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梅景辉
(1.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8纵观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其最根本的源头就是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植根于历史文化土壤创造出来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逻辑,是我们认识这一伟大精神思想历程和实践进程的重要视角,有助于我们对革命文化的创造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们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更好推进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与践行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孕育于伟大斗争,源自于伟大实践,指向于伟大目标,其文化逻辑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契合了历史传统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其中,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基因是其文化逻辑的起点,内在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文化内涵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文化逻辑进一步体现为运行机制和体系建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彰显与发展,最终呈现为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孕育、形成,并在不断的斗争中丰富、发展的过程。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伟大建党活动这一实践基础,从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体系深蕴和行动取向等四个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逻辑展开分析。
文化基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根本的内在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与发展走向。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立足中国实践、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产物,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成果,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三者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根源。”[2]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确立了旗帜方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之魂。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为之奋斗的壮阔进程之中。事实上,中国人很早就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早在18 世纪70 年代,也就是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就有香港地区的报纸对其进行了报道。直至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五四运动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在中国先进思想界居于主导地位”[3]30。在中国社会各阶级救国方案先后失败的情况下,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主要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救国思想,在思想传播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最终建立起能够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开辟中华民族发展新图景的中国共产党。自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彰显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品质内核,进而充分凝聚起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在激发各阶级斗志中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刻显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内在决定了其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旗帜和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4]6从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来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两个结合”中用创新理论不断推进伟大事业的前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5]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强调要在斗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本领,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这是镌刻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基因中的根本价值追求,充分表明了党是人民的党、党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对党忠诚才能不负人民,不负人民才是始终忠诚于党,这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最为鲜明的政党精神,也是迥异于那些代表利益集团、权势团体或者特权阶层利益等政党的根本差异所在。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必然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总体来看,伟大建党精神诞生于近代中国,正处于我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主要创造者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无不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养分。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6]83。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源头活水。
从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来看,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将对真理的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守置于极其崇高的位置,这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有着天然的契合。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追逐理想、追赶目标,从未放弃对科学真理和救国思想的追寻。究其根本在于爱国主义,也就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重生、中国人民饱受侵略而觉醒的精神源泉,进而铸就了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深烙印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7]1036再比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更是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忠诚观念”。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基本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素质的基质并转化成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8],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时序上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成果,凝聚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没有文化的自觉,就没有扎根本土的文化革新,也就没有精神的创造。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一方面表现为在批判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五四运动为界限,以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逐渐实现了文化意识的觉醒,更多地以理性批判、辩证吸收、反思借鉴的态度来看待中西方文化,有力抵制了“盲目自大”和“崇洋媚外”的两种极端倾向,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为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创造了有力条件。另一方面,“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则将重心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关系的讨论上,重点探求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前途问题,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文化’——科学的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文化”[9]。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团结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从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出发,接触、学习、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用唯物史观认识、解释和改造中国社会。一系列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国情的实践,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伟大建党精神应运而生。它不仅标志着早期共产党人文化自觉意识达到新的高度,也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将通过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鼓舞,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新的历史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作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基因,是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素。要素的结合和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运行机制,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考察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文化逻辑的角度而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为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实现“两个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在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发展动力。
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促使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及革命派先后开展救亡运动,尝试了各类方案,但都因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而宣告失败。一系列的失败并没有使中国人放弃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目标。越是低谷越是需要昂扬精神,越是迷茫越是需要目标牵引。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艰难时刻,是创党先驱们怀揣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使命而在伟大实践中汇聚凝结的重要精神成果。
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有着价值导向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紧密融合在近代以来中国人寻求救亡图存的实践之中,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也发端于这样的历史场景。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主题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文化的价值遵循,也就内在决定了伟大建党精神以其为重要导向,从而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助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要以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高程度的历史自信彻底扭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不断走向衰败的历史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因此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建构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促进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从时间上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建构主体是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也就是说,党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征程的起点,孕育于这一时期的伟大建党精神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从进程上来看,百年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建构起来的精神谱系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建构主体,并且通过党的领导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党的奋斗历程,不断取得伟大事业的伟大胜利。
党的领导凝聚起了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各种文化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人民性、开放性与时代性不断吸引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社会众多阶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在领导工农运动、推进革命实践中为伟大建党精神汇聚了磅礴的力量;党的领导整合了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各种文化要素,比如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中为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建构注入了新的时代动力;党的领导显现了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作用,在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从未动摇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中,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立场、不忘初心使命、勇敢担当拼搏,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直以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指导方针。这一点,在早期共产党人在十月革命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开始用唯物史观来阐释文化和精神发展活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提出,“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10]14。陈独秀、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人也都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阐释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规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从“两个相结合”的角度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4]11鸦片战争以来,千年未有之变局使得中华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中华文化日益凋敝且逐步丧失活力。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的力量、科学的理论、实践的威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时代场域。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又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需要明确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绝不仅仅是“伟大建党精神”本身,而应该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换言之,既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起点看作建党伊始,但同时也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形成、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两个相结合”的指导方针赋予了伟大建党精神不竭的文化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定位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8。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必须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因此,我们既要深刻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文化联系,又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来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关系,还要从宏观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契合,从而完整地、系统地呈现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结构。
