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高娃(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水利局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 巴林右旗 025150)
最近几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大型的机械设备以及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以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切实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更好的解脱出来,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农田水利工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以及防洪抗旱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的关键环节。当前基层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工程逐渐向着体量的大型化和结构复杂化方向转变,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较多,不论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项目工程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危害。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通过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排水灌溉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合理,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推动农业种植向着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当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造逐渐向着结构的复杂化和体量的大型化方向转变,施工环节诸多,施工方法多种多样,在整个项目施工建造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工程数据信息,包括了施工材料的购进、施工设备的使用配置、技术方案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过去施工管理人员在项目工程各项数据收集管理过程中主要以人工采集为主,数据管理的主观性相对较差,很容易因为人工操作做不到,造成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丢失,经常出现数据错误不完整的现象,造成数据信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无法支撑项目工程的建设[1]。通过将信息化技术应用集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或者大数据技术能够准确的收集和整理各种数据信息,同时能够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数据管理资源库,有利于管理策略的制定和调整。在数据库当中可以检索关键词,短时间内就能够及时准确的检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各项信息记录比较完整、真实,随时随地的对整个项目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管。
新时期要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并且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施工建造过程中,只有做到各个环节的有效对接,才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稳定有序的进行。应用网络通讯技术能够实现对项目工程各种有价值信息的高效传输,实时共享,实现水利数据、图像、三维模型等相关资料的高效传输,有助于管理人员对项目工程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把控,有利于物资、人员、设备的科学调配,保障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同时利用网络通讯技术也能够及时解决项目工程所出现的一些突发性的事故或者技术难题,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协商,保障项目工程不受影响。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造过程中,应该对相应的系统软件和硬件进行实时的更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模式做出有效的创新,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效率。在具体创新过程中,应该综合应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并结合施工现场的业务范围和实际情况,选择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软件和硬件,搭建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管理。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要紧密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特点,不断对软件硬件进行优化和更新,尽快补齐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短板。
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确保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数据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要让整个工作队伍全体人员意识到数据信息安全性对保证整个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性,如果关键性的数据丢失、损失或者错误,将会造成整个项目工程建设被中断或者建设滞后,给施工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另外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项目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监管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尤其是应该加强对信息化系统管理者的行为规范的调控,例如不定期的更换登录码系统,运行时间不可离开,不能随意发布工程有关的相关技术参数。企业部门也需要加强重视程度,要高度关注整个运行系统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安全级别,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关键信息数据的分布式储存,依靠系统内部的通信协调传输相关数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