礼”先行,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庄严正式的组织同学向国旗敬礼,课堂开始时向教师敬礼,同学对练过程中互相鞠躬行礼,带领学生树立文明礼貌的价值观念。在课堂练习中无处不在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历练,要求腿法精益求精,不断挑战自己,训练中身体磕碰也要坚持不断练习,培养自身专注力、专注力。课堂中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课后将教学用具整齐摆放,以培养学生爱校思想。在课堂的训练内容中强调集体合作,让学生体会集体力量,体验协同合作完成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表现爱校、爱国感情,达到思政元素切实融入学生内心。
跆拳道课程要贯彻落实“以体育人、以道化人”的育人理念,通过教师在跆拳道课程中高质量的思想道德观念传递提升育人质量,帮助学生在学习跆拳道过程中感悟招式中蕴含跆拳道精神,利用师生互动进行学生心理引导,可有效补充课程思政中的不足,采用科学适当的方式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如学习奥运会冠军吴静钰、要求学生礼仪规范,可以帮助使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