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宇(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山心镇农技术推广站,广西 玉林 537800)
兴业县位于广西省东南部地区,隶属于玉林市管辖,地域面积有1468.38 km2,下辖有13个镇。兴业县农村人口比例达到96%,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2020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第一产业增长5.7%,对地区GDP贡献率为30.96%。从地理条件来看,兴业县地势起伏相依,主要地形以山地、平原、丘陵等为主,具有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湿润,降雨量充足,年均气温21 ℃左右,≥10℃年积温达5000~8300 ℃,年均降雨量为1592 mm左右,全年无霜期超过354天,兴业县现有水资源总量有14.93亿m3,境内流域面积超过10 km2的河流有36条,超过10~50 km2的河流有14条,超过50~100 km2的河流有8条。近些年来,兴业县在国家惠农政策扶持下,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农业经济持续增加,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料作物等。政府部门一直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展现代智慧农业,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有17340 hm2,亩产达到450 kg左右。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种植土地进行科学选择,结合本地土壤土质情况,确定合理的种植区域。水稻种植对土地条件有一定要求,要选择墒情足够、土壤肥沃、清洁无污染的区域,同时也要保证种植区域地势平坦,有便利的排灌条件。在开始播种的前半个月内,要对种植土地进行翻耕细作,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种植土壤肥力,可以在翻耕时施加过磷酸钙、旱秧专用肥、尿素、氯化钾等肥料[1]。
农业信息化为水稻品种优选提供了便利,可以对不同水稻品种进行相应的种植试验,结合试验结果确定合适的品种,水稻品种的优选是实现种植高产稳产的前提。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种植条件,选择抗病虫害性强、产量高、环境适应性好的品种,保证品种有很好的发芽成活率。除此之外,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子对于需水量和土壤酸碱度需求也有一定差异,兴业县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选种时要结合本地降雨条件,一般来说,水稻品种的优选标准是保证原种有99.5%以上的纯度和98%以上的净度,发芽成活率超过85%,含水量低于13%。
种子确定后,还要对种子进行播种前的预处理,确保种子有良好的发芽成活率。通常情况下,要先进行晾晒处理,晾晒时间为2~3天,确保种子含水量合理,之后可以使用泥水和盐水进行劣种淘汰,泥水和盐水混合比例为清水50 kg、黄泥12 kg、盐10 kg,去除掉干瘪、破损的种子,然后将优选后的种子在清水中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6~7 d左右,在浸泡过程中也可以使用25%可湿性多菌灵粉剂,这样可以减少发芽期间的病虫害问题出现[2]。
水稻生长过程中对于肥料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氮、磷、钾肥,务必要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长势情况,确定合理的施肥量,满足水稻正常生长需求。农业信息化背景下,要对施肥量进行精准把控,并尽可能的选择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的过度施加。此外,还要做好追肥施加工作,追肥主要以硫酸钾和尿素为主,特别是在穗肥施加,在合适的时间内确保肥料充足,为高产稳产打下基础[3]。
对于农业部门来说,要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程,加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并且也要和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结合当地区水稻种植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种植技术,全面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同时还要对设备产品进行更新换代,确保设备产品有很好的性能,地区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策引导作用,出台相应的惠农策略,实现水稻种植产量的稳步提升。农业部门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农业信息一体化资源管理平台,在该平台运行下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到基层,让更多的水稻种植户受益。
兴业县作为农业生产大县,在各项惠农政策扶持下,农业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得到了有效运用,水稻种植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在该技术的实际运用中,需要地区结合种植实际情况,把握好各个环节的应用要点,构建完善的技术应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发挥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优势,实现水稻种植的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