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婧(河北省黄骅市农业农村局,河北 黄骅 061100)
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期间,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施药环境。同时,植保无人机每次可以负重10kg左右的农药,在农药喷洒时作业效率非常高,不会对玉米的生长态势造成影响,进而可以实现低空喷洒[1]。通常情况下,每亩地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喷洒完毕,这样的喷洒模式要比传统人工操作效率更高,农药施洒差不多提高了50倍的效率,有效解决了传统农药喷洒时间长且毒害性大的弊端。
传统农药喷洒模式主要应用的是背负式喷雾装置,在喷洒期间会造成大量的农药浪费,并且只有15%左右的农药可以发挥出功效,这些农药会直接挥发到空气或者渗入到土壤当中。而通过植保无人机设备能够使农药均匀喷洒在玉米叶片上,节省了近30%左右的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药投入成本[2]。
在植保无人机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采取空中悬停以及低空喷洒的方式,来重点喷洒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区域。另外,植保无人机的羽翼还会产生一股气流,使农药能够渗透到玉米种植群当中,以此来加大农药的喷洒面积。此喷洒方式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要比人工喷洒效果要提高10%~50%左右。
在当前植保无人机使用过程中,通常采取的是智能操作方式。此方法能够让农药喷洒的更加均匀,减少农药漂移情况,让农药喷洒的更加精准[3]。同时,植保无人机还会产生一股向下的气流,提高药物的穿透能力,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另外,植保无人机的体积较小,重量较轻,携带十分便捷,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而且日常保养维修十分方便,折旧率较低。
虽然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种植生产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中国玉米种植规模化程度较低,基本上处于多户经营阶段。所以,在植保无人机使用过程中,更比较适合连片区域使用,如果种植单户使用的话,就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
现如今,植保无人机在飞行系统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大部分植保无人机都处于半自动化运行模式,需要不断朝全自动智能化方向发展。而在植保无人机使用期间,也经常会发生轨道脱离控制、程序错乱以及坠落等问题。在农药喷洒期间,也会出现重复喷洒和漏喷等情况。
通过对植保无人机使用市场调查发现,其售价十分昂贵,通常在十万元人民币左右。并且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车辆。在政府补贴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农户承担这一高昂的费用十分困难。
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具有十分良好的优势与应用前景。所以,各地区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此来使植保无人机得到全面推广。在此过程中,首先政府需要将植保无人机归纳到补贴列表当中,让种植户能够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支持,提高农户购买的信心。其次,针对植保无人机的服务项目也要给予相应的补贴,以此来使植保无人机市场化特征更强。再有就是政府方面要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来建设病虫害防治示范基地,使资金能够得到合理应用。最后,政府部门还要加强植保无人机补贴机制建设,将农民合作社、植保无人机管理部门以及病虫害防治组织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规模化管理,控制病虫害威胁。
植保无人机在农药喷洒期间,其剂量使用较少,并且通常会保持低空飞行状态,其过程所涉及到的农药喷洒技术与传统人工方法相比存在很大区别。所以,在植保无人机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施药技术、施药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种植病虫害中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但是此设备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各个环节还尚未成熟,这也导致植保无人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频繁发生事故。对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增大扶持力度,给予种植户相应的经济补贴。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植保无人机技术的研究,以此来优化其使用功能,不断提高在玉米病虫害中的防治水平。