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修强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生物育种为主要特点的全球种业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改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我国农业面临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问题,确保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挑战更加严峻。当前,国际种业巨头强强联合,国际种业市场寡头垄断加剧,对我国民族种业构成严重挑战。为应对风险和挑战,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生物育种列为强化国家战略力量重点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7 月9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面临当今全球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我们要坚持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步伐进入育种4.0 时代,抓住当前国际农业科技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生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主要方法包括基因工程、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等现代前沿核心技术。将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能培育多抗、优质、高产、养分高效利用、低碳排放和高碳汇合等绿色新品种,大大提高品种改良效率,并可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潜力巨大。为应对当今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现代农业用种需求趋向多元,但是当前集绿色安全、优质专用、广适高产、轻简高效于一体的品种相对比较稀缺,无法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以及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还不高,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相当脆弱,农业生产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越来越大的压力。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由于受到土地、水资源等约束,增加产量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这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在众多的农业技术中,优良品种的应用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达40%以上,因此,加快育种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培育新一代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多功能、高附加值的作物新品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农作物常规育种方面有较好基础,今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单纯依靠常规技术已无法突破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唯有实现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结合才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满足当前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绿色低碳新品种培育的需要。随着品种资源的狭窄和枯竭,我国突破性品种选育难度加大,品种培育速度明显放缓,品种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为此,迫切需要加快生物育种研究应用,开发和拓宽品种遗传资源,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增强种业核心竞争力。因此,采取生物育种培育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的农作物新品种,以科技创新确保我国粮食供应和绝对安全,是突破育种技术瓶颈的有效手段。袁隆平院士指出,虽然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不加强生物育种研究,短则5年、长则10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突破传统育种技术瓶颈,加快生物育种步伐,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提高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不少资源已被跨国公司抢注,如大豆高产基因。若不加速生物育种产业化,很可能存在“种中国自己的大豆还要购买国外的基因”的情况。一个基因就是一个产业。当前必须抓住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新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才能从源头上保护好我国珍贵的农业种子基因资源不流失,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才能应对国际生物技术品种垄断、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耕地资源有限、农业环境污染和提高粮食单产等对我国粮食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科学规范的生物育种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能够为生物育种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当前,我国生物育种实现了总体跨越,部分生物育种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生物育种研发大国,一批自主克隆的重要性状基因应用于育种,生物技术品种遗传转化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完备的生物育种产业化体系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国产抗虫棉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大面积推广种植;抗虫水稻在美国获准上市,耐除草剂大豆在阿根廷获准种植;优质功能稻、抗旱节水小麦、抗旱玉米、抗虫大豆、耐盐碱棉花、抗蓝耳病猪等生物育种取得重要进展。育成新型抗虫棉188个,国内市场份额占99%以上,创造经济效益500亿元。我国自主研发的3个生物技术玉米和2个大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当前,尽管还会听到一些怀疑或反对生物育种的声音,但生物育种创造的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经过20 多年产业化和科学知识普及,社会对生物育种及安全性的科学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生物育种及产品。对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应该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科学事实和真相是揭示生物育种安全的唯一途径。有些人出于对安全的顾虑而对生物育种产品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异议者或反对者对生物育种科学知识并不懂,他们往往受有些媒体的不实报道、妖魔化转基因言论等负面信息影响而“人云亦云”。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新媒体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快、直接、传播内容真假好坏并存、混杂难辨”。因此,关于生物育种问题,公众只有坚持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才能了解真相和事实。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品种都是经过逾10 多年严格食用和环境安全评价获得国家安全证书的作物品种。人类生物育种产业化20 多年的历史表明,凡是获得安全证书的生物技术作物都是安全的,都可以放心食用。
从全球生物育种产业化历史看,生物育种在经历了技术成熟期和产业发展期之后,当前已进入至关重要的、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新机遇期。经过20 多年的生物育种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科学普及,当前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因此,要抢抓当前全球农业科技革命的新机遇,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避免重蹈一些重大研究领域“起步早、进步慢、差距大”的覆辙,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失去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