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慧(湘西州委党校,湖南 湘西 416500)
伴随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中国不同区域文化及旅游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加快了步伐,建立并且逐步完善了文旅产业融合机制。在此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的发展还需通过合理化的布局,把乡村的文化优势及文化本质全面地展现给大众,以此达到宣传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通过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文化及旅游产业优势体现在文化和旅游资源以及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方面,所以,各乡村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期间,可以借助这些优势,采取相关举措促其逐步实现和发展。
其一,公共文化的相关设施。把乡村特色的公共文化区域建设为村历史记载馆、乡村博物馆和民俗馆等,把其打造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景区,或者把一些电子阅读设备有着显著文化特征的设备嵌入到乡村旅游景区中[1]。
其二,特色文人文景等文化资源。乡村的人文与地产、风景和文化等资源也是乡村文化的主要体现。这些资源可以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旅游类活动。
其三,文化创意类产品。其中包括工艺设计、视觉艺术等有着文化创意特色的产品。
其四,旅游信息相关服务。旅游信息服务需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发挥信息的开发以及传播的优势[2]。
目前,中国乡村公共文化发展存在以下不足:特色公共性文化设施有限,并未把线上和线下良好地结合,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播。特色不够鲜明,所开展的信息化服务并未很好地普及,使用的主流媒体的宣传方式以及节目报道,仅仅是增加了乡村的曝光率,但是宣传的时效性不够。
总的来说,导致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出现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乡村的文化资源禀赋局限,缺失完善的文化保护机制,此外因为缺失新型人才和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导致乡村文化产品无法很好地创新和开发,所开发的产品缺失文化特色,缺失实体方面文化宣传产品。针对此,文旅融合背景下,各村还需结合实际,完善不足和勇敢创新,做好人才建设工作,把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为乡村公共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3]。
避免外来文化的介入,出现乡村文化记忆的传承断链及资源依赖过于严重问题,对此,还需加快建立一个完善的乡村文化资产的档案体系,进行文化资源的普查等相关工作。对乡村内部的文物古迹以及传统的建筑物、民族的村寨与农业遗址等各类物质文化资源还要进一步梳理及归类,做好登记记录工作,创建一个真实并且内容完整的乡村档案以及数据库,便于为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数据以及信息的支撑,利用乡村的博物馆以及民俗文化的展示馆和村史馆等进行收藏,发挥各馆的收藏以及保存和整理的功能,收藏乡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文化以及物证等。
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技艺及传承人的培育工作,鼓励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工艺,为其提供补贴来维持生存。因为一些传统技艺仅掌握在少数的老人手中,年轻的传承人很少,乡村文旅的发展面临缺少传承人以及传承困难,生存及发展出现严重的市场危机。所以,加强传统技艺以及传承人的培育工作,营造良好的传统工艺学习氛围,促使古老的技艺以及手艺被很好地传承[4]。
一方面应升级乡村公共文化场馆的功能,加强科技和文化的赋能,在具体实施期间,把乡村文娱活动中心改造成有着明显乡村文化特色并且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乡村文化及旅游服务中心:
3.2.1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把巩固文化设施和数字产品良好地结合到一起;
3.2.2 借助动画与影视等载体来开发线上的体验活动;
3.2.3 线上可以很好地带动线下的公共文化活动开展,便于提供延伸性服务;
3.2.4 把乡村的公共阅读空间嵌入到乡村旅游景区中。以浙江省的桐庐乡村为例,就把乡村图书馆和民宿结合到一起,依据民宿的主题以及游客实际需求来配置图书和图书的流通点及借还设施。
此外,在创建志愿者与村民文艺表演团体时,为了解决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问题,应优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从社会志愿者中培育相关人才,并且做好管理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确保乡村文旅融合工作的开展有着充足的人才与制度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当下是互联网信息社会,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还需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化手段的优势,凝练乡村的数字文化资源的特色,进一步丰富线上的文化活动形式,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渠道或者社交平台来进行推送。如,把传统技艺以及婚俗表演等存放在视听馆内,乡村大戏可以使用音频的形式把社交平台作为载体来进行推送,以此来充实村民娱乐及生活[5]。
具有乡村发展特色及地域性的公共文化,可以体现乡村的人文特色与精神,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一,应充分地挖掘乡村的发展进程,了解其在发展中的历史文化,并且建设相应的保护与开发机制,进一步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及开发推广工作。
第二,应重视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提炼自然文化资源。因为自然环境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和继承乡村旅游产业的基础资源,因此,还需充分利用该资源,建设自然博物馆或者特色农产品文化馆等。
第三,各个村也可以设立一个特色的专题,使村民更加具有归属感,使游客对各个自然景点有着清晰的定位,还可把乡村文化及农副产品在景点进行宣传,鼓励乡村文艺工作人员或者老手艺家以及乡村工艺继承人员大胆创作和创新,创作出可以反映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各类优秀文艺作品[6]。
总的来说,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处在一个转型发展阶段,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面临一定机遇及挑战。以往计划体制下所发展形成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旅融合背景下大众多元化以及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还要从资源以及设施和管理甚至服务及人才等不同方面来进行全面规划,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和旅游产业真正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