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2023-01-03 10:37:24贾玉存中共东明县委员会党校山东东明274500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6期

贾玉存(中共东明县委员会党校,山东 东明 274500)

1 东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东明县现有耕地面积120万亩,属于山东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富硒作物35万亩,设施瓜菜、中药材种植达到9万亩,粮食年总产量超过20亿斤,成为山东省产粮超级大县,被评为“全国统防统治百县”“全国休耕轮作示范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得到规范提升,实现入库税金1.96亿元,五年增长近4倍,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宽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流转土地47.5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2个,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9家。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农村“七改”,完成“户户通”工程1500公里,危房改造695户、改厕3623户。大力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投入资金5.3亿元,疏浚渠道21条,新建改建桥涵闸821座。农村饮水安全水源置换全部完成,被评为“全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完成造林7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村居9个。重点镇和“两新”融合试点扎实推进,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2个、美丽庭院1.5万户,玉皇新村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东明县农业获得了区域化、规模化与现代化发展,农业效益得到较快发展。虽然具备上述优势,但相较先进发达地区,东明县在科技引入方面依然较为落后,没有形成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农业品牌化经营落后,特色产业优势没发挥不充分,整体市场培育后劲不足。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信息化意义

首先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城市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的经济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农村地区偏远,公共设施、居住条件、经济收入等方面依然发展缓慢。而引入农业信息化技术,可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满足农村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其次可以为农民提供致富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中国农民人口数量较多,但大多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属于低收入阶层的主要群体。而引入农业信息化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亩产量与生产效率,继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再次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往农业仅为简单种植,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而引入农业信息化技术,可以完善农业产业链,降低人工劳动量,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拓展农产品加工、生产等相关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最后可以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以往农民大多依靠体力种田,引入农业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变此现状,实现科学种植,并在实践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增产增收,调动农民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升其科学素养,为普及农业信息化打下基础[1]。

3 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3.1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在处理分布式计算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且其运算能力较强,可以保证数据信息安全性。技术人员通过云计算技术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平台,构建智慧农业体系,以快速整合农业资源。当数据信息量较大时,云计算可以提升平台的数据存储能力,增强计算能力,确保实时传递与共享数据信息,以准确分析与评估农作物的长势情况,提高农业产量水平。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确保数据存储与处理达到PB级别,满足农业精细化发展要求。以往农业生产管理采用报表、非结构化数据等方式,无法及时更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而引入云计算技术可以利用传感器设备采集分析农作物信息,制定合理的种植计划,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状况。

3.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可以准确监测农业生产中的光照强度、土壤墒情、空气湿度与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以此优化种植结构。且利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构建完善的智能灌溉系统,高效利用水资源,提高种植效率。网络控制中心、农情监测系统、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全程可追溯系统等均属于物联网建设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农情监测系统可以利用传感器与监测终端等设备准确监测农作物、土壤、水利、气候等因素,准确采集信息并上传,为优化种植模式提供依据。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可以准确计算水费,具备自动化与远程控制特点,避免浪费水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物联网建设病虫害在线监控系统,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类型采用可行的预防与治理措施,为农民提供农技在线服务,帮助农民熟练运用现代农机技术[2]。

4 结语

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农业生产中有效引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却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受到阻碍。对此,应结合乡村振兴要求,充分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以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