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逻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有助于我们深化从微观结构上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认识。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命脉和灵魂,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品格。思想理论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需要通过文化的实践不断创新理论。这里的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想则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它准确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并且,这种理想追求“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信仰,更是一种力求在中华大地上实现这一理想的实践活动”[11]。由此看来,它构成了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内核,即通过马克思主义这一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灵魂指引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建构起伟大的精神文化成果。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实践的主题和主线,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立场,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道德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天然地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脉络,并成为伟大建党精神不断丰富的深厚动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其丰富内涵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秉持这一崇高目标,并且不断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用深厚的文化力量激励着自身坚定前行。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与特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意志力量,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奋斗品格。马克思曾指出,要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12]66,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实现解放的必然要求。近代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同样决定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中国人民必须通过不懈斗争才能实现救亡图存。虽然建党前后主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发动工农运动,最严酷的革命斗争尚未开始,但是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已经体现在建党初期的一系列活动之中,展现出了与其他政党所不同的强大意志力量。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与大德,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归宿和根基,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是每一位党员最根本的立场,也是最坚定的政治品格。无论是对于真理的追求、理想的追寻,还是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斗争,归根结底要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忠诚意识和人民至上,在建党初期的纲领中得到了切实体现,如党的一大在纲领中明确规定党员的条件是:“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
以上四个方面紧密联系、内在贯通、相互影响,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信仰、政治行动、品格风貌、道德情怀这四个层面的内容”[13],而每一个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丰富内涵。正是以上四个方面的丰富内容,才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有机整体。
所谓精神谱系,就是从同一个源头生成,繁衍扩展,形成了同根同源的庞大系统和完整体系。从体系形成的角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创建者是党的先驱,创建的时间是一百年前,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党的精神文化中具有总领性、根本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达百年的时间跨度中形成与发展,与其他伟大精神一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分。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既是精神之源,也是精神之流;既在精神谱系中处于“总”的位置,又是精神谱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具体精神;既形成于一百年前,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在精神之源和精神谱系的辩证统一中成为党的鲜明精神标识。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只有中国共产党构建起了伟大建党精神,并将其作为根基进一步建构起了源深流长、丰富完整的精神谱系,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精神中,不断赋予伟大建党精神以新的生机与活力。换言之,“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是精神谱系的精髓和核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14]。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神,都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征,为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开辟出新的空间和境界,这是其他任何形形色色的政党精神或者说政党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强调从精神谱系与精神之源辩证的角度看待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如此更能深刻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精神成果是一种文化活动的产物,必然与所处时代的文化密切相关;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也就必然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类型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
前面已经多次论及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则着重分析伟大建党精神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构联系。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起源于创党先驱的伟大实践,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政治道路等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价值重构,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实践进程中不断以丰富的文化理论和实践活动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敢于斗争的革命文化、锐意进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延续发展,各具特点、相互贯通,共同彰显着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要素、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是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形成的最根本依托。三者的相互联结与赓续发展,在决定中华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同时也说明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逻辑具有动态性、延续性,在结构上则体现为不仅是作为源流的伟大建党精神,也体现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表现内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定源流的同时也不断丰富其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早期创党先驱的实践密切相关,也与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性的文化观念、文化活动等密切相关。从文化逻辑的角度来说,伟大建党精神形成有赖于一定的文化特质,在强调文化土壤共同性的基础上体现出其独特性,如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可以说,这些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价值或者说文化实践活动决定了早期共产党人从事实践活动的行动取向,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指引了方向。
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应对传承与转换的内在矛盾,这也是进行文化创造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西方文化凭借着贸易和武力的加持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极大影响,中国人的文化心态遭遇了巨大波动。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出现了完全对立的“全盘西化”和“保护国粹”两种态度,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亟须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在此情况下,早期共产党人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以此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活动和精神成果创造。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性地吸收、整合,从实际出发进而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满怀信心,始终对以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充满信心,做到了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毋庸置疑,守正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文化最为鲜明的特质、最为深刻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以此作为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了伟大建党精神。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并对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带来了巨大冲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这一主要矛盾反映在文化领域即体现为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并且文化生活领域的矛盾突出强调斗争性的一面。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质,在诸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早期共产党人认识到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分析中国和指导中国实践才能救中国。为此我们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在推进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中使其成为强大的精神武器。另一方面,在进行文化活动过程中我们党与其他文化观念、文化思想等展开了激烈斗争,在斗争中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也赋予了伟大建党精神坚定斗争性的文化特质。尤其是建党前后展开了三次大论战,即“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和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不仅用斗争的方式赢得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也在斗争的实践中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活动奠定了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是在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这是共产党人永葆革命性的鲜明体现,这也内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念的特质,直接影响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及其“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深刻内涵。“伟大建党精神呈现党的红色基因,决定着党的事业以红色为鲜艳底色”[15],充分说明了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在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时也将不断推进伟大斗争赢取新的伟大胜利。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16]436由此,包括理论思维在内的一切文化活动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呈现出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进行文化活动和精神创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之上。与此同时,精神活动作为一种主观行为需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便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文化精神活动中实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7]74。在创建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同样如此。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振奋的精神面貌,在其指引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奋斗中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新的发展篇章,使伟大精神迸发出强大的时代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工人生活和工人运动进行了大量的文化创作活动,在当时对于鼓舞斗志、凝聚人心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源于建党先驱的实践、源于党团结带领人民的奋斗,更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
概言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和建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征程。它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文化指向,它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萌芽与发展,并成为全体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深刻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的是建党初心和立党宗旨,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逻辑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是文化创新的结晶、是时代精华的淬炼。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这